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
一階段,片段五。來自《自控力》? ? 自發式反饋:醍醐灌頂 P196
如果足夠幸運的話,我們偶爾會因為某件事或者某個人而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某些缺點。這種情況并不會經常發生,但它一旦發生,我們就會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而且應該感激對方。
心理學家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圖示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其中一個就是被稱為“喬哈里之窗”的4格窗口。它根據我們以及周圍的人所占有的信息范圍把我們的自我意識分為4個部分。
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對方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一旦我們得到這些信息,便是“通往大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圣經》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不信基督的人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了基督,人生從此發生了改變。譯者注)的時刻,巨大的變化即將產生。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會突然因為別人向我們透露的信息而產生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突然之間發現了一個真實的自己。這些時刻很少出現但卻都是彌足珍貴的。它們很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傷害我們(真相往往都會讓人受到傷害)但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
只要我們能停下來,注意聆聽,仔細考慮一下周圍其他人的看法,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認清自己。我們可以把理想中的自己跟我們向這個世界所展現的形象進行一番對比,然后就可以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縮短我們的價值觀和真實行為之間的差距。
【I·拆書家講解引導】
有人說,人類嘴長在前面,耳朵長在后面,造就了我們更喜歡表達自己,而不是傾聽他人。
因為這樣的特性,我們往往會更關注于喬哈里窗的開放區和私蔽區。更多的表達讓我們把私蔽區打開到開放區,更少的傾聽和觀察,讓我們越來越看不清自己的盲區,從而進入一個瓶頸期,無法進行一個質的突破。
比如這本書提到的那些看似曾經幫助過我們成功,卻是隱藏的可怕魔鬼習慣,以為是成功路上的助推劑,但是不小心就變成了攔路虎。比如求勝欲望強,它讓我們在工作中激情滿滿,但是事事都要爭強好勝恐怕又會得不償失。
如何才能發現自己的這些魔鬼習慣呢?只需靜下心來觀察其他人的反饋。即便是我們便簽二中的“邀請式”反饋做得再好,也會有一些人不愿意主動說出自己的意見。
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自覺的行為反饋,往往會顯示出他人的真實想法。比如一些不經意的回復:這個問題你說過好幾遍;比如一些肢體語言:你發言的時候他總是不與你有眼神交流等等。這些類型的反饋都要通過自己的敏銳觀察得來。
【A】拆為己用
戴夫.巴里曾經說過:無論人的差距有多大,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打心里認為自己比普通人強,這種自認為比普通人強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自我服務偏差。
當我們在大腦加工自己和自我相關的信息時,經常會出現與事實差距較大的偏差現象,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認為自己做得比別人好。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偏差,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每個人都有維護和提高自尊的需求,所以我們會傾向于美化自己。自我服務偏差延伸出來的另一個問題是虛假普遍性,我們會高估或低估別人會跟我們一樣思考和行事。當我們喜歡某一種事物時,我們可能認為別人也會喜歡他,當我們不喜歡某一種事物時,我們會認為別人也討厭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曾經有一個調查問卷,讓倫敦的司機去評估自己的駕駛水平,大部分都覺得自己的水平比其他人要好。
自我服務偏差往往造成了我們在做很多決定的時候,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自己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反過來,我們通常會比較客觀的評價他人,利用這種心理學現象,從他人那獲得的評價和反饋更能讓我們認清自己。
在職業生涯規劃當中,有一個探索自我的方法,就是請你周圍的十個朋友,對你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看看朋友眼中的你是什么樣子的,總結他們的共性,你就能夠發現自己的才干和優勢。我曾經就用這樣的方法,去采訪了身邊的十個朋友,通過他們眼中的自己,我收集了一些共性:我的優點有,適應性強,面對問題的時候處理比較靈活,比較能堅持,具有親和力;但是我的缺點也很明顯,情緒化比較嚴重,喜怒哀樂隨時都表現在臉上,不太懂得拒絕,有的時候顯得有點固執。在收集了這些信息之后,我開始學習情緒管理,經過系統的研究,覺得自己在情緒察覺方面有所提高,在出現情緒的時候,我能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變化,這種察覺就為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打好了基礎。正是這種從別人那里收集到的信息,拓寬了自己對自己的理解,也知道自己的短板究竟在什么地方。
所以在我們探索自我,他人的意見是必不可少的。多觀察周圍人的反應,聽一聽親朋好友的眼中的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的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也能更快的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