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一直都是美好的日子,全家團聚,歡歡樂樂,熱熱鬧鬧。
記得小時候最期盼過春節(jié)了,有新衣,有壓歲錢,可以要自己想要的好玩意,可以到處串門討好吃的,鞭炮玩起來都可以比賽了。最令人興奮的是,可以跟著奶奶一起到鄉(xiāng)下趕臺戲,玩得起興了,還可以跟著伙伴們鬧鬧舞龍舞獅,踩踩高蹺,搖搖花轎,那熱鬧簡直是孩童時最快樂的時光了。
如今過春節(jié),那種熱熱鬧鬧的氣氛不再,沒有鞭炮聲,沒有走街串巷的打鬧嬉戲,少了舞龍舞獅,卻多了應酬和接待。
兒子那天問我:媽媽,春節(jié)要干什么呀?
我想了想,就把自己對春節(jié)的美好回憶都講給他聽,然而兒子卻說:春節(jié)不讓放鞭炮呀。
是呀,鞭炮聲聲響那都是以前春節(jié)最響亮的記憶。
但是,自己娘家的春節(jié),濃濃年味依舊。
臘月開始時,媽媽要親自腌魚腌肉,還要炸肉丸子、魚丸子、藕丸子,鹵牛肉、鹵羊肉、鹵雞爪等等都要提前準備。看到廚房里面掛滿的臘味,濃濃年的味道頓時就飄香了。
老家旁邊正好是一家寺廟,過年時香火更是旺盛。從門口經過的來來往往上香祈福的人,都是滿臉的高興與期盼。以前自己喜歡跑寺廟去轉轉玩會,現在帶著兒子也會去里面轉轉。過年時,寺廟往往是最熱鬧,最有節(jié)日氣氛的地方。
老家過年的習俗是大年三十早上八點要全家一起吃年飯。這年飯必須是滿滿一桌的魚肉大菜,還有一條“看魚”。這條“看魚”是不能吃的,只能在年末最后一餐才能吃,意寓“年年有余”。
記得第一次老公到家里過年吃年飯時,他被驚住了。他說,重來沒有一大早上吃這一大桌豐盛早餐的。
“這是團年飯。”記得當時我媽還特地跟他強調。
老家過年時拜年的習俗也是熱鬧到極致。經常是爸媽的兄弟姐妹相邀一起來,然后喝一餐年酒,玩高興了再鬧上一天;從第二天起,就開始每家都拜一圈。想想爸爸那邊兄弟姐妹四個 ,媽媽這邊兄弟姐妹六個,每家吃一餐,都可以把整個春節(jié)吃過去。所以有時覺得過年累,其實完全是被來回鬧累的。然而大家都覺得這樣才像過年,所以即使有時有親戚有想法,但是大家還是依然如此繼續(xù)。用媽媽的話說:過年就是圖個團圓熱鬧。
相比娘家過年的熱鬧,婆家的春節(jié)就簡單、清凈多了。
婆家過年時,沒有提前準備的臘魚臘肉,更沒有似“滿漢全席”的酒宴。大年三十睡到自然醒,早上起來依然是一粥一饃的原樣早餐。最隆重的團年飯就是一桌餃子宴。大體跟平常沒有不同,只是多了一個“過春節(jié)”口頭語。
婆家過春節(jié)也沒有一家家去拜年的習慣。親戚之間的年飯經常在小年就聚到餐館里完成了。到正式過年期間,各家玩各家的,沒有往來送禮拜年的繁節(jié)。
一開始是不習慣婆家這個安靜的過年方式,靜得讓人懷疑這是春節(jié)。
后來婆家的過年成為固定的旅游假期。年前先確定一起出游的親戚,找好出游的地方,訂定好路線。從大年初二開始就一直在路上。沿路的春節(jié)氣息一一感受,也是一種別樣體驗。
媽媽一開始總說:別人過年都往家里趕,你們一家倒好,一到過年就往外跑。
在媽媽的傳統(tǒng)觀念里,過年就應該在家,全家人團團圓圓的。然而,從我們眼里看,過年媽媽是最累最辛苦的 ,從年前忙到年后。
經歷了婆家的春節(jié),我開始也勸導媽媽:春節(jié)不一定要那么盡善盡美地服務每個人。其實,春節(jié)也可以簡單一些。
終于,今年春節(jié),帶上媽媽和婆婆,我們都一起開啟了簡單模式的春節(jié)游。
少了禮節(jié)和約束,春節(jié)還是春節(jié),但是人卻輕松許多。
看著媽媽的笑容,我知道,春節(jié)是過給自己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渡過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意義重大。
祝愿新的一年我們都更喜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