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一部偉大的作品,猴哥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
“悟空”這個名字是菩提老祖為猴哥起的, “行者”這個名字是唐三藏為猴哥起的,行者悟空,也只有這樣的名字才配得上這樣的角色。
猴哥本是天產石猴,福緣深厚,因為發現了‘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也就是傳說中的洞天福地,而被推舉為猴王。正如書中所說“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算是過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然而,有一天猴哥卻“忽然憂惱,墮下淚來”,看來是有了新的覺悟和新的追求。
猴哥的追求本是自由自在,可是突然發現,這個自由自在是不能持久的,百年之后,難免一死。算不上真的自由自在。 而猴哥追求的,是不為天地所管,不為生死所轄的那種自由自在。這種自由洞天福地給不了,不僅如此,必須走出去,放棄洞天福地才可能追求那種更高層次的自由自在。猴哥有了目標,說放棄就放棄,說走就走,真是第一流的性情。
我有時候也在想,要是猴哥當年沒走,就一定能安享晚年嗎?那也未必。洞天福地,固然是有緣者得之,但要是沒有通天徹地的神通,保得住嗎?還不是被列強宰割?
然后猴哥跨過“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有十數個年頭”,才訪到了菩提老祖,這中間受了多少苦?雖然沒有直說,但也可以看出一些線索:
比如猴哥遇到個樵子,告訴他有個山洞,等他找到時:
美猴王十分歡喜道:“此間人果是樸實,果有此山此洞。”——沒被人騙就“十分歡喜”了,就感慨此間人樸實了,這要被人騙多少次才養成的習慣啊?
還有下面的對話:
祖師道:“既是逐漸行來的也罷。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這要要被人打罵多少次才養成的習慣啊?
猴哥不是一個天生的英雄,被人打,被人罵,被人騙,很多次,依然不改初心。神通大成之后也沒有去報復社會,真是第一流的性情。經五欲紅塵,種種磨難,不失本心,才稱得上是真英雄。所以,在見到菩提祖師的時候,猴哥雖然一個神通也不會,但已經不愧為當世的英雄了。
《西游記》第一回的題目叫做 “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心性的修持,需經世間的種種磨難,不失本心,才有了“問道”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