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志在做互聯網公司的市場總監。
現狀:大學畢業半年,已換兩份工作,第一份是在某家A輪融資公司內做新媒體運營,工作兩個月被開,第二份工作在某上市公司內做QQ群運營,因公司整體調整,大量裁員又被裁,現作為待業青年在家。
背景:坐標武漢,應屆畢業生,無大公司實習經驗,大學所學為跟互聯網毫不搭邊的藝術專業。
和微信,簡書上各大分享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嫁定高富帥的同學不同,我是一個普通大學應屆畢業生,實際工作經驗加起來只有三個多月,跟身邊不少工作已經穩定了的朋友比起來,我是一個失敗者,現在需要的就是認真分析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大家都這么成功,寫寫自己的失敗讓大家開心一下。
求職第一家公司:不要聽公司給你劃得大餅,問清目標用戶痛點最重要
畢業時并沒有想著很快的找工作,到了8月身邊同學基本都穩定了下來,我也就想著找一份工作。目標很明確,就是找一家天使輪或者A輪融資的互聯網公司,將來會有長遠的發展,如果公司進擊成大公司第一時間提拔就是我們這樣的老員工,對比了幾家,覺得這家是某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經驗多多,入職后會學到很多東西,年幼無知少不更事,聽到當時的總監告訴我是政府大力推廣的項目,整個市場部也有10人左右在發展,心中那叫一個壯志未酬,雖然聽他講話有些假大空像傳銷,但看著公司的福利都還健全,所以義無反顧的入職。
坑1:上市公司大多是傳統公司上市,他們的互聯網經驗同樣少的可憐
公司領導層年齡都比較大,思維方式比較老派,而我當時的直屬領導,更是動不動就跟我們講互聯網十大思維,拿著百度出來的PPT,來大談特談內容營銷與用戶思維,根本毫無互聯網公司的經驗可言。
這才發現他們所謂的母上市公司是一家房地產公司,房地產公司的很多經驗映射到互聯網行業根本毫無意義可言,比如很多時房地產行業只要做的比較早,就能獲得一定的成功,而且房地產行業很考驗老板的獨斷力,但互聯網公司的領導如果太過獨斷,聽不進下方的意見,自己又不是很懂,就很悲劇。
我是管公司微信公眾大號的,需要每天更新文章,按理說經過一段時間每天素材的篩選,我相對于我們的CEO是比較明白讀者是想讀哪個類型的文章,可我們親愛的CEO并不理會我,他近乎偏執的喜愛政府出臺和公司業務有一點沾邊的文章,并且強硬的要求我們一定要發表在公眾號上,且加以改編,同時保證高閱讀量,而且我在入職前很明確的問過閱讀量與點贊的數據會不會成為我的KPI,他們表示不是,但在入職后,閱讀量卻成為評估我的唯一標準,只看閱讀量的公司(除自媒體公司)是沒有任何前途的。
建議:入職任何公司前一定要調查清楚背景,現在百度的天眼還是很有用的,查清楚他們的底細,不要一句母公司是上市公司就沖昏了頭腦就準備好抱大腿,不然你入職幾個月也學不到什么東西,你和公司一樣都是新人。
坑2:要和直屬領導觀念一致,不一致的話千萬別入職!
在我在這家公司工作的短短2個月內,也竟然換了兩個市場總監,第一個市場總監原先就職于廣告公司,他主張廣鋪渠道,認為越燒錢越好,越燒越有效果,但事實上往往跟他想的不一樣,無論是免費或者付費的渠道,都并未為我們公司帶來直接轉化的收入,而我有跟他提過,渠道不在于做廣,而在于做精深,他只是笑笑,說我什么都不懂,我說我們需要建立QQ群與已付費用戶有直接的交流,溝通,改進,他卻說市場只負責前端,我說我們需要先規劃好自己的目標用戶,他卻說一切按趙總(CEO)的來就行。
而第二任市場總監,就更讓我失望了,她原先就是某保健品牌做銷售的,可能因為怕被開除,她劍走偏鋒的把所有付費推廣渠道都停掉了,哪怕搞她擅長的線下推廣,她也要斟酌再三,基本在推廣上一毛錢都不肯出,而且非常專制,我們哪怕提出一個小小的意見,只要和她的意見相左,下次想做同樣的推廣,都會被中斷。比如我們拍攝公司的用戶反饋視頻,我們想的是讓用戶說他們想說的話,時長不用很長但是言簡意賅,但她主張拍攝情景劇的方式,于是我們兩種方案都拍了,但效果出來后我們的方案更好。后來我們將用戶反饋的視頻放上公眾號后,反響不錯。但等到第二次想要拍同樣的視頻,她卻直截了當的拒絕了,就因為她的方案未被采用。
建議:在面試時盡可能的與直屬領導市場交流你的關于工作的想法與觀念,交流工作時直截了當的問關于工作細節的問題,比如我是做互聯網營銷工作,可以直接問貴公司的目標用戶是哪些,用戶的痛癢點在哪里,如果面試的人只會漫無目的的畫餅,一定要果斷拒絕,面試是雙方的,不要總覺得別人要你就好,匆忙入職最后還是會匆忙離職的。
坑3:初創型公司內部還有矛盾?人吃人的時候你也可能是犧牲品
如果一個還不是大公司的公司,就已經內斗得非常嚴重,那么我的建議是最好還是不要加入,不要跟我說什么良性競爭,真正拼業務要發展的公司跟外面的競爭對手都斗不過來,哪里還有精力跟內部斗爭。不要想著所謂獨善其身就夠了,我先前就是這樣想的,寫個微信文章,組長要我這樣寫,主管要我那樣寫,我聽誰的?相互看對方能力低,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表面上一團和氣,實際上根本不溝通,出了事情背鍋的永遠是我們最底層的小婁婁。
先前公司開大會的時候就是這樣,市場部老大與技術部門老大直接對嗆,互相推諉,反正就是怕責任怪罪到自己身上扣工資,沒有一個人是想找自己部門原因的,現在想想也幸虧我離職早,公司里有一群不給下屬發揮空間還整天想著搞垮別的部門的領導,最后只會被他們虧空完與榨干。
建議:面試時可以多問一些公司的組成狀況,如果初創公司把單獨部門獨立出來不與其他部門一起辦公的就還是別去吧,各部門交流就會很少,而且如果你的老大完全不清楚別的部門的狀況,估計部門間的關系也堪憂…
求職第二家公司:入職大公司應選擇其核心部門,少請假多做事是王道
其實對于第二家公司都沒什么遺憾,畢竟也努力過但是碰到公司大面積裁員,所有非正式編制的員工都走了,對于剛入職一個多月的我,資歷太淺當然第一輪就被砍。
錯1:公司裁員時首先瞄準的就是非核心部門
雖說我還是做運營,但是第二份工作的尷尬就在于我是為我的甲方客戶提供他們的客戶,我們對接的并不是為自己公司的金主爸爸們,而我們隸屬于編輯部,基本都是為銷售部做支持的,所以這次公司開刀的全是編輯部與人事部,不僅是非編制人員,正式編制都開了幾個,總體而言編輯部恨不得走了一半。而銷售部一個都沒有走,畢竟他們是為公司賺錢的人。
我們要認清大公司也可能面臨大面積的裁員,特別還是在今年經濟形勢非常不好的情況下,反正我們公司這次基本是走了30%了,而隔壁競爭對手直接把三分之二的人都給咔掉了,不要以為進入大公司就可以混吃等死了。但是,哪怕面臨裁員時,只要人員不是太過于富余,大公司也不會輕易開掉核心部門的人。
建議:那么什么才是核心部門呢?每個公司的側重點其實不盡相同,我前一家公司側重于技術,所以被裁的大多是市場部的人,而有的依賴于自己的業務部門,所以銷售與市場部門很重要,有的是做服務的,所以客戶支持部門很重要。面試時要問清楚,公司側重哪一塊。
錯2:問清楚什么時候轉正,如果轉正期真的太長還是拒絕吧!
當時我面試第二家公司時,被告知年底沒編制,可能明年才能轉正,但我一腔熱血想的是反正不犯錯哪怕轉正期長點總會轉正的,行走在刀刃上說不定還可以多一點動力,但這個漫長的轉正期可能就是他們裁員的前兆…進公司后卻發現,不僅有今年下半年入職沒轉正的,還有今年上半年沒轉正的,還有去年沒轉的,甚至還有前年沒轉的,公司為了縮減成本都不轉正,而不是正式編制的你永遠就是他們公司的臨時工!待遇沒得比,福利沒得比,工資來的慢,做的再好再努力,沒編制的裁員裁的還是你。
建議:哪怕是大公司,也需要他給你一個轉正的期限,沒編制有時就是沒保障,正編裁了還可以要賠償金呢,非編制,你上哪兒鬧?
總之,哪怕作為應屆畢業生,雖然姿態要低,但絕不能將就著就職,我之前覺得反正找不到完全和心意的,那就找一個相對順眼的,但事實上將就沒有好的結果,找工作不是談戀愛可以慢慢磨合,在一個適合的公司內雙方都能成長,反之則是浪費雙方的時間!
謹以此篇紀念我糟糕的2016下半年就職經歷,2017第一個小目標就是找一家合自己心意的公司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