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孩子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雙語學校)起,語文學習就成為了新的“困惑“話題。脫離公立學校的語文學習體系后,作為家長,我們充滿無力感,我也逐漸開始理解在國外的朋友請各路友人幫忙推薦語文學習資料時的心情。
? 時不時身邊也有朋友互相吐槽,比如:孩子逐漸轉入英語思維優先,中文用語環境不足,導致中文學習停滯或后退;比如:孩子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維持中文學習,但是最終只能保持說,依舊無法運用中文閱讀有難度的專業材料。
? 若是將“中文“替換成”英文“這些擔心聽起來似乎也耳熟,這個問題不單純是中文或者英文學習困難的問題,更像是是如何實現“兩條腿走路”-家長對于孩子能將中文和英文同時作為第一語言使用的期望。
? 把問題簡化之后再細化,就讀雙語(國際學校)的孩子高年級以后進入以英文為主要學習工具的專業學科學習,結合孩子的學業狀態、校園的中文學習支持環境,不同的孩子情況或許略有不同,G9之后語言運用環境減少,深入學習進入停滯,對我們來說G6之前是中文基礎學習的最佳時間段。
將問題聚焦再回歸到語言的學習來看,語言學習的目標是什么?
1、 我們通過語言作為載體學習知識、積累前人經驗
2、 通過語言學習培養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能力、思辨能力
3、 通過語言學習更好地理解文化背后的背景、理解群體、社會以及自己。
先說第一點,通過學習語言作為載體學習知識。人類的經驗總結當今以各種媒體形態留存,除了文字 還有圖片、音樂、繪畫、雕塑、音頻、視頻等等,除了通過學習語文字閱讀獲得,其他的方式也不可或缺,知行合一的過程由記憶、體驗、思考形成新認知新經驗。這個部分對于任何一門語言也是適用的,也不必分一定要通過中文還是英文來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語言知識作為一種到達彼岸的工具,甚至不必請求一定是通過文字閱讀,圖畫、音樂、紀錄片……都是很好的學習素材。
第二點,通過語言學習培養學習能力,思辨能力。語文學習能培養什么能力呢?從字 、詞、句、文來看,語言學習具有共同性。在共同性的基礎上發現詞法、語法的不同,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存在共同之處也存在各自不同
以文字的特點來看,漢字是象形字,著重在圖形、意象,形聲字占85%(大致),基礎的象形字可以運用我們的想象力,通過辨認,運用視覺進行細節的區分,結合語音進行記憶,在認識更多的文字的過程中我們能培養表征,歸納、演繹的能力。
以英文特點來看,音節型的文字,在掌握 一定的構詞規律后,哪怕沒有見過的單詞,根據讀音可以拼個八九不離十,聽說讀寫逐漸提高。
從兩種語言的區別來看,需要留出額外的精力進行中文漢字的認識和規律總結,我們實踐發覺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是:掌握了形聲字的構詞規則,同時孩子自己創造字,自己解讀字,并結合生活進行組詞運用。畢竟在生活中重復學習漢字的機會變少,主動創造和深刻體驗尤為重要,未來更多的自學方式需要摸索。
? 總結來講是通過主動認知減少重復簡單多次的默寫,從而提高效率,同時精簡運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鞏固,保障這些基礎知識不要被大腦脊髓液沖刷清除干凈。
關于思辨能力這個部分,很難用指標去衡量,我們關注于如何學習,如何思考??梢酝ㄟ^日常與孩子聊天、討論來進行。小一點的孩子,從他自己的感受,情緒來整理對事情的認知、理解、形成觀點,表達輸出。大一些的孩子開始會區分事實和觀點,玩一些問“是什么“和”為什么“的游戲,到小學高年級,孩子可以開始接觸思辨,進行對某個話題的辯論,通過這樣的活動整理自己的思考、想法,了解對方的觀點,形成對話題全面的認知理解。學校這個部分做得很好,我們時不時有新的感嘆。
第三通過語言學習更好地理解文化的背景、理解群體社會以及自己,包含我一直有所不解的部分-古文學習
作為世界上唯一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家,我們成為其中一部分這是一份與生俱來的驕傲,也有一份與生俱來的長長記憶。5000的歷史記憶有多長,留存下的精神象征-古文就有多少!期間學習取精去蕪,學習的難度相當大。
我們從古文學習什么?從歷史學習什么?
什么樣的古文是值得學習的?
1、 構成文脈的個人和作品
2、 流傳至今不受時代限制,有思想光輝的作品
3、 折射人類發展歷程、構成文化基因的作品
4、 可以答疑解惑的作品
……
綜合來說哪些古文值得細細品讀呢?我覺得有這些
1、 文脈中的群星:各朝代的精神象征
2、 經典史集:史記 資治通鑒等
3、 經典名著:四大名著乃至N大名著等
精讀為優,例如水滸和三國,有句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說明書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直達心性,影響我們看世界的眼光。
如何站在以我為核心來看名著呢?
從姐姐的名著閱讀我感受到名著不易讀太早,精讀的基礎是自我對經典的理解,這就意味著門檻,一個人如果自身的三觀架構尚未完成或者不夠堅實,那么也許少不讀水滸是對的--看到書上怎么寫的,就怎么去嘗試,盡信書等于無書。批判讀的立根之本是自我的感受、經驗、思考,然后是辯證的來學習,對比、歸納、拓展,再更新認知經驗。
? 讀古文適宜與中國的歷史、地理、風俗來結合,如果將一個國家比喻為人,這幾者構成一個人的個性,我們會從一個人他曾經做過什么事情,說的什么話,他的行為習慣來理解。僅僅聽他說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來做判斷難免管中窺豹。
? 我們作為這個“人“的一部分是很神奇的體驗,一方面我們以某種共同性為自己的特點,一方面我們又追求自己的特性。
? 作為其中的細胞之一,我們有不少下意識的想法、做法往往不自知,若說一個人要了解自己,必然少不了需要了解自己的國家和文化,知道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為何而來。
? 這種既統一,又分離的體驗也來自于閱讀,閱讀讓我們有機會透過書本看到這些潛意識的東西的由來。了解這種由來,無異于有一個眼睛從高處看到自己,這種來自高維度的注視,無形中形成我們對自己的深深看見。
? 所以,經典怎么讀?精讀、合適的時間讀、結合自身讀、用第三視角讀、用人文的眼光讀,讀多少沒有關系,讀到那種程度很有關系。
? 從幾個方面梳理完,回到我們當下來看具體可以做些什么?
1、 從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引發思辨來看以英文或者中文為主都可以,弱化刻意區分的中文閱讀和英文閱讀,孩子體驗到運用工具發展智識的快樂與成就,享受撒網捕魚的快樂,不局限于用什么樣的網。
2、 從語言的不同特點,中英文都需要進行刻意練習積累來看。兒子目前的英文學習環境逐漸多于中文的學習環境,英文的內容逐漸上升為第一語言的狀態,為了保持雙第一語言,課后的中文閱讀是我們要琢磨的,因為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摸索一番下來,感受到硬性地推中文閱讀可能適得其反,我們采用有趣的、經典、語言豐富優美、情節曲折、孩子喜歡的小說故事,以親子的方式在閱讀中反復熟悉認識的字詞,積累優美的詞句表達,感受作品的魅力,與作品共鳴,因為時間有限,這刻親子間精心的溫馨時刻格外美好。
? 總結來說:美好的故事、美好的時刻、美好的情感是我們親子中文閱讀的追求。而目前英文跟隨學校的進度便好,我們唯有鼓勵欣賞,將學習的空間留與孩子,做站在孩子身后的支持者。
? 放下數據和KPI,專心陪伴。我常常能看到指導閱讀的文章中提到一年閱讀多少字數,我們很容易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盯著孩子完成“工作“,再計算他還有多少工作要做,這樣一來,閱讀的美好大打折扣。以一天親子讀30分鐘來算,堅持一年達200萬字以上。與其把精力放在盯著孩子完成任務,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讀得更享受,更有創意。
3、 在非虛構閱讀方面,是讀中文好還是英文好?如果目標是以后希望能閱讀第一首的技術文獻,那么適當補充非虛構的英文是有必要的。而中文最難的部分不是閱讀技術文獻,目前我們的現代語言相當一部分都是舶來品,難的是構成我們文化脈搏的古文。
4、 如何把古文學好呢?首先我問自己,孩子讀古文的目的是什么?除了了解中國文明的發展,了解我們的文化個性,形成對自己潛意識覺知;古詩文的韻律美,高度濃縮抽象美,意象美,獨具特色。
? 我們選擇古文的學習從成語著手,成語背后藏著一個個的故事,抽象濃縮意象齊聚。也是孩子習作中好詞好句的來源。這種只需一個暗號,即可會意的默契,構成我們共同的文化底核。
? 小初高的古文學習,逐步推進,因為G6之前是最佳的中文學習時間,我們將初中或者高中部分古文,壓縮放在G6前這段時間。詩詞古文結合歷史名人在歷史背景下共同學習。
? 目前兒子讀過的歷史類的書籍風格多樣,有漫畫有小故事,其中《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中華上下五千年10冊》成為讀書筆記的記錄素材,反復閱讀。
? 閱讀中對歷史的懵懂感覺幫助他理解我們的文明從哪里來,當某天與兒子閑談中聊及,我們的中華文明是至今這個世界上唯一5000年持續未曾斷過的文明,除了有地理等因素,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文明有著堅韌的個性,而每一位中國人都繼承了這種堅韌的個性,當困難來臨的時候,這種基因的力量默默幫助我們面對難關。兒子眼睛里有小星星閃動,細微的品,深深的愛。
最后總結適合兒子的雙第一語言要求之下,中文學習路徑:
1、 字詞過關(G6前跟隨學校進度識字聽寫、寫作輸出)
2、 古詩文過關(小學部分跟隨學校進度學習,初中高中利用假期積累,配合寫作輸出)
3、 成語積累(保持長期學習積累1000-2000個,配合寫作輸出)
4、 深度古文閱讀和經典名著,(跟隨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結合歷史進行整合 寫作輸出)
5、 親子閱讀 每天半小時(堅持至6年級)
6、 自主閱讀(隨意)
整理完思路后,如何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