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綏,出身于南陽新野的名門望族,祖父是以向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開國重臣、云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
但她卻是憑借自己謙遜低調的品行,尤其是超于常人的忍耐能力,成為了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
鄧綏五歲時,疼愛她的奶奶,親自為她剪發。由于老人家年事已高,眼神不大好,誤傷了鄧綏的前額。
她雖年紀小,卻十分懂事,居然忍著劇痛,默不作聲。由此可見,她的忍耐能力,實乃從小養成。
身旁仆人看到此景,十分驚詫,便問鄧綏其中緣由。誰料,鄧綏說:“不是不痛,太夫人憐愛我為我斷發,不忍傷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
鄧綏不僅善解人意,而且天資聰穎,酷愛讀書。她六歲看《史書》,十二歲通《詩經》和《論語》。
常常和哥哥們一起討論經史子集中的內容,還會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問題來。
母親發現她一個女孩子家,整日研究詩書典籍,而不學習居家事務,就批評她說:“你不習女紅以供服飾之用,卻另外一心向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
鄧綏聽了母親的話,不愿惹她生氣,此后便白天操練女紅,晚上誦讀經典。
父親鄧訓倒是很贊賞女兒專研學問的態度,認為她與眾不同,無論家中大事小情,往往都和她商議探討。
永元七年(95年),鄧綏與其他宗親女子一同被選入宮中。七尺二寸的身高,清新超俗的容顏,讓她輕而易舉地在一眾秀女中,脫穎而出。
永元八年(96年)冬,鄧綏被封為貴人,時年十六。作為開國元勛的后代,后宮之內的勾心斗角,鄧綏再清楚不過了。
她秉承著一貫的謹小慎微的態度,侍奉陰皇后,有禮有節,畢恭畢敬;與自己同等級的妃嬪相處,則謙和有禮,從不嫉妒;對待下人,也毫無傲慢之態,還時常施以恩惠。
和帝聽聞她的這些舉動,由衷贊賞。所以,有一天鄧綏生病,和帝特許她母親和兄弟入宮服侍,而且還不限定留宮的日數,足以見得,皇帝對她們一家人的信任,和對她的憐愛。
但是,識大體的鄧綏卻沒有接受這番厚意,她對和帝說:
“宮中禁地至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宮之地,對上來說,讓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譏諷,對下來說,使我獲得不知足的誹謗。上下兩相受損,我實在不情愿啊!”
和帝聽罷,感慨道:“別人都以經常能到禁宮走走為光榮,而你卻反以為憂慮,深深地自我抑制,寧愿吃虧,真是難能可貴,而為人們所做不到的啊!”
每逢宴會,眾妃嬪們無不爭著打扮自己,光彩照人的綾羅綢緞,珠光寶氣的發簪首飾,仿佛一群張牙舞爪的花蝴蝶般,都想通過這種機會,艷壓群芳,贏得皇帝的青睞。
唯獨鄧綏與眾不同,素顏青衣,質樸無華。即便如此,偶爾遇到與陰皇后的服裝同色時,她也是馬上更換。
如果鄧綏與陰皇后同時面圣,則離位而立,絕不落座。因為身高的原因,她在與陰皇后同行時,總是弓著身軀,以顯謙卑。和帝每有所問詢,她則故意表現遲疑,待陰皇后發言之后,才肯作答。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經年累月的相處下來,和帝充分地體會到鄧綏的用心良苦,從而感嘆地說:“修身進德之費心勞力,竟是這樣的艱難嗎?”
與之相反的是,陰皇后仗著家族撐腰,自己又是后宮之主,因此,越來越囂張跋扈,其他嬪妃都是敢怒不敢言。
和帝對陰皇后也是多有反感,慢慢疏遠她。鄧綏不愿爭寵,每當皇帝召見,她總是稱病推脫。
甚至由于和帝皇子多次夭折,鄧綏擔心繼嗣無人,還主動挑選眾多美女,進獻給和帝,期望以此幫助皇家繁衍子嗣。
陰皇后眼看著鄧綏在后宮中的聲望一天天高漲,非常擔心自己后位不穩,情急之下,使用巫蠱之術,求鬼神加害于鄧綏。
和帝有一次病情危急,陰皇后曾偷偷地對身旁近人說:“我一旦得志,決不讓鄧氏再有什么人留下,一定絕根。”
有好心人將此話私下告訴鄧綏,她聽后涕流滿面,對貼身侍女說:
“我用盡誠意侍奉皇后,不料竟得不到她的庇佑,而將獲罪于天。
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武王有疾,周公以身為武王請命;楚昭王病,越姬實現昔日心誓,自殺從死。
我惟有一死上以報皇上的恩寵,中以解除我鄧氏宗族的災禍,下不讓陰皇后蒙受把我弄成人彘的譏諷。”
說完,鄧綏準備飲藥自殺,宮人趙玉眼疾手快,上前阻止,她靈機一動,謊稱適才有使者報信,說皇上的病己經好了。
鄧綏信以為真,便打消了自殺的念頭。誰知,第二天,和帝的病果然好了。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后因搞巫蠱活動而被廢黜,鄧綏替她求情,依然于事無補。
其實,在漢和帝的心中,鄧綏才是母儀天下的最佳人選,鄧綏知曉和帝的心意后,卻不見欣喜,反而以自己病情嚴重為由,深居閉戶,拒絕和帝的召幸。
這時,朝中大臣奏請重立皇后,和帝說:“皇后之尊,與我皇帝位同一體,同等貴重,承祀宗廟社稷,為天下母,不容易啊!只有鄧綏品德為后宮之首,才可以當得起。”
當年冬天,和帝決心立鄧綏為皇后。鄧綏再三推辭謙讓,推脫不過,終登后位。
她還親手寫好謝恩的奏書,詳細陳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充當君王妻室的人選。
四方諸侯之國,紛紛聞訊前來,貢獻各種奇珍異寶,卻都被鄧綏一一謝絕了。
自從她入住中宮,便開始推行節儉之風,相比錦衣玉食,她似乎更鐘情于筆墨紙硯。
和帝每次想給鄧綏家族封官加爵,都被她謙辭拒絕,并為和帝分析歷朝歷代外戚專權的危害,和帝再次被她的深明大義所感動。
元興元年(105年),漢和帝駕崩,由于諸皇子多夭折,鄧綏迎立出生剛過百天的劉隆登基,即為漢殤帝,鄧綏被尊為太后,開始了她十六年的臨朝聽政生涯。
和帝安葬后,按照規定,昔日后宮嬪妃都將遷居外園。
鄧綏不忍看著曾經一起進宮的姐妹們,孤獨無依,晚景凄涼,特意賜給她們很多金銀首飾,布帛馬匹,厚待她們,安享晚年。
鄧綏認為鬼神之說不足信,祭祀太多只是虛耗國家錢財而已。
因此,她下詔裁減祭祀官員,簡化典儀流程,縮減器物種類,化繁為簡,減少一切不必要的浪費。
一年后,殤帝駕崩,鄧綏又立安帝劉祜即位,她仍掌握朝政。隨著兩位皇帝的接連離世,老百姓差役繁重,鄧綏下令縮減喪葬工作,令其只有常規的十分之一。
鄧綏詔令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說:
“往往看到前代外戚賓客,假借皇親權威,輕薄虛浮,以至濁亂奉公,為民惡患。毛病就在于執法怠惰松懈,不即時執行懲罰的緣故。
今車騎將軍鄧騭雖胸懷敬順之志,而宗族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奸詐狡猾,多數干犯禁令憲章。應明白加以檢查整飭,不要相與寬容庇護。”
她為了表明立場,防止外戚干預朝政,連自己的親哥哥都不偏袒。
但鄧綏對廢黜的陰皇后,卻彰顯仁慈,特意敕免因她而被流放的親屬們,返回原籍,還赦令歸還他們資財五百余萬。
在鄧綏掌權期間,對內經歷十年水旱之災,她日夜操勞,心系災民,主動減少自己開支,為百姓減輕賦稅,在她的領導下,臣民一心,終使莊稼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對外遭受蠻夷入侵,她采納班超之子班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了并、涼二州,使得西線多年風平浪靜。
她虛心接納虞詡等人的計策,通過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以順利平息。
雖然,在鄧綏的治理下,內平災荒,外抗強敵,令主少國疑的東漢政權轉危為安。
但她多年獨攬大權,總會讓人聯想起西漢的另一位女政治家,獨斷專行的呂后,所以,難免令朝中大臣和劉氏子孫頗有微詞。
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三月十三日,鄧綏病世,享年四十一歲,謚號“和熹”,三月二十六日,她與和帝合葬于順陵。
—END—
本文圖片選自電視劇《班淑傳奇》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