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好像、應該對每個中國人意義不一樣。每次春晚表現出來的華人華裔對祖國的感情依戀好像也要驗證這一點。可實際上春節過到二十一世紀,周邊有幾個人會期盼過年?
從小在企業里長大的我,意識里不覺得過年是必須的事情!因為四化建設比過年更有意義,過年值班上班不回家是稀松平常之事,而且這也是宣傳的經典片段。包括現在也是,今年2024年了,還是很多同事在外國正常上班沒有回家過年,為此單位拍了一個宣傳片,學央媽拍很多人站在一起喊新年快樂,我數了數,至少上百個同事在十幾個國家正常上班。
疫情之前,我會早早規劃過年旅游,過年在其他國家旅游,避免了很多過年讓人討厭的事情,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打掃衛生扔垃圾;大年三十必須吃餃子,這是我最不愛吃的一種食物;大年初二女兒們才能回娘家。自從疫情后在家過年,除了累的賊死的全屋清潔工作是我過年的標配,再無其他活動,連做飯都和平常無二,主打一個堅決不吃剩飯,也不會為過年準備什么油炸食品和過量鹵味肉類等。
現在拜年也不需要面對面,更不需要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因為在企業工作都是五湖四海的人湊在一起的,過年回家也就散開了。流行網上拜年以后,大家更省得見面寒暄了,現在微信拜年的味道越來越淡,淡到都懶得群發了,清凈了手機,疏離了感情,沒有了年味。
好友為了體現過年的意義,總會在大年三十做一頓有藝術感的擺盤年夜飯,從列菜單到準備食材到站立近六七個小時加工食材。就為三個人的團圓飯做十個菜,就為春節有意義拉滿儀式感。看著她發的朋友圈,這飯菜指定要剩。朋友說這一桌飯是對過年起碼的尊重!好像很有道理,我想這是春節賦予她的能量和快樂。
現在過年主旋律變成了回家過年,主打一個聚會局,因為只有過年這個充分的理由和假期讓聚會得以實現。可是對于年紀大的人,尤其孩子不在身邊,過年就變成了孤獨和難熬。朋友兩口子就是這種情況,獨生女兒已經定居在加拿大并結婚生子,加上雙方老人都已離世,過年就是一種無聊和煎熬。于是開車出去旅游,不管去哪里都行,就別家里呆著。我想這是春節帶給他們只有難受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