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初來深圳是為了什么?你還記得你出發時的模樣么?你的黑眼圈持續多久了?你談的戀愛有結果么?你折騰過你的青春么?”
——題記
今天路過剛來兩個月負責運營的副總裁的辦公室,發現已經人去屋空了。額,這是我入職以來,迎來的第三任運營副總裁。1年來,我所在的互聯網部門更換了4個總裁,2任運營總監,3個市場部老大,能一直堅持到今天的小伙伴已經沒幾個了。我最近也在思考繼續堅持還是選擇離開!畢業以后一直想拼進大公司,終于如愿入職2家上市的行業龍頭企業,但從沒有深入思考過“大公司”究竟適不適合像我這樣的年輕人?
寫這篇文章的第一初衷就是心累了!
在入職了兩家國內百強左右的上市大公司之后,我真的感到累了!真的!是那種昏昏沉沉地累、渾渾噩噩地累、和充滿恐懼地累。
2012年8月,我和好友崔崔一同來深圳,乘著綠皮火車由北到南縱穿中國。路上我和他興奮異常,36個小時的車程里,我們困意寥寥,不斷暢想著特區深圳的景象。那時候我和他剛畢業,都是普通學校的學渣,沒什么本事卻雄心勃勃。我對崔崔說:“深圳那么多大公司,我一定要進一家!”
來深圳一個月,我并沒有如愿以償,由于壓力我進入一家從事新媒體運營的小公司,開始了我的新媒體行業生涯。
我拼命努力工作,只為等待進入大公司那一刻。
這家小公司人數不多,大概30人左右,技術和UI占據一半,另一半分為運營和對接人員。我和姍姍在同一小組,負責一個200萬級別的手游公眾號項目。那時候整個項目由我和她主導,他負責對接,我負責內容和活動,偶爾交叉,工作效率非常高。文案、活動策劃、菜單欄功能設計、H5創意輸出、周報、月報、半年報、數據分析總結我統統搞的定,而且質量非常高。那時候我的創作熱情非常棒,春節前為了假期不加班,我最高記錄一天原創排版8篇圖文,然不覺累。每周做數據分析做周報時,看著每周上漲的粉絲數、不斷增加的日活,工資雖然不高,但我和姍姍開心快樂并充滿成就感。
網更簡歷,大公司突然找到我,我想都沒想就跳了。
在那家小公司工作1年后,我和姍姍把粉絲從200萬增加到330萬,日活翻了一倍。Kpi達成一般在85%左右,年底我們把kpi干到了120%。項目算是很成功,我在網上更新了簡歷,不久就有一家香港上市的國內ERP龍頭企業找到我,讓我負責他們互聯網產品的社群運營工作。由于父母是做財務的,這家公司我從小就有聽過,面試后看到了總部光鮮亮麗的大樓,我幾乎想都沒想,認為這是我運營生涯的關鍵一步,我果斷跳了。
進入大公司的第一個月,我仿佛感覺到我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大公司的班車、食堂、光鮮的總部大樓是我頭一遭接觸的,每天站在公交站點戴著工卡登上自己家的班車,其他人只能輪公交,那種感覺真的很爽,配合公司顯著的標識,我竟有那么一丟丟優越感。走在南山高新園的總部門前,拿一杯鮮榨的橙汁,感受著深圳清晨的縷縷晨曦,不打卡的人生,真是快哉!
為了響應深圳政府號召,那個“大公司”采取每周4.5個工作日,每周周五下午大巴拉著我們全體出去跑騷,登山、團建、彈琴唱歌、海邊燒烤、海上世界快意人生。
然,3個月后我膩了,我得成長在哪呢?
來到大公司,收到的只有任務,卻沒有方法。有一句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起碼有一個師傅,然而在大公司,你可能只有一個給你不斷下任務的領導,他會不會都是未知數。據說,只是據說,騰訊有非常完善的培訓體系,成熟的產品運營經理和其他職業人會在公司內部對新人進行系統培訓。然而類似騰訊這種培訓文化,在深圳大多數的企業中都是找不到的。進了門,你真的只能靠個人~
幸運的話如果有預算,你可以對接第三方渠道,從第三方給到的方案中學到很多。但大多數創業部門的預算都是不足的,或者掌握在創業部門背后母公司的營銷部門中,你并沒有機會接觸。
比如我入職的這第一家大公司,我雖在互聯網部門,但是我的編制是在產品下面的某一個子產品中,負責該子產品的運營。整個app有一個市場部,負責各種類型的推廣,但我平時基本接觸不到,我只能在整個大部門群里零星地看到市場部在app層面的日常運營工作,學學套路。
入職大公司2年了,我最近愈發發現,原來“大”的你不過如此!
1、流程繁瑣,溝通困難
在大公司工作,凡事要講流程的。
即便身處傳統大公司的互聯網轉型部門,背后的管理模式依舊是很難改變的。你要適應的第一件事便是——OA。提需求要走AO、立項要走OA、借款要走OA、用印發快遞也要走OA,凡是都要走OA。做一件事,牽扯幾個部門十幾個人是常有的事,統一時間開個會討論一下那是特別難的事兒。私下溝通?對不起,你要先過問我老大,看看他對我有沒有別的安排給到我。提個需求,不好意思,先寫個專業的需求文檔,再做成ppt講給老大聽,然后我們再開個技術評審會排一下優先級。的確這些都是正當的,但就怕大家被套路玩壞了,累了膩了不相信再會有什么改變了,所以遇事就是習慣性拖延~
2、產品開發,自上而下
自帶光環的人,做起事來可以自信滿滿,但不能牛逼哄哄。
以前在小公司,team leader拉幾個人開個會,大家各抒己見,一件事兒就可以落定了。現在領導也開會,但通常在表述他的想法,你要理解貫通并且執行。我認同任正非開了那個給他寫“萬言書”指點任氏江山的行為,但我不接受“領導招你來,不是讓你論證他的戰略是錯的”這種理念。
你可以發言,但是你不敢經常發言。在第一家大公司,我作為社群運營,我總是和用戶黏在一起,他們不斷告訴我他們的需求。我反饋給產品經理,產品經理很重視,也會跟我具體分析。但最終拍版的權利在總監那里。大公司職級區分太過明顯,過往經驗讓領導疊加多個光環,自我意識嚴重,官僚主義橫行,領導的想法就是產品未來迭代的方向。領導開心是我的領導告訴我的第一要務,但我們都知道要傾聽用戶的聲音。
大領導一個人不想聽,糅雜一點情緒化,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閉嘴。自下而上的產品開發理念變為自上而下,建議的太多,反為自己帶來了職業生涯上的阻礙。而在第二家大公司,名義上負責運營的我,卻連會議室的門都進不去!
3、部門交叉,分工不清
說白了就是有錢燒的!一個部門能做的,非要成立多個部門,一個人能干的非要多個人共同參與。
以我入職的第二家公司為例,我身在市場部,但我們部門之外有營銷中心、企劃部、文化培訓部、集團公關部。除此,還有地推部、線上運營部和線下運營部。作為產品下面直屬的市場部,多項業務和其他部門重疊。去年我們做了一場發布會,本來市場部已經自己做好了媒體鋪排、會場布置、發布會ppt以及宣傳視頻拍攝。但是,因為一些領導的任性和背后利益的糾葛,方案不斷更改,供應商不斷輪換。集團突然空降公關部主導本次發布會,否定了市場部兩個月以來的所有工作。讓效率大打折扣,發布會的上馬變的非常倉促。在這家公司,我入職的1年時間內,市場部老大的位置非常動蕩,前前后后換了三個人。
4、空降領導,指哪打哪
我理解boss信任身邊人,但他們都老了,他們過去能在路上騎馬馳騁,但是他們現在無法上天觸“網”。馬化騰這么牛逼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什么錯都沒犯,唯一的過錯就是我們老了,看不懂市場,看不懂年輕人”。
現在很多企業都意識到了互聯網的重要性,很多都講“云”、“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和O2O。傳統企業亟待轉型,在內部成立的互聯網部門為企業向互聯網型做試水。但我入職的兩家公司都犯了一個毛病,他們不相信年輕人,認為公司老人了解公司業務,更為適用。所以,他們很任性地空降領導。
我先說說我第一家大公司吧,我們的產品總監是公司老技術出身,重技術輕運營。我們的運營老大是公司老客服出身,服務意識好但是運營經驗不足。競品團隊成員總數和我們幾乎一致,但競品的運營有18個,而我們這邊只有3個。他們是各有分工線上線下全覆蓋,配合打造組合拳,我們是一個人頂5個人用,事事滯后、事事做不精。
我再說說我第二家公司,空降的領導大部分都是業務干得好得到提拔和重用,他們不僅不懂互聯網,他們甚至不愿意招聘懂互聯網的人。拿我們運營的app為例,在渠道搭建上我們沒有ASO人員也沒有SEO人員,我們沒有產品運營人員,我們沒有數據分析系統,每天的GMV、APP下載量、DAU沒人知道,細化之下的用戶運營和內容運營以及最近火熱的社群運營和專門分析數據的數據運營,這些工作我們統統沒人做。
200多人的組織架構中,我們的官網建設了大半年產品已經迭代N個版本,但官網目前還沒有建完。B端產品的公眾號運營中需要植入wap網頁完成公眾號內注冊,但目前為止沒人開發wap版,費了很多功夫獲得的流量就無法在公眾號端完成注冊轉化。
我們的產品沒有數據監控,也沒有對人群進行用戶畫像細分。在渠道投放上我們計算不出ROI,在訪問深度上我們做不出漏斗模型,找不到用戶的跳出路徑,進而無法分析跳出原因。沒人知道用戶畫像到底是怎樣的?每一項渠道的投入沒有相應的數據指標做支撐,你不知道RIO怎樣,你也不知道全量用戶中新增、活躍、高價值用戶的具體構成。數據驅動產品,精準運營對我們而言就是夢,就是盲人過河。
5、形式化嚴重,喊口號喊到吐,喝雞湯補到想屎
部分同事
喊口號時各顯神通,真辦事時拈輕怕重。
提起筆來都往后推,表態鼓掌前呼后擁。
朋友總是抱怨我,說我現在成“?!比肆?,他們說,給我發微信我都不回的。這真是冤枉我了,我微信目前好友不太多,但是微信群少說幾十個,我只有一個微信號,基本上工作生活已經分不開了,好友的微信基本全被工作微信群淹沒。打開微信群,全部都是“一線的兄弟辛苦了”、“奮斗、覺醒,為**而戰!”、“如果明天是最后一天,你還會喜歡現在的工作么?”、“影響員工成長的10大要素,你具備幾個?”、“首日開單**單,金額突破**元”、“全體轉發!”。工作微信群里最常見的表情有“大拇哥”、“二頭肌”、“五指握拳”。
最近在做產品運營,原計劃要做些活動影響B端客戶的。我們活動人員給我發來兩段視頻內容,意思讓我在to B的公眾號發下。我想這是好事兒啊,讓用戶看到我們在動,讓他們對我們產品有信心,宣導下活動,爭取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絕對好事兒一件。結果呢,第一段視頻是全體成員齊聚會議室唱司歌,第二段視頻是全體人員拉橫幅喊口號。本來一個對外宣導影響B端用戶的公眾號,現在完美淪為各分公司邀功獻媚的新渠道。這個賬號基本就是給董事長看的~
開會之前唱司歌,唱完司歌喊口號,PPT版本的方案介紹是必須的,有關沒關都要把所有部門人員像湊龍珠一樣湊齊再開會是常態。管理人員不是在會議室就是在去會議室的路上,執行人員不是在做PPT就是在即將要做ppt的屏幕前。
6、福利少的可憐
一直以為大公司福利好,原來一直是“以為”。上個月病了,去羅湖人民醫院做化驗、拍CT,窗口告訴我“不好意思先生,你的是住院醫保,用不了!”我年輕力壯,才20幾歲,公司給我交納住院醫保,而且還特么是最低檔的。我醫??ɡ锏木C合醫保余額還是我入職的第一家小公司的老板給我繳納的~心碎!
以前在小公司,老板是四川人,跟我們打招呼的方式很粗暴——發紅包。打麻將贏了要發,請我們吃飯提前走人表示歉意也要發,半夜試水小伙伴們睡沒睡也要發,鼓勵健身走樓梯也要發。以前一個月搶個兩三千是常態,現在一個月搶個一兩塊還要發個表情佯作哭天搶地狀~
馬上就要中秋節了么?朋友圈炫圖模式已開啟~我身在大公司還當個經理,家里都覺得混得還算不錯,過節我給家里買點東西總是免不了的。買了5盒月餅1000塊沒了,自己沒舍得買一盒!好友在小公司,今天曬了幾張圖,說不吃醋是不可能的,我只領到一桶油,人家身在小公司當個普通職員,拿到大閘蟹的提貨卡、400過節費、同事之間互送禮物一大堆。完美~
7、郵件戰頻繁、甩包應接不暇
入職公司半年左右,發生兩次郵件戰役。
第一戰 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抄送總裁的郵件大戰
我做新媒體運營,為公眾號自動消息回復的臨時設置問題,和技術GG撕逼。做公眾號的應該清楚,這本是一個1分鐘不到,不涉及任何開發層面的設置問題。但因為公眾號啟用了開發者模式,所以前端設置失效,只能找技術哥哥后臺修改,這樣問題的本質就變了——由一個1分鐘不到的問題變成了“需要提前幾天溝通的問題”。我在活動開始前一天,給技術GG發郵件讓他協助改一下,技術GG回復我“這種需求”需要至少提前一周通過郵件正式下達需求并且抄送運營以及技術部門的相關老大,這位技術大神回復我郵件的同時,抄送了互聯網部門200多位員工,包括各種領導以及總裁。
頓時我就炸了,但我選擇微信私信回復,溝通不暢后。我直接在他發的郵件下,把聊天截圖發出來,當然所有人都看得到。
第二戰 客服問題,引發運營及客服兩大部門混戰
我們有A和B兩個公眾號,名字上容易混淆。我在A賬號發布活動,參與方式是在A賬號回復關鍵字。我擔心部分用戶到B賬號進行回復,所以我在B賬號特意設置了相同的關鍵字,只要他們在B賬號回復相同的關鍵字,B賬號就會提示用戶“抱歉,該活動在A賬號發布,請到A賬號參與活動!”因為可能出現的客服量激增,我在活動前一晚臨時想到客服妹子可能會因此傻眼,所以我當晚也跟客服妹子說了,遇到這類問題,選擇忽略即可,因為我已經設置自動回復了。
活動當天,果然如我所料部分人的確犯了錯,到B賬號回復內容。客服的妹子急了,因為他們必須針對每一條留言進行回復,自動回復不算,這是考核指標之一。這么多的回復,他們需要一條一條手動回復,因為回不過來,他們找客服老大訴苦。
隨之而來的不是特事特辦和變通,這位客服老大說我的方式不合理,找到了運營老大去告我的狀!但在我的角度,第一我不清楚客服考核指標,第二我覺得這活動在A賬號發布,跟只負責B賬號客服服務的客服部沒太大關系,而且我已經在B賬號設置了自動回復機制,客服只需要聽我的“不回復”即可。
還好我們的運營老大是個明辨是非的人,兩次戰役均沒對我造成任何影響,反之,第一戰顯出我格局大,第二戰反映出我考慮周全。但從我的角度出發,我對這個“大”公司無比失望。大家都怕耽誤自己的事,或者給自己找事!團隊感蕩然無存,甩包撇責是常態。
8、流水線作業,很多項目你只能一斑窺豹
技術流好理解,一人開發一塊,整個項目源代碼保密,別人寫的你看不到,其他功能板塊怎么寫的你也看不到。
業務流我覺個例子說吧:
如果你公司要開一場發布會,起碼包含如下模塊:
跟品牌相關的,產品手冊、會務手冊、伴手禮、現場引導牌、展示區、接待區等視覺VI;
跟媒體相關的,垂直媒體、四大門戶、央媒、電視臺、紙媒、自媒體kol賬號、媒體邀約、嘉賓邀約、媒介鋪排方案;
跟內容相關的,產品演示ppt、開場/轉場視頻、產品介紹視頻、以及預熱、發布、長尾傳播相關的內容準備、發言稿、主持人稿、媒體通稿等;
其他的諸如車馬安排、嘉賓邀約我就不展開了。僅上述內容你就沒有辦法全盤參與,你甚至不知道供應商是誰?方案內容是什么?反復修改確認的理由是什么?你只是到了現場看到一切按部就班完美執行!你只知道好,卻不知道怎么才能達到好的效果!你不知道網上網下如何配合?你不知道內容鋪排上如何引發話題、引導傳播、給出方案、引入專家眾口鑠金?
當然了,你也不知道在選擇每一個供應商的背后都是無數理不清的利益糾葛,踏錯一步,粉身碎骨。
但怎么講呢,我也不能妖魔化大公司,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好。預算高,項目大,接觸的專業團隊和公司較為高大上。這里的人員層次高,對于拓展人脈是一個好選擇。但本文討論的是大公司不利的一面。我的經歷告訴我,大公司一定要來,參與幾個項目,認識一大把人脈,坐一坐高大上的工位卡座,戴一戴牛逼酷炫的司徽工牌!但請務必不要迷信hr口中的“簡歷忠誠”幾個字,公司留不住你其實大多都是公司自己的問題,與你沒有太大關系!
最后,我想說,大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實在是太大了,任何一家都一樣!留下或離開請匹配下自己的人生階段!反正我打算走了,下一步可能創業成功去蛇口買房,又可能失敗賠到吃不起飯,誰知道呢~年輕,熬著或者折騰,你總要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