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37回,襲人按寶玉吩咐,差宋媽媽給史姑娘送東西。襲人“端過兩個小掐絲盒子來。先揭開一個,里面裝的是紅菱和雞頭兩樣鮮果,又那一個,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粟粉糕。襲人說道:‘這都是今年咱們這果園新結的果子,寶少爺送來史姑娘嘗嘗。’”到底是金陵大家,白玉為堂金為馬,珍珠如雪金如鐵,底下產業果園荷塘水蕩等自是無數,紅菱角,白雞頭,秋桂花和毛栗子這四個時令食材,自家園子全給包圓了。
雞頭,屬睡蓮科,姑蘇水八仙之貴者。沈朝初在《憶江南·姑蘇四時食品詞》寫到:“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甌,細剝小庭幽。”蘇州人也愛稱它雞頭米,出了姑蘇地,熟悉這個名的人可能不多,若提起其學名你大概聽到過一耳朵,喏,就是那個煮起來很費勁嚼起來略清苦棕紅滾圓的芡實啦。
前面說到雞頭米為水八仙之貴者,為什么呢?每年八九月份的時候,坐等了一年的雞頭米擁簇們紛紛出動,一斤新剝雞頭米百十來塊,買起來干脆利落,上市期不過一兩個月,好這一口的人常能吃掉個好幾十斤。蘇澈在一千年前把雞頭米一族的饞相寫的活靈活現:“清泉活火曾未久,滿堂坐客分升掬。紛然咀噍惟恐遲,勢若群雛方脫粟。”
這幾天和某姑蘇芡農閑聊,為什么蘇州的雞頭米價是潮州等地的一倍多呢?對方一臉驕傲:咱這可是蘇芡,潮州那邊是北芡,我糯它硬,我大它小,沒得比。這位和《元和縣志》所述如出一轍:“大而糯者為上,粳者為下。”這就是蘇芡之所以為蘇芡,在芡實江湖上地位不可撼動的原因。
除了口感軟糯之外,蘇芡剝制人工成本高也是導致蘇芡價格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芡農接到訂單后,第二天凌晨三點半趕往水蕩采摘雞頭米,忙活四五個小時后到家吃個早飯換身衣服,接下來繼續手工剝除雞頭米外殼。雞頭米的外殼厚而硬,芡農得套上特制的指甲套才不至于傷了手,緊趕慢趕也要倆小時才能剝出一碗小而渾圓玉白如珠的新鮮雞頭米,果真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歐陽修在一千年前就曾感嘆新鮮雞頭米之火爆:“爭先園客采新苞,剖蚌得珠從海底。都城百物貴新鮮,厥價難酬與珠比。”
雞頭米怎么吃個吃法?離了水剝了殼,雞頭米不耐久藏,得趁新鮮吃。紅樓里頭,雞頭米作為鮮果品嘗;唐魯孫也記述過,舊時北京的知名飯莊,每到夏天就把剛結籽成粒、尚未完全收漿的鮮嫩雞頭米,合著鮮藕、鮮蓮、鮮菱等多種果仁,用荷葉盛著,下面鋪墊冰塊冰鎮,做成“什錦冰碗”,供達官貴胄們作為下酒冷盤,消夏卻暑。
或者你也可以像我這樣,做成各種甜湯或者雞頭米炒蝦仁時蔬,口感豐富,好看又好吃。
桂花蜂蜜雞頭米
冷水煮沸加入淘盡的雞頭米再大火煮一分多鐘盛碗,撒少干許桂花,加蜂蜜或白糖。
桂花桃膠雞頭米
泡發的桃膠燉熟,加入雞頭米大火滾一分鐘,撒入干桂花。
桂圓水噗蛋雞頭米
冷水同桂圓煮沸敲入一枚雞蛋,加入雞頭米,中火兩三分鐘后關火,加蜂蜜或紅糖。
雞頭米炒蝦仁時蔬
平底鍋倒入薄油,倒入胡蘿卜丁和蝦仁同炒至蝦仁呈紅色,再倒入韭菜苗和煮熟的雞頭米并加少許鹽翻炒片刻,關火裝盤。
還有一種吃法,將雞頭米磨成粉,用水調成糊狀,就是一碗好芡酪,類似于藕粉羹的樣子。《清稗類鈔》提及清人施石友極好此味,曾作詩詠之“初看遶磨卷飛雪,忽訝輕綃漉清醴。琉璃碗盛白玉光,和以蜜味甘冰齒。”吃到得意處,更是手舞足蹈“此時合眼即江湖,十宿漁船紅藕里。不須遠憶會靈園,劈破明珠定誰美。”
你若問我雞頭米味道如何,借歐陽修的詩作答:“香新味全手自摘,玉潔沙磨軟還美。不瓢固不羨五鼎,萬事適情為可喜。”蘇芡和北芡我都吃過,蘇芡的確嫩軟些,北芡口感類似薏米仁,略硬。論個頭北芡差不多是蘇芡的三分之一大。兩個品種相似的是,都粒粒渾圓玉白賽珍珠。等雞頭米老了,新核桃上來了,這個夏天也該過去了,再吃一碗去。
圖/廚 by 初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