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重要,我只是一個在饑腸轆轆又不愿意麻煩我左右腿,從而迫切需要一個訂餐APP的屌絲。重要的是,如果我來設計餓了么這個APP,我會考慮如下幾點:
1,我們會在什么時候選擇訂餐
2,如何選擇自己中意食物
3,餓了么如何才能逼格更高點
4,社交
對于第一個問題,當然是我們餓了的時候才會訂單,雖然這個答案顯得如此的理所當然,卻又容易理所應當被忽略,“我都已經這么饑餓難耐,能不能讓我快點找到中意食物”,考慮用戶在使用這個APP的心境,我覺得餓了么的設計秘訣應該是“唯快不破”。
如何讓用戶的選擇加速,答案是減少他們的選擇,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
回想一下我們選擇食物的場景,我們吃的總是那么幾家,點的總是那幾個菜,我們的味蕾是身體僅有的比較專一的器官,喜歡吃辣的很少會點到甜食,喜歡吃甜的也不太可能亂入川菜館( 這是在點外賣的時候,外出就餐就不一定了)。
所以,我們需要的食物這么點,為何不把這些直接給我好了。我的意思是,打開餓了么展現給我的不是餐廳列表,而是一個菜單,是根據大數據計算出來的我喜歡的食物集合,這么做的好處是:
1,給我最想要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想要的是食物而餐廳,傳統的就餐次序是,先進入餐廳,然后查看菜單,最后下單,那是因為我們必須進入餐廳才能下單。而對于APP,為啥一定先要選擇餐廳才能下單呢,我們只想要一個菜單而已。
2?用戶在使用京東等APP得時候,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情去挑選,而在使用餓了么APP的時候,我們因為餓,吃飯的時間點是有限,比較沒有耐心,所以去掉一些對我無用的餐廳,減少我的選擇,讓我能快速下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3 選擇好食物比選擇好餐廳,更容易讓用戶下單,你想呀,你想吃土豆絲,給你一份,你就點了,對吧,你選擇好了餐廳,可能餐廳沒有你想要的,浪費了時間不是。
PS:就算出于商業利益需要一個餐廳列表,那能否在menu bar加入一個“推薦菜單”。
PPS: 餓了么做了一個“再來一份”功能,我想說,雖然我們總是吃那幾個菜,但是我們還是不想一天吃相同的菜,這是有區別的,某種程度上,我們還是傾向于先看菜單在下單。
對于第三個問題,如何避免“你不就是一個送外賣的”形象,其實餓了么可做的更加高大上,那就是“利用大數據為用戶提供更加合理的膳食選擇方案”,這話怎么說,餓了么APP記錄你所有的就餐內容,那就等于記錄了每天攝入的卡路里,脂肪,糖等,如果餓了么能利用黑科技把這些數據加工一下,那逼格立馬上了一個高度,給想減肥,增肥的,脂肪肝過多的等各種人群制定(推薦)一套合理的膳食搭配,那餓了么就真的不只是一個送外賣的,而這一切完全是有可能的。
這樣做后,那下單的方式就從“我要下單”變成了我幫你下單,你還心悅誠服,這無疑會提供用戶的忠誠度,加深用戶的信任感,對你的胃口負責,還對你的身體負責,這才是用戶體驗,這才是良心。
最后一個問題,餓了么怎么做社交,我承認,用餓了么的,大都都是一些孤獨的人,并不太樂意分享,餓了么目前的社交大都是下單后,在微信群里面分享紅包,試想,如果有一天不這么燒錢了,你不能分享你下過的單吧,這也太無趣了。但孤獨的人對自己感興趣,所以讓這群人社交起來,只要分享他們自己就好了。
那分享他們什么才是有意義的,可閱讀的,被他人關心的?
這個問題,可以立足于第三個問題,把下過的訂單變成可衡量的數據,才能讓這些數據有意義,比如,正在減肥的你在微信群中你分享今天下單點了一個土豆絲,那low逼,如果你分享一張圖,顯示你今天這攝入了18大卡的熱量,那就明顯不一樣了。
不知道這么寫了之后,餓了么的CEO會不會請問喝茶,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