概述
體側線位于身體兩側,起自足內側與外側的中點,從踝外側上行,經小腿和大腿的外側面,以“藍紋編織狀”或“鞋帶交叉”方式上行至軀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頭顱的耳部區域。
姿勢功能
1、調整身體前后的平衡和左右的平衡;
2、對其他表層線(前表線、后表線、所有臂線、螺旋線)之間的力量進行調節;
3、以協調的方式來固定軀干和下肢,防止上肢活動時身體結構變形扭曲。
總的來講,協助其他的線來穩定身體。
運動功能
1、參與身體側彎的形成,即軀干側彎、髖部外展及足外翻;
2、對軀干側向和旋轉運動還有可調性的“剎車”作用。
徒手治療通則
1、與前表線和后表線相比,體側線在骨骼上施加更多的“一側到另一側”的杠桿作用更有優勢。
2、體側線通常是調節身體左右側失衡的主要方式。
3、與體側線有關的姿勢代償:
踝關節旋前或旋后
踝背屈受限
膝內翻或外翻
大腿內收受限/慢性外展肌攣縮
腰椎側彎或腰椎受壓
胸腔在骨盆上側彎
胸骨與骶骨間的短縮及因頭部固定而過度受累導致的肩關節受限,特別是頭前傾姿勢時。
腓骨肌群
腓骨肌群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
腓骨長肌
起點:腓骨頭和腓骨外側三分之二;
止點:第一跖骨和中間楔骨外側面。
功能
跖屈踝關節
足外翻
對足弓的形成及穩定極為重要。
神經支配
腓淺神經
第4腰神經~第1骶神經(L4~S1)
腓骨短肌
起點:腓骨頭外側面的遠端三分之二;
止點:第五跖骨粗隆外側面。
功能
踝跖屈
足外翻
唯一直接外展踝的肌肉,外展效能好于腓骨長肌。
神經支配
腓深神經
第4腰神經~第1骶神經(L4~S1)
第三腓骨肌
起點:腓骨前面遠端三分之一和骨間膜;
止點:第五跖骨底背面。
功能
跖屈踝關節
足外翻
神經支配
腓淺神經
第4腰神經~第1骶神經(L4~S1)
腓骨肌群的激痛點
腓骨肌群疼痛癥狀
足旋前、重復內旋或外旋時疼痛、腳踝周圍痛、腳踝乏力、前腳掌疼痛
疼痛轉移模式
疼痛主要在腳踝外側,并向前向后以線性分布。沿腳部向后、小腿外側中間三分之一的部分偶爾有些疼痛。
產生疼痛之后不要再施加壓力。
莫頓足
第二足趾長于第一足趾,原因是第二跖骨長。
腓骨短肌出現問題的概率很大。
治療:墊高第一跖骨頭。主要是腓骨短肌問題。
其他
1、腓骨肌是控制足踝運動的肌肉,而非產生運動。所以需要做耐力訓練。多做等長收縮,負重訓練出現酸痛時,多保持一會。
2、腓骨肌與脛骨前肌是拮抗肌。
3、腓骨肌與比目魚肌是協同肌,如足后跟痛等,必經同時處理這四條肌肉。
4、經常崴腳踝要注意處理腓骨肌群。
5、扁平足是因腓骨短肌攣縮而致。
6、腓骨肌群的問題還可能導致腓淺神經受卡壓。
7、參與多條肌筋膜線的肌肉,是需要重點處理的。
8、腓骨肌群的拉伸的重要性,可以在溫水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