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車】筆記的整理來自李哲老師。老師更多的是解讀本書,我則是還原老師的課堂口述。
?本節看點——快速查看關鍵點——
內外斜肌復合體?腹內&腹外的旋線
髂前上棘
脛腓關節
下螺旋線
筋膜鏈是指肌筋膜(深筋膜)。
筋膜是結締組織,肌肉是肌肉組織。實質上,肌肉和筋膜是纏繞在一起的。
人體有四大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肌肉組織。筋膜分淺筋膜和深筋膜。脂肪也是淺筋膜。橘子皮。
內外斜肌復合體p151
內外斜肌復合體指?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構成螺旋線。
螺旋線,把左右不相干的兩個結構連在一起,如箭頭方向。
人體的神經系統就是相互交叉的;右腦支配身體的左側,左腦支配身體的右側。
p152.圖6.7,圖6.8,如下圖。菱形肌、前鋸肌、腹外斜肌連在一起。
圖片6.9,走路時,人的腹內斜肌&腹外斜肌進行相互交聯。
【例子】身體左側扭轉,左腹內斜肌收縮,右腹外斜肌收縮。
讓客戶站立,做向左向右的扭轉(雙手臂交叉,互抱手肘,扭轉)。一個人良好的扭轉能力中,兩個肩膀會完全轉到90度的位置,肩膀成直線和身體垂直。
下圖,左側扭轉?左側腹內斜肌右側腹外斜肌,產生收縮。肩膀與身體“+”形態,左側“+”號,非常棒的扭轉;右側“×”號,扭轉有問題。
手法調整:因為左邊旋轉的兩個肌肉(右腹外,左腹內收縮)過短,所以限制了扭轉。如圖?箭頭方向,用手放松左腹內斜肌,右腹外斜肌,順著肌纖維方向,如邊扭轉邊推,從腹內往腹外方向推。(推10下左右,再試著扭轉會有神奇的變化;方向很重要。)
機車庫:髂前上棘 p151
髂前上棘通常是結構分析的重要中心,特別是在肌筋膜連續理論中。
髂前上棘。圖白色?縫匠肌,亮綠色?闊筋膜張肌,紅色?股直肌。
附著肌肉: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髂肌(觸摸:沿著髂前上棘往下壓一點,在往里一推。手法路入。)
p152,段3。在站立和步行過程中,將這些肌肉力量平衡的分布到髖部前面,需要專注的視覺、漸進的處理以及多一點的耐心。
骨盆前面髂前上棘涉及到三條線?螺旋線、體側線、前深線。
訓練方法:先前再后/先后再前、再體側、再螺旋。
下螺旋線p152
下螺旋線是一條從髖到足弓然后又回到髖的復雜繩索。像跳繩
上下螺旋線以骨盆為界。
從髂前上棘下方和髂嵴邊緣開始,腹內斜肌纖維與闊筋膜張肌纖維直接延續。圖6.20,顯示了闊筋膜張肌與髂脛束前緣的聯接,我們已在體側線中提到他它,它們向下連接到脛骨外側髁。
但在這里,不像在體側線時緩慢走行到腓骨肌群,而是借由一條在髂脛束前緣比較明顯的筋膜直接連接到脛前肌。這個連接很容易在解剖中看到。
p115支線。如下圖
髂脛束小提琴p153
在下肢,螺旋線從髂前上棘延續到膝蓋外側,只是向上或向下敲打髂脛束的前緣就可以對其放松和延長。
扭轉受限,直接推此處會有神奇的變化。
一般來說,這個位置在第一次治療時會相當疼痛,所以我們可以使用反復多次輕柔的操作,來達到最佳效果。
尤其是膝關節疼痛的人呀,這個地方會痛不欲生,非常痛。
小腿 p153
脛前肌與腓骨長肌之間既有筋膜連接又有機械連接。
脛骨前肌?前表線
腓長肌?體側線
脛骨前肌+腓骨肌?螺旋線
足弓和“馬鐙” p153
馬鐙在足弓下是難以觸及的,最好從小腿進行操作。脛骨前肌和腓骨長肌緊挨著,排列在小腿的前外側。
在足部旋前時,你會發現脛前肌處于閉鎖延長狀態(或離心收縮),而腓骨肌處于閉鎖縮短狀態。
脛骨前肌的功能:①勾腳背②足內翻=旋后
足旋前?脛骨前肌被拉長。
內翻=腳心相對,脛骨前肌
外翻=腳心朝外,腓骨長肌
如下圖,雙腳足外翻,腓骨長肌縮短,脛骨前肌延長。解決方法:拉伸腓骨長肌,訓練脛骨前肌。(建立彈性)
如圖,足外翻,小腿骨產生內旋,足弓塌陷,同側的骨盆降低。(代償出現)
脛腓近側關節,在膝關節外側的下方。這個關節要穩定,牽涉3個肌肉:脛骨前肌、腓骨長肌、股二頭肌。
腓骨頭改成?脛腓關節
例如:金剛坐下不去,在脛腓關節中間夾毛巾卷,讓脛腓關節向前去(讓其歸位),把脛腓骨關節往前推(不要用力,會痛),再坐金剛坐就可以下去了。這是一個容易忽略的小關節。
(脛腓關節小鬼難防,小馬拉大車)
下肢背側 p154
這就是所謂的一個跳繩:坐骨結節?闊筋膜張肌?髂脛束?脛骨前肌(轉個彎)?腓骨長肌?股二頭肌?坐骨結節
在處理螺旋線時,在下肢的背側,做滾動按摩,拉伸?去激活跳繩。
第四腘繩肌 p154
第四腘繩肌=股二頭肌短頭
腘繩肌=大腿后側肌=股二頭肌(外側)+半腱肌半膜肌(內側)
股二頭肌短頭在慢速膝關節屈曲或脛骨外旋時可能過度活躍。
動作放慢速度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