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雞頭米,又稱芡實,水八仙之一,那一口清鮮,只有每年八月到九月間的蘇州才可以吃得到,傳統蘇州人吃東西講究時令,不時不食,過時不候,一期一會。臺灣的《漢聲》雜志曾經專門做過一期水八仙的專題,其中就講到雞頭米。藝圃第二任園主文震亨在《長物志》卷十一記道:“芡花晝合宵展,至秋作房如雞頭,實藏其中,故俗名雞豆。有粳糯二種。有大如小龍眼者,味最佳,食之益人。若剝肉和糖搗為糕,糜,真味盡失?!碧菩谠杷稳輻钯F妃“軟溫新剝雞頭肉”,實在香艷得令人害羞。
? ? 第一次見人剝雞頭米,是在蘇大西門外的十梓街上,博習醫院門口那幾顆老梧桐樹下,兩個老奶奶坐在那里,手指甲戴著一個頂針一樣的套子做工具在剝雞頭米,我看到那圓滾滾又白白的樣子,一臉好奇的跑過去問是蓮子么?結果被老奶奶翻了個白眼,講了句蘇州話大概是說這是雞頭米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后來過了好久,才知道那是雞頭米。
? ? 自古雞頭米的產地就是蘇州葑門南塘一帶,現稱黃天蕩,故稱“南塘雞頭”。水生植物,屬睡蓮科,像巨大蓮葉的葉片下長的就是果實,因為果實上面花萼退化的部分形狀像雞頭而得名,雞頭剝開,是棕黃色的果子,要把外衣去掉露出白嫩的部分,才是可以食用的雞頭米,這個動作稱之為“剪雞頭”。由于從采摘到剝殼每一步的工序都必須全部靠人工在短時間之內完成,否則夏日之盛會讓雞頭米不新鮮,同時“剪雞頭”要求不能破損,剝出完整的顆粒叫做“大丹”,一旦破損,漿液流出,雞頭米軟糯的口感全無,隨著人工成本上漲,雞頭米的價格這幾年是逐年看漲,每斤市價早已破百。
? ? 如今黃天蕩早已成為園區最臨近古城的區域,原來黃天蕩區域居民早就搬進了拆遷的群力村,現在想買到這個區域出產的最正宗的雞頭米,要在群星二路(近通園路)的群力社區芡實加工交易市場,如果不想走那么遠,個么葑門橫街菜市場也是不錯的選擇。
? ? 說起來在蘇州前后五年,念書工作,竟然沒有正兒八經吃過一次雞頭米,念書時在學校,食堂里自然不可能吃到,那時候也沒想過要特意去吃,總覺得有的是機會,畢業后哪怕工作,也是各種錯過時令,直至離開蘇州回了蜀地?;貋砗竺康竭@個時節,反而無比想念。半月前有機會回蘇,路上朋友問我想吃什么,只說了雞頭米三個字,于是到了蘇州第一頓飯朋友便帶著我去了得月樓,吃到今年最鮮美的一碗雞頭米。
? ? 都說真正的好食材烹飪方法反而極其簡單,雞頭米也是如此,開水里汆兩分鐘,撈起來放點桂花,只要一點,吃到嘴里的幾乎就是蘇州的整個秋天。甜蜜而清香,也如吳儂軟語一般軟糯彈牙。在得月樓,我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一顆一顆地在舌尖抿開,滋味極淡,想來吃慣了重口味的四川人可能并不一定覺得有多美味,而作為一個口味已經完全適應包郵區菜系的四川妹子,那一刻從舌尖到整個靈魂的欣喜簡直是讓我渾身顫抖。同行的兩位好友一位是蘇州土著一位是已經定居蘇州的新蘇州人,兩個姑娘吃雞頭米都是一勺一勺地往嘴里送,看得我是心疼又羨慕,作為一個可能很多年才吃得上這一口鮮的人,只敢一顆一顆享用。
? ? 或許正因為每年出產的日子就那么短,蘇州以外的地區又不容易吃到(好在現在有萬能的淘寶和冷鏈運輸),總讓人心欠欠的想著,所以是欠欠而食,就像雞頭米的學名“芡實”一樣。
? ? 蘇州城的秋天,從八月的雞頭米開始,配著糖桂花,再往后就是鮮肉月餅和大閘蟹,味道從清爽到甜膩到厚重,逐漸有層次地鋪開來。寫這篇文字的時候蜀地的桂花也慢慢開出來了,傍晚回家的路上聞到桂花香味,想著那座建在水上的把桂花命為市花的江南小城,竟然有些醉。
? ? 中秋快到了,無法去長發商場或者胥城大廈排隊買上幾只鮮肉月餅,個么自己在蜀地搖一樹桂花在圍裙里帶回家,做個桂花糖藕也算安慰。
是夜挑燈寫就,愿若初見,年年食得一口鮮。
注:前三幅圖來自網絡,作者不詳,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