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一般將東漢光武帝一朝稱為“光武中興”,但東漢是劉秀一手打下來的天下,并非來自西漢皇室傳承,所以劉秀名為中興,實為開創。東漢一朝的中興之主應該是漢和帝劉肇的皇后鄧綏,今天就來說說鄧綏的故事。
少年老成的鄧氏女
鄧綏,南陽新野人,祖父是光武帝云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高密侯鄧禹。鄧綏的父親鄧訓是鄧禹的第六個兒子。
光武云臺二十八將中大多數是江湖匪寇出身,但鄧禹是個例外。鄧禹十三歲入長安求學,遇到當時也在京中求學的劉秀,兩人交往甚密,之后劉秀造反,鄧禹一直追隨左右。
鄧禹是一個智將。劉秀北渡黃河去平定河北時,鄧禹追到渡口,為劉秀做了一番謀劃,那是一個高屋建瓴的遠景政治方案,類似于《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鄧禹在劉秀的軍事集團中就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軍師型將領。
鄧禹是武將,但也好讀書,所以鄧氏一族也是文風很盛的家族。
鄧氏家學淵博,鄧綏六歲讀史書,十二歲通《詩經》、《論語》,經常能提出常人不易去深思的問題,對人對事都很有獨立見解,學業比家中的哥哥弟弟們強很多。母親批評她說:“你一個女孩子,不好好學習女紅,卻整日里讀書論道,難道你將來還想出將入相嗎?”于是鄧綏讀書之余,又認真學習織布裁衣刺繡等事,女紅也做得很好,母親也無可指摘,只好由她讀書去。
鄧綏的父親鄧訓很開明,他認為這孩子與眾不同,仍然堅持讓她和兄弟們一起進學,并經常請有學問的名家到府里作客,自己也時常拿一些事情去考校鄧綏的實務能力。
鄧綏性格剛毅,很能隱忍。她五歲時,祖母很愛她,拿剪刀給她剪劉海,但祖母年紀大了,眼花手顫,一不小心,剪刀刺中了她的額頭,雖然沒有流血,但也很疼,她咬牙一聲不吭。旁邊的人嚇了一跳,她搖手示意別人不要說話。等出來的時候,別人問她:“剛才不疼嗎?”鄧綏說:“當然是痛的。只是,太夫人為我剪頭發,這是她憐愛我,怎么能因為一點小事而傷了老人家的心意呢?所以忍受了。”鄧訓知道了這件事,對她另眼相看,覺得這孩子將來非同凡響。
永元七年,漢和帝劉肇成年,要從列侯勛貴之家選秀女,鄧訓讓鄧綏同其他侯門之女一起入宮備選。鄧綏當時十五歲,身材很高挑,大概有一米六八左右,身體已經長成,容顏清麗,光彩照人。
陰家的第二位皇后
這一批秀女們一同進宮,經過層層篩選,又由和帝本人親自考察家世人品,最終只留下了幾個人。立誰為皇后呢?這是一個問題。
和帝此時雖然只有十七八歲的年紀,但已經是朝野皆知的少年圣主。他生母梁貴人早已亡故多年,養母竇太后已經被軟禁,這門婚事沒有父母之命,立后立妃全由他自行決定。對于和帝個人來說,他更喜歡美貌的鄧綏,但帝王后宮也是政治,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隨心所欲的。
當初竇太后把持朝政,和帝幾乎無法和大臣們來往,在朝中并無強力的外援。和帝依靠宦官鄭眾、蔡倫等人的力量實施宮變,將竇氏一族鏟除,這時急需尋找一家強力的外戚作為執政幫手。
和帝的太傅鄧彪是鄧家人,但鄧彪為人庸懦,只會空談一些大道理,在竇氏專權的時代并未發揮過什么正面作用,讓和帝很反感。竇氏垮臺之后,和帝雖然沒有株連鄧彪,但鄧彪自己在朝廷呆不下去了,請辭回鄉養老。永元五年,鄧彪就去世了。竇氏的案子中雖然沒有直接牽扯到鄧彪,但鄧彪這一支里有不少族人曾投靠依附竇憲等人為惡,這些人都被處死了。和帝因此對鄧氏族人有些心障,決意不立鄧綏為皇后。
那么立誰為皇后呢?和帝想來想去,選了陰家的女人。
陰麗華皇后賢德,在東漢宮中一直被人稱道,但陰氏一族雖然名滿天下,卻一直沒有在朝中掌過重權。和帝認為,陰氏家世很好,有名望卻又無實權,這樣的家族只要稍微抬愛一下,一定會忠心耿耿地效忠于他,于是立陰麗華皇后的哥哥陰識的曾孫女為皇后。
然而和帝這回可想錯了。這位陰皇后性情與陰麗華全然不同,她倒是很像當年漢武帝的原配皇后陳阿嬌。她對政務一竅不通,天生就是大小姐的驕縱性格,既不關心后宮日常事務,又缺乏政治敏感性。
陰皇后有幾個愛好,第一是喜歡談戀愛。本來這事也很正常,哪個少女不懷春呢?何況正當妙齡的她。但是陰皇后就像韓劇里的女主角,每天的日常就是愛情,恨不能和帝日夜都在她身邊,但有分開一下下就以淚洗面,哭得梨花帶雨,凄婉欲絕。
和帝雖然年輕,卻是一個很勤政的皇帝。他十四歲掃平竇氏,專權一統,并無任何人能約束他,但他非常自律,每天天不亮起床習武,然后臨朝聽政,從不輟朝,每天晚上還要批閱奏章,平時稍有閑暇還要讀書學習。和帝是個了不起的人,在他的努力之下,章帝時漸漸衰敗的東漢又有了新的轉機,史稱“永元之隆”。
和帝是個做事業的人,不是每天吟詩作賦的賈寶玉,他雖然并沒有冷落陰皇后,但實在是沒空天天和她纏綿。陰皇后見識淺薄,但凡皇帝沒來,就斷定和帝是被別的女人狐媚了去,下次皇帝再來時,就夾槍夾棒地一大堆風言冷語來譏刺他。
陰皇后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搞封建迷信。她對于占卜打卦之類的事情特別上心,經常在宮里禱告,期盼鬼神能幫她實現心愿。漢宮對巫蠱之事非常忌諱,陰皇后居然有這種愛好,這就是一個大地雷,遲早要把她自己炸飛了。
陰麗華是著名的賢后,這位陰皇后雖然是她的后人,但卻全然不同。一個人心中有多大的格局,有時候也能決定她的氣質、胸襟以及未來的命運。
巫蠱是宮斗最常見的手段,但經常會反噬其主
和帝每次到皇后宮中,陰皇后都要哭訴一番,然后各種小心眼脾氣發個沒完,弄得和帝很心煩,兩人經常不歡而散,但和帝去鄧綏宮中時卻是另外一番情形了。
鄧綏識大體,讀書多,有禮節,而且即便受了委屈都不投訴。她還對很多政務很有見解,常常一語中的,讓和帝茅塞頓開。她與和帝之間有共同語言,并且能夠互相提升,所以和帝很樂于和鄧綏相處。
人和人,最怕比,有鄧綏這樣的人比著,和帝更不愿意與陰皇后相處。
陰皇后知道和帝經常去鄧貴人宮中,心里更是生氣。漢宮慣例,其他嬪妃要定期去皇后身邊拜見,拜見的時候要像侍女一樣侍奉皇后。陰皇后就借此機會經常作踐鄧綏。鄧綏性格隱忍,再大的委屈都默默忍受了,不肯對外聲張,但宮里的事,其實都藏不住,宮人的議論遲早會傳到皇帝的耳中。
鄧綏能忍,那是她有城府,并不是她全然不在乎。她受了陰皇后的刁難,卻更加謙恭肅穆,小心侍奉,神色上都沒有什么異常。她與其他嬪妃都處得很好,對于各宮的宮人都常常施以恩惠,因此宮中的宦官宮女都私下里替她抱屈。
陰皇后本想打壓鄧貴人的氣焰,沒想到適得其反,讓鄧綏在后宮里的威望更高了,氣急敗壞之下,就讓她的外祖母鄧朱入宮幫她想辦法。
鄧朱也是一個巫術的信徒,資歷深厚,從小就被陰皇后視為神人,皇后召見她,她于是經常出入后宮,在皇后宮里行邪術,禱祝鄧綏速死。鄧朱的幾個兒子、陰皇后的幾個弟弟都經常以探視為由,在后宮久留不去。
鄧綏有一次生病,和帝特許她家人來探視,并且不限定留宮的日子。鄧綏說:“宮禁自有制度,豈能因為我的小病而壞了宮里的規矩呢?這樣恐怕外面人會議論陛下偏袒我,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
和帝說:“親戚間的走動在民間也很平常,朕也有親戚,偶爾留宿宮中,這有什么呢?皇后家的人也經常來往后宮,你的家人自然也可以。”
鄧綏說:“皇后的事情不是我該管的,但我不會那樣做。”她讓來探病的兄弟們不得在宮中久留。
和帝感慨說:“別人家都以能常來禁宮走動為榮,你怎么反而憂慮呢?你這人肯吃虧,像你這樣的人現在越來越少了啊!”
和帝宴會時,各宮嬪妃都刻意妝扮修飾,個個攀比富貴,鄧綏為人簡樸,通常素裝出席,和帝感嘆說:“我見到你,就想起從前光烈皇后、明德皇后的故事,聽說她們都是樸質無華的人,現在朕的宮中也只有你能奉行先人的傳統了。”
陰皇后經常當眾給鄧綏難堪,但她依然謙恭以對,都被和帝瞧在眼里,以后更是對皇后疏遠。不過,盡管和帝經常稱贊鄧貴人的美德,卻從未透露過改立皇后的意思,這是因為章德皇后竇氏當年太能演戲,讓和帝心有余悸。
和帝有一次病重,很危險,當時以為自己可能不行了,就向陰皇后托付后事,陰皇后一一答應著。等和帝閉目時,她以為和帝昏沉睡去了,就自言自語說:“我要是得志,絕不讓鄧氏有什么人留下,一定要斬盡殺絕!”這話被和帝聽見,非常震驚。
陰皇后的話被在旁侍奉的宮女聽見,告訴了鄧綏,鄧貴人大吃一驚,對左右的人說:“我用盡誠意侍奉皇后,不料不但得不到她的庇佑,反而遭受了滅族的威脅。如今只能期待陛下的病情好轉了。”
和帝的病一直不見好轉,鄧綏也惶恐起來,她對身邊的宮女說:“據說從前周武王生病,周公對鬼神禱告,愿意自己替武王去死;楚昭王病重,越姬自殺殉葬。我現在唯有一死,或許能讓皇帝的病情好轉。假如皇帝死了,我將來恐怕要像戚夫人那樣成為人彘吧?還要連累鄧氏宗族遭滅門之禍,既然如此,不如現在就死了算了,也許我死得早,陰皇后就不會遷怒我的家人了。”
鄧綏要服毒自盡,宮女鄧玉是她從家中帶來的侍女,堅決阻止她,不讓她死,欺騙她說:“剛才有使者來,說皇帝病已經好轉了。”鄧綏半信半疑,第二天果然有消息來,說和帝的病情漸漸好轉。
和帝沒死成,鄧綏算是緩了一口氣,但到了這個份上,再不還擊遲早會死,于是鄧貴人派人盯上了鄧朱。
有一天,鄧綏對和帝說:“最近宮里老丟東西,連我的一些貴重物品都被人不知什么時候偷走了,陛下要加強宮禁啊!”和帝于是讓宮禁衛士加強盤查。
鄧朱入宮探視皇后,之后準備出宮。平時她出入宮禁從未有人敢阻攔檢查,但這一次卻被侍衛們攔住了。侍衛們說:“抱歉,這幾天宮里出了竊案,上司責備,讓我們加緊盤查,不管是誰,要出宮一定得檢查行李車轎。”鄧朱想反抗,和他們爭執起來,但仍然被強行搜查,結果竟然從她的轎子里搜出了違禁的魘鎮法器。漢宮最忌諱巫蠱,既然人贓并獲,那也顧不得皇后的面子了,侍衛們趕緊把鄧朱給關押起來,并上報和帝。
和帝派中常侍張慎、尚書陳褒審查此案,結果鄧朱的兒子們都招認說皇后早就在宮中設邪祠了,他們又把陰皇后的弟弟陰奉、陰毅、陰輔等人給供了出來。這案子越查越驚心,后來和帝都不想往下查了,授意張慎、陳褒到此為止。這兩位主審官倒是干脆,直接就把陰皇后的幾個弟弟在獄里滅了口,葫蘆提結案了事。
和帝派人持圣旨去傳給陰皇后,收回皇后印璽綬帶,廢除其后位,遷居冷宮。陰皇后的父親陰綱自殺,其家屬與鄧朱家屬都被流放,陰氏其他各支宗族親戚都被罷官,集體遣返回鄉。
陰麗華皇后一生清白,賢德智慧,但后代子孫竟然還是出了這樣的事情。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世間事大體如此。
欲知后事如何,咱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