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雖不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但當了很長時間的學生,見識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對我們八十后的人來說,接受的教育,都是“填鴨式”應試教育。做題,做題,一直做題,背書,背書,不停的背書。家長把我們送到學校的時候,見到老師第一句話就是:把我這個孩子好好教育教育,不聽話就打。感覺我們那時候家長就是要老師教訓自己的孩子。教育是一個合成詞,一是:教,二是:育。教人知識技能,育人心智與品行。今天看到12則教育法則,覺得很有用,現分享如下:
一、破窗理論:給孩子一個好環(huán)境。
這個理論是這樣的:比如一建筑物,如果某人打壞了其中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這就暗示別人會繼續(xù)打壞其它的更多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又如平常生活中的排隊問題。如果前面的人都按規(guī)定排隊等候,后面的人也就會按規(guī)定排隊。但是如果全面的次序亂了,后面也就會接著亂。這就是破窗理論的典型案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得以身作則,給他們樹立正確的方向。而不要一開始就誤導他們。不然就會一錯再錯的。
二、天賦遞減法則:孩子的興趣應從早培養(yǎng)。而不能扼殺他們的興趣愛好。
其實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具備一些潛能。而這些潛能會年齡的增大而遞減。教育的越晚,他與生俱來的潛能發(fā)揮的就越少。只有不斷的鼓勵他,支持他的興趣,極大的開發(fā)出他的潛能。那么他的潛能就會最大化的爆發(fā)出來。比如小孩子調皮,玩這碰那的。家長就認為他不聽話,教育他規(guī)規(guī)矩矩的坐著不動,像木偶一樣。其實是扼殺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不要在潛能發(fā)揮期限制他們。不然會出現遞減現象。
三、超限效應:不要過多的指責孩子。
任何東西都有一個限度。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適得其反。中國有一句古話:物極必反。就是這樣的道理。作為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所以某些家長都是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搞得孩子無所適從。孩子們一犯錯誤就指責不休。這些其實誤孩子。他們在成長,他們也在犯錯。因為一個未成熟的生命,是要在犯錯中成長起來的。只要你控制這個“錯誤”在一定程度上即可。
四、木桶理論:讓孩子成為一個全方位的人。
這個理論比較經典,應用范圍很廣。一個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最長的那塊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塊。一些孩子讀書偏科嚴重,喜歡的科目很厲害,不喜歡的科目就不行了。當今中國教育,并不因為你單科成績好而錄取你。而是你總的成績達到了,才能錄取你。所以教育孩子絕不能偏科。如果哪一科落下了,一定要及時補上。
五、手表定律:給孩子確定明確的目標。
一只手表可以告訴你準確的時間。而兩只手表,你就不會知道哪只是準確的時間了。所以不要給樹過多的目標。就給他一個明確的目標,讓他朝這個目標不停的奮斗下去。直到成功。
六、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勇敢面對問題。
這個法則是這樣的:甘地夫人的12歲兒子拉吉夫生病了。需要動手術。面對恐懼害怕的拉吉夫,醫(yī)生安慰他說手術不是很痛苦,僅僅一點點痛罷了。但甘地夫人認為不能欺騙孩子。應該要讓學會面對。這樣以后遇到的問題了,也能承受的了。所以她告訴拉吉夫,手術會引起他身體一些痛苦,而且要持續(xù)好些天并會頭痛。但堅持下去就會好起來了。拉吉夫聽了媽媽的話,心里的恐懼也沒了,勇敢的接受了手術。這告訴我們一定要教育孩子,勇敢的面對真相、學會承認各種問題。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成長起來。
七、真愛法則:教育的真諦是愛。
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沒有其它什么可以替代它的好。而這種愛并不是溺愛。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什么。更不是給他足夠的錢滿足他的物質生活,而是給他精神上的溫暖與鼓勵。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對待人對待事。從而使他們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愛,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八、馬太效應:讓孩子在自信中成長。
《圣經.新約.馬太福音》里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富人要遠行,他把自己的財產委托3個仆人保管。給第一個仆人5塔倫特,給第二個仆人2塔倫特,給第三個仆人1塔倫特。第一個仆人通過經商掙了5塔倫特,第二個仆人也掙了2塔倫特。第三人把這1塔倫特埋在了地下。富人回來了,對前兩個仆人說:你是一位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同時把第三個仆人的1塔倫特奪回來給了第一個仆人。“但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更富有;但凡沒有,連他所有的,都要奪走”,這就是馬太效應。
在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上,越是自信的孩子,越會得到各方面的鼓勵與支持。就越變得自信。這就良性循環(huán)。越是自卑的孩子,就越得不到別人鼓勵與支持,就越發(fā)的自卑,成了惡性循環(huán)。
九、狐貍法則: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
狐貍世界的法則是:成年的狐貍是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的。他們必須懂得獨立養(yǎng)活自己。這是自然法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的。怕這做不好,那也做不好的。做父母的都一手包辦,事無巨細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過著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的生活。孩子從小養(yǎng)成依賴性,即使長大了也離不開父母,一直獨立不了,形成中國時下的啃老一族。其實這就是教育的失敗。要讓他們能自立自強,做父母的就應該從小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能力了。不要等他們長大了,再來糾正就晚了。
十、鲇魚效應: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里捕捉的沙丁魚。總是沒有到達海岸就死亡了。但是有一條漁船的沙丁魚卻很少死亡。我們都知道活魚肯定比死魚價格貴。是什么方法能使那條漁船的沙丁魚不死呢?原來是漁人在魚槽里放了好些鲇魚。沙丁魚的天敵是鲇魚。這樣他們在魚槽里你追我趕的,廝殺不停。激發(fā)了沙丁魚體內潛能。有競爭就有發(fā)展,就有希望。所以沙丁魚存活的很多。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競爭能激發(fā)體內的潛能。給孩子一個適當的競爭舞臺。他們會成長的更好。
十一、天鵝效應:不要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天鵝是高貴的,一般人是無法靠近的。他們冷漠,不合群,人際關系不好。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意見。稍微受一點點挫折,自尊就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奉獻,不自私,大度,培養(yǎng)他們與人為善的品質。
十二、刻板效應:對孩子偏見、成見。
不要一味的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要懂得欣賞他們的優(yōu)點。不要因為他們犯了一些錯誤,而就一直認為他們是壞孩子。不能讓自己的刻板印記在孩子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