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魚缸法則
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職員把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魚竟然還是那么小,于是大家都認為這魚就是小個頭。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就把它們養在院子塘里,沒想這些魚瘋了似地長得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衣服、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很多孩子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2. 強化定律
培養好習慣
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墻,鯨魚和實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后來它終于發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時間后,它不再撞擊了。后來科學家把玻璃墻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是有玻璃墻的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復的經歷后,就被固定起來,就形成了習慣。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將受用終生。
3. 夢想法則
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比爾老師的課堂里,他布置了關于未來理想的作文。羅伯特同學描繪了一個200畝牧場,以及在這個牧場里縱馬奔馳的情況,并為自己的設想畫了一幅牧場圖。比爾老師因為覺得這個不大符合實際,就給了一個差評。羅伯特滿懷希望,卻沒有得到好的評價,并且老師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并沒有那么做。多年來,這個作業成了激勵他的動力。多年以后,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比爾老師淚流滿面,要知道,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么成果和目標就行了。在這期間,方法由他們去想,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4. 南風效應
知錯改錯,再不出錯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南風為什么勝利了呢,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被稱作“南風效應”。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任何錯誤,只要悔改,總可以回頭。當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時,媽媽溫和的說:這真是個漂亮的牛奶海洋。并進而告訴孩子,牛奶海洋雖然漂亮,但地板卻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凈了,并告訴孩子正確的拿牛奶方法。心理學家說,一個錯誤一旦發生,就算再發火,它也發生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復犯這個錯誤,并要收拾這個錯誤帶來的殘局。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正是我們都需要的。
5. 尊重法則
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莎莎從小跟爺爺奶奶過,家務都被爺爺奶奶包辦,她自小就養成了內向、膽怯的性格。有一天,家里來客人了,她不小心打破了一只杯子。她父親當著客人的面罵道“你真是只笨豬”,生性敏感的女孩無地自容。在專制的家庭環境中,外面溫順的莎拉,內心隱藏著孤僻和敏感。而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更表現出外人難以理喻的倔強。
“棍棒出孝子”在很多家長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帶來的是什么呢。孩子小時候的哭聲,大一點時的覺默,長大后的倔強。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用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6. 延遲滿足
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成長跟蹤實驗”。他在一個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并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后再吃,就能吃到兩粒。有些兒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過各種方法,如唱歌,說話,甚至睡覺的方式,敖過了于他們而言漫長的20分鐘。經過漫長的觀察,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青少年時仍能夠等待,在各方面綜合素質明顯強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也更容易的獲得了成功。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也更多的表現出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征,他們往往屈從于壓力,而選擇逃避。
克制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克制脾氣、克制欲望。克制是可以培養的,一個人難做到,應該兩人配合可多人配合去實現。有一個“三分鐘游戲”。孩子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玩游戲、看電視。爸爸找來一個沙漏跟他約定:這個漏斗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三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開始幾次,孩子根本沒看書,而是盯著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并不氣餒;多次之后,孩子慢慢的把視線轉到書上來。慢慢地,孩子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要求延長時間,但爸爸堅持只看三分鐘。很多次后,孩子就主動去看書去了。三分鐘,正是適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之后,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才能形成習慣。家長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7.
7. 路徑依賴
好習慣需從小養成
人的習慣就如走路,選了一條路,人就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好的習慣和路一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一頭小象需要用鐵鏈拴住,長大后卻只需一根細繩,這就是強制的培養形成的習慣。
8. 倒U型假說
給孩子適當壓力
倒U型假說,論證的是工作壓力與工作業績的關系。壓力太小,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成為激勵的動力,這樣人工作效率會很高。
網壇名將貝克爾被稱為“常勝將軍”,其秘決就是防止自己在比賽時興奮過度,而保持半興奮狀態。所以,人們也將“倒U型假說”稱之為“貝克爾境界”。有一個故事:一個原始部落的人都信巫師,只要是他說的,人就會朝著他說的方向發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后來一個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正是人們過于相信巫師,他的話就成了心理暗示。所以,保持自我,不要受干擾,這樣才能發揮,壓力也會得到合理的利用。
9. 破窗理論
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斯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在富人區和窮人區放了兩輛一樣的車。放在富人區的車是完好無損的,過了一個星期,它還是那樣;在窮人區的那輛,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沒過一天就被人偷了;再后來,他把那量在富人區的車打破一塊玻璃,沒過幾個小時,就被人偷走了。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個試驗為基礎,提出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愛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實際上,這就是暗示的作用。有一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環境影響的作用,而家庭環境,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教育里,家長的示范作用也就顯示出來了!
10. 超限效應
不要過多的批評孩子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很好,準備多捐點錢;十分鐘后,牧師還在講,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錢了。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這種效應在家庭中時常發生。例如孩子錯了,父母會一次又一次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到反感討厭。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家長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11. 手表定律
給孩子確定明確的目標
只有一只手表,就可以知道是幾點,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孩子更準確的時間,只會讓孩子失去對準時的信心。它會把孩子弄的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以哪一個為標準。手表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同時由兩個以上的人來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于混亂。同樣,一個孩子不同能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也無所適從。
12. 禁果效應
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
早戀對青少年而言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施以重壓。更不應該粗暴干預,而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了解愛的真諦,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流自己對人生、愛情、學業的感悟。
一位父親對孩子說出一番忠告:你被一位女孩喜歡,說明你很了不起;你喜歡一位女孩,說明你的眼界很開闊。你如果就在這里發展,你可以跟她繼續來往;如果你要在市里發展,應該在市里解決這個問題;在省里發展,就在省里解決;在北京發展,就在北京解決;在國外發展,就出國解決——在哪里發展,就在哪里解決,是一個非常好的忠告。解決了實際問題,也讓孩子看的更遠。
13. 甘地夫人法則
讓孩子勇敢面對挫折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要做手術。面對緊張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手術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謊言。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不好,她阻止了醫生。她平靜的告訴拉吉夫:手術后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誰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的承受它。手術后,拉吉夫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
在現實生活中,挫折時常出現,就很多挫折常常無法避免,讓孩子勇敢面對,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會更平穩。父母也要多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們成長。
14. 馬太效應
讓孩子的自信心茁壯成長
《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上有個故事。一位富人要去遠行,臨行前將財產委托給他的仆人掌管。根據各人才干,他給了第一個仆人5塔倫特,第二個仆人2塔倫特,第三個仆人1塔倫特。第一個仆人通過經商賺了5塔倫特;第二個仆人也賺了2塔倫特;第三個人卻把錢埋在土里。富人回來了,對前面兩個仆人說:你是位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但把第三個人的1塔倫特奪下,給了第一個仆人。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它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將這種現像稱之為“馬太效應”。在兒童自信心的培養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績,而這些好成貫又會進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成長,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15. 鲇魚效應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勞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都已經死了。但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活魚比死魚可是貴上好幾倍呢。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漁人在這船的魚槽里放進了鲇魚,鲇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鲇魚出于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鲇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流動國,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這就是“鲇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在孩子教育上,給他們競爭的舞臺,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讓他們以后更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保護反而適得其反。
16. 天鵝效應
溺愛是一種傷害
天鵝效應來源于一個故事,是說一對老漁翁夫婦,他們對經常飛向南方過冬而路過島上的天鵝施以厚愛,不停的施舍給他們食物,所以天鵝開始喜歡上了這個島,開始留在老夫婦的屋里取暖,過冬。這個島也變成了天鵝島。有一天,老夫婦更老了,所以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就此消失了,不過他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凍死在這個島上。
韓非子有句話:“人之情性莫愛于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溺愛常常讓孩子變軟弱、無能、任性,凡是“過分”都會帶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