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露兜樹、白楸、鹽膚木、余甘子、蓖麻、倒地鈴、蒲葦(疑似)、大頭茶、鴨腳木、馬鞍藤(厚藤)、芒萁、山菅蘭、草海桐;見到但不認識:7種+;
生物:蜻蜓×2(未定種)、某毛毛蟲×1、巖鷺×1、某種巖石上生長的物種;
海邊地貌:潮地(巖池)、海蝕柱、海蝕洞等;
印象深刻的情境:
1、東西涌(chōng)山海之間物種超豐富!!
2、全程陪伴的血桐與葉子不友好的露兜樹;
3、天很藍,海岸線超美!
4、形態各異的海邊礁石;
5、一覽無余,毫無遮擋的夕陽與云;
6、遇見了2只蜻蜓?。
早就聽說過地處南澳的東西涌(chōng)海岸線風光秀美,屏山傍海,山岳縱橫,是中國八大海岸風光之一,因此一直想要探訪,卻因種種顧慮一直未能成行。直到遇見鳥獸蟲木“走讀大鵬”的活動,才終于有機會完成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東西涌自然行。
徒步的起點在東涌,沿路生長著血桐樹。血桐的大葉在陽光下顫抖,深淺不一的綠在視線里跳躍。水面微皺,泛著波光。自然的風景吸引著我的視線,在樹木與水波的環繞下,好像雜物與車輛堆積的馬路也沒有那么突兀了。
經過短暫的熱身活動,我們的團隊在小宇和云山2位導師的帶領下向海岸線進發。兩側樹木繁茂,灌木叢生,滿眼的綠讓人目不暇接。不一會兒,大家就發現了一株美麗的攀緣藤本,它的果實看起來嫩綠柔軟,像一個個三角形的荷包。小宇老師向我們介紹說,這是倒地鈴。據說它的種子有著白色的心形斑塊,所以又有人叫它心豆藤。真是形象的好名字。
路旁的樹木有著白色的葉背,小枝上生長著毛絨絨像海星一樣的果實。同行的小樹說,這是白楸。我還是第一次見到白楸樹呢。小宇老師說,白楸的樹葉是毛毛蟲的食物。它的葉子(接近葉柄處)有2個小孔,有時會分泌一些蜜汁,螞蟻們聞到后會過來察看,于是就順便幫白楸把趴在葉子上的毛毛蟲搬走了。一般新生的葉片會有這種機制,年老的葉子可能就沒有了。聽到小宇老師這樣講,感覺白楸真是一種神奇的樹木,誰說植物沒有意識呢。
我們一路向上,道路兩旁生長著大片的禾本科植物,看起來像是蒲葦。它穗狀下垂的樣子像散落的馬尾一樣美麗,我撿起一支,插在背包里想要帶回家,可惜走著走著就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感謝小伙伴(@吉祥如意)幫我拍的照片,讓我還能回顧一下和它在一起的場景。?
一路走來就遇到好多植物,和城市里常見花木不同,這里的生境更加真實而有趣。沒有經過刻意修剪,反而生機勃勃。
鹽膚木葉片卷曲,果實一串串像花椒,細細品嘗,居然還帶了一絲咸味;大頭茶的花兒潔白的盛開,據說有著淡淡茶香;鴨腳木開出了小小的花,小宇老師說它是冬季很好的蜜源植物;馬鞍藤舒展著葉片,像蝴蝶一樣匍匐在地上。
小路漸漸收攏,之前幾人并行的路面只容許一人通行了。我們列成一隊,緩慢前行。芒萁茂密生長,露兜樹也伸展狹長的葉子,露出尖利的小刺(真是不友好的樹木)。偶爾回頭,就會注意到美麗的果實,可惜我實在是叫不出名字來~
終于遇到了認識的植物呢,紫色的果實在一片草綠中十分貌美,可它卻是出了名的有毒植物,還好沒有去摸它。
終于接近海岸線,站在山上遠眺天空與大海,海風漸起,碎層云在空中漂浮,感覺世界都涼爽安靜了。
近處的露兜樹高大了許多,不友好的葉子們長過了我的頭頂,我們的隊伍在樹下穿行。與它的葉子完全不同,露兜樹的樹干摸起來柔軟又堅韌,實在是可靠了許多。在整個下行途中,因為有它們存在,我竟覺得安心了不少。
城市里完全見不到這樣高大的露兜樹林,它們密布成蔭,不但可以遮陽,還提供了一個隱蔽又生態的休憩場所。這才是露兜樹的原貌吧,鋒利卻溫柔,如此矛盾卻又理所當然。忽然對露兜樹的印象大為改觀了…
走出了露兜樹林,距離海岸線只有不到一米的距離了。我們的行程卻才剛剛開始。
這時候我還不知道,前面都算輕松加愉快,后面才是考驗我的開始。(后篇:東西涌戶外筆記)
海岸線上礁石林立,大小不一。左手天海,右手山林,風景實在是美不勝收。走在其間,就像徒步畫中。介于本文是自然觀察,還是多寫點自然風物。
海邊地貌與山地明顯不同。日間太陽照耀在巖石上,觸手溫熱。可是海浪冰冷,日夜沖擊巖石,于是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海蝕地貌。
在攀爬礁石的時候,我常常感到奇怪,為什么有的石頭冰冷,有的卻溫熱呢?也許是方位不同嗎?
旁邊的男生輕聲低語,為什么這石頭是紫色的?順著他的目光,我也注意到了紫色的礁石,可惜著急趕路并沒有拍照。
海岸線附近物種稀少,但也并不是沒有。比如一顆貌似海藻的生物(并不清楚是什么,我想它應該是活的吧),以及貼地生長的草海桐。其他的也許有些小螃蟹,但是此行并沒有發現。云山說白天螃蟹躲在石頭縫里,傍晚才會爬出來,那時候才更容易發現它們。
路上還遇到了一對蜻蜓,查閱了導覽手冊,貌似是黑尾灰蜻和紋藍小蜻。后來問了群里的伙伴,據說不同種的蜻蜓不能交配,所以這對蜻蜓也有可能是同種不同性別吧。以后慢慢查圖鑒再鑒別吧。
我遠遠的拍了一張,沒有打擾它們就離開了。后來在群里一問,不少伙伴們都拍到了它們(角度各異)。介于我是隊伍里的最后一名,所以估計它們在這擁抱了不短的時間,真是夠恩愛。
時間推移,碎層云發展成淡積云再到高積云,抬頭仰望,第一次感覺天空中的云朵如此遼闊。
城市中的云通常被高樓林立的場景分割,每次抬頭只能看到一小片,完全看不到這樣的大場面。話雖如此,我還是常常被它的瑰美所吸引。仰望天空,無論看到星辰還是云朵,都會被深深吸引吧。
我喜歡出門認物種(包括植物、鳥類與各種生靈,或許還包括云朵與巖石,感覺好貪心~),知道了它們的名字,仿佛也多了一位自然朋友。植物們不說話,但是我知道它們還在那里,就會很開心。
也許有人認為,這不就是認種嗎?認識了多少植物就像收集了多少卡片一樣,有什么意義呢。我們不了解植物的名字,也可以走近它們。
雖然確實如此,但是我還是認為知道植物的名字很重要。
知道植物的名字(所謂認種),恰恰是了解植物的開始。我們熟知了它們的名字,可以去查圖鑒,圖像庫,了解它們不同季節的樣子;也可以和別人交流我們喜歡的植物,平時對它們的觀察。如果不了解植物的名字,就只能默默的獨自觀察,無法交流了。
我想植物學家們一直努力給植物們定種,取名字,也是為了讓人們在研究,討論它們的時候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并不是為了收集名字。所以植物的名字很重要的,認種也沒什么不好,保持在自己舒適的范圍,仔細觀察,加深了解,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吧。
感謝鳥獸蟲木提供了走讀大鵬,閱讀自然的機會,讓我見到這么多美麗的生命與非生命。
感謝小宇、云山、小樹的帶隊與講解,與自然相遇,總是很開心。
感謝云山的耐心與負責,在我體力不支的時候依然沒有苛責,幫助我順利完成行程,臨表涕零,感激不盡。
寫于 201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