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一種產品形態,它包括了可給予用戶獲取內容的信息流,和提供用戶間溝通的渠道。
區別產品是否有社區屬性的要點在于:
1,是否有公開的內容信息流展示。
2,是否能夠讓用戶間有效互動。
3,用戶中能否產生或存在意見領袖(kol)
現在很多互聯網產品不再是單一的產品形態,是個產品都想要做社區,社區已經成為一些產品的標配功能。而各類型的產品做社區模塊無外乎想達到幾個目的:
1,增加留存。2,促進活躍。3,增加用戶互動和粘性。4,變現鋪墊。
當然,社區雖然能達成上面這些目標,但是并不是什么產品類型都適合,主要源于社區形態受限于幾個因素:
1.產品目標人群形成了社區的天花板
就好像游戲社區無法脫離某款游戲的圈子,手機社區無法脫離手機品牌粉絲的圈子,社區直接受到產品或品牌輻射能力的影響,容易觸頂天花板。
2.社區類型限制了用戶使用頻率和粘性
在垂直領域的社區,用戶粘性和頻率能看出特別明顯的規律。
公務員論壇、考研論壇這種短期高頻的社區產品,在用戶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后(獲取到對應資料或完成階段性目標),若用戶沒能在社區找到其他的價值的話,最終都將走向流失。
如何做出合格的社區產品?
1.嚴格把控內容源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社區產品(UGC 或 PGC),都存在兩種類型的用戶:內容產出者和內容消費者。內容產出者以 kol 和部分活躍用戶為代表,他們把控著社區80%的日常內容。而把控這些內容的產出者是做好社區的第一步。
對于內容生產者來說,他們的訴求很簡單,求關注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社區要做的,除了利用合適的用戶激勵規則刺激內容產出者定期產生內容,還要利用合適的推薦規則或者編輯推薦,擴大內容產出者的內容影響范圍,同時包裝作者。要想盡辦法,讓他們的內容得到認可得到關注,幫助他們在社區登頂。
這在產品設計上則可以用:簡化的發帖流程,長短評,關注,感謝,關鍵位置推送,消息提醒,榮譽勛章,標志性的頭銜等來實現。
對于內容消費者,這些用戶也存在著部分內容的產出,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和其他用戶的互動上。對于他們來說,要設計一套完善的獎懲規則,既能保證他有積極性和內容生產者的互動,也要防止他們刷水貼和低質內容的行為。并且盡可能的避免大量不合時宜內容的產生。
這在產品上可以參考:知乎的友善度,部分論壇的個人積分獎懲模式
2.營造適合的社區氛圍
社區的氛圍必須一立項就開始培養,清楚自己的社區需要做成什么樣,所引入的種子用戶也必須是符合自己產品調性的。前期引進的種子用戶,后期培養的 kol,這些用戶產生的內容,行為都是社區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戶加入一個社區最先發現的人和內容就是 kol,如果和他有共同的語言,那他就會留存下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個社區圈子的氛圍。kol 在社區內頻繁的和新入場用戶互動,建立影響,這些用戶自然也會接受如此的社區氛圍。就好像你不用豆瓣,依然認可豆瓣是文藝的,因為豆瓣上有一堆文藝男女青年,你不用快手,你也知道快手代表了三四線農村的娛樂氛圍,因為你知道天佑 MC ,他就代表了快手的產品調性和產品氛圍。
當然,僅僅依靠 kol 那也是不夠的,氛圍還是得由官方來引導,這時一些產品的細節和宣傳語就是奠定產品氛圍的顯性表達。同樣社區內大量的機器人運營也是輔助手段,通過馬甲模擬真實用戶,持續產出話題、優質內容、優質回答、評論及點贊等社區必備的關鍵點,營造好社區氛圍。通過羊群效應,用戶在社區上也會跟隨大眾受到影響。
完成上面兩大塊就完成了社區最基礎的部分,但是社區是個偏運營的產品,平常多關注相關的產品數據,對問題作出優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我整理的認為最應該了解和關注的數據。
關注的數據:
1、日月活、次日留存、核心互動數;
互動數就是最基礎的發帖,回復,點贊,轉發,曝光數,相互間發消息的次數。這些數據就能體現產品的粘性。
2、同時在線人數;
社區同時在線人數越多,產品價值越突出
3、用戶在線時長;
4、用戶性別占比;
這個數據要看社區類型,最終結果是否和類型符合
5、好友數;
也可稱之為用戶的關系數、關系鏈,包括用戶間加好友,也包括關注或者喜歡、訂閱等。對于社區產品,在一定維度下,這個數據越大,用戶流失的可能性就越低。
6、用戶來源;
渠道是非常多,如微博、新聞稿、CPA廣告、交叉推廣、限時免費等等。對比不同的渠道,才能知道用戶從哪里來,哪里的用戶質量最高,這樣才能為推廣的同事提供最佳的選擇渠道的策略。
9、用戶屬性;
用戶的設備型號、網絡及運營商、地域、用戶性別等宏觀的用戶特征。這些數據可以在產品改進、應用推廣和運營策略的制定上提供非常好的方向性依據。
10、轉化率;
內容曝光到閱讀的轉化率,關注的轉化率,分享的轉化率,廣告的轉化率等。
以上,就是關于社區產品該如何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