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一段新聞掀起了人們討論的熱潮,麗江打人事件,具體的事情細節我不太了解,大體的事情就是去麗江旅游的一個女士和當地的人發生口角,被那些人打到毀容的事件。暴力?你一定以為我們離暴力很遠了吧?是電影中國外戰亂的場景,是黑社會幫派之間的斗爭,頂多就是開頭我們提到的生活中與別人的爭吵,打架。你如果以為這些才是暴力的話,那么你先看看下面這些:
老婆對老公說:”你要是再這么晚回家,以后你就別回來。“老師對學生說:”你怎么這么笨,以后別來問我題了。“老板對員工說:”這么點小事,你都干不好,還想不想干了?“
看到了吧,我想這些話你一定不會陌生,試想想這里面哪個聽者不難受?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指責、嘲諷、挖苦、否定、說教、隨意評價、貼標簽、任意打斷,事實上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痛苦的暴力世界中。非暴力溝通,也被稱為愛的語言,是指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愛—即”非暴力“,也許我們并不認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我們難以避免來自周圍的暴力言語,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使用非暴力溝通不受傷害,促進雙方的理解。
是什么蒙蔽了愛?
暴力從哪來的呢?因為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隨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稱之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道德評判: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這類事情。當一個人開車違章,我們就會說這樣多危險啊,真是個傻子,而當我們自己開車的時候違章,就會自己在心里寬慰說沒事,這沒有攝像頭,不怕。當一個人花了很多錢買一件衣服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說,我覺得沒有必要買那么貴的,這個人挺能裝的,而當我們花了很多錢買一個東西,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東西就應該買個貴的,買個好的。說一個自己身邊的事吧,以前我還是挺不理解的,但是現在我理解了。我的親戚為他的兒子辦婚禮的時候,邀請了很多農村同村的人來參加。因為辦婚禮的城市和以前的村子離的比較遠,所以我的親戚就雇了一個大客車把村子里的人拉到了辦婚禮的城市,等村子里的人參加完婚禮后,我的親戚又給每一個來參加婚禮的人帶了很多的煙酒回家,當時的我就特別的不理解,覺得為什么要把那些人都找來呢,他們給上的份子錢還沒有那些煙酒貴,更別提酒席的錢和車費住店了。(事實上我當時辦婚禮的時候,我媽媽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后來讀了一些書后,我漸漸的理解了這件事情,因為每個人消費觀念不同,他們這么做是為了和村中的人有一個好關系,也為了讓村里的人知道他們在外面混的還不錯,希望村子中的人可以走出來,去大城市創造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就去評判別人,不論這個人是你的親人、朋友還是陌生人,這樣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將價值判斷與道德判斷混為一談。
是什么蒙蔽了愛——進行比較。我們的生活中見過太多的比較:老婆嫌棄老公掙得少,和閨蜜的老公比較,讓自己的老公感覺到惡心。拿自己的長相和明星進行比較,給自己添堵;拿自己的工資和一些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人比較,覺得自己無能。這些都是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比較,這些比較無一例外會令我們的生活產生煩惱,蒙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回避責任也會蒙蔽了愛,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行動負有責任。可是人們總喜歡用“不得不”和“你讓我”來推卸責任。遇見了某事,我不得不怎么怎么做;或者當時是你讓我干嘛干嘛的;自己靜下心來想一想,真的這樣你就沒有責任了嗎?你就不應該為你做的事情負責嗎?戰狼2上映的時候,有一個對吳京的采訪,我覺得吳京有段話說的特別好,就是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并不像男人,這里并不是說他們的長相,他們的穿著;而是說他們并沒有承擔起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你長大成人了,孝順父母就是你的責任;你成家立業了,照顧老婆孩子就是你的責任。還有一點強人所難,也會蒙蔽愛。就是某些人說話往往暗藏著威脅,你如果不怎么怎么樣,你就怎么怎么樣吧,或者你就別怎么怎么樣。往往后面說的那些話并不是人么想要看到的,這就是強人所難的一種表達。
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1.區分觀察和評論: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這里所說的觀察,是指仔細觀察要發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說出觀察結果,不帶有任何主觀形式的臆斷。人們特別愛通過一點點的觀察,就去下評論,甚至是下結論。網上經常能夠看到的新聞,在地鐵或公交車上,年輕的青年沒有給老人讓座而引起社會人們的集體謾罵,其實這些謾罵的人并不知道當時發生的事情,他們只是通過幾句話或者幾張圖片就評論這個年輕人,說這個年輕人沒有素質等等。其實當時的情況肯定有很多種,也許這個年輕人是一個志愿者,剛剛做完公益活動,在車上累的睡著了,而發生了不給老人讓座的事情發生。我們習慣于對看到的人及行為作出反應,給出評判和分析。人們傾向于聽到批評,馬上作出應激反應。非暴力溝通,不提倡絕對化的語言,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
2.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感受。我們要善于體會和表達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說一個可能和這個部分關系不是特別密切的例子。以往每次我老婆因為一些事要埋怨指責我的時候,我都會去辯解,殊不知這時候我老婆正處在氣頭上,你和她辯解那么多,她根本聽不進去。后來我聽了很多樊老師講的書,我發現當我老婆生氣指責我的時候,最好用的一句話竟然是:老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什么事咱們好好說。當我這么說的時候,我老婆就會停止指責,轉而說這個事情本身。當我們把這個事情心平氣和說出來的時候,我們的關系已經得到了緩和,轉而鄭重的討論怎么解決這件事。所以現在遇到任何發火的事,我都不會去和她爭辯,而去引導她撇開自己的情緒,轉而說事情本身,這個方法到目前為止還非常奏效。
3.感受的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當我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往往有四個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對他人的批評,往往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你們可以想一想自己身邊發生的指責和批評,上學時老師對你的批評,可能是你不遵守課堂紀律,沒有滿足老師想要一個安靜環境的需求,工作時老板對你的批評,可能是你工作懶散,拖延,沒有滿足老板想要按時完成工作的需求,在家里老婆對你的指責,可能是你在家不主動干家務,沒有滿足老婆想讓你承擔家里部分勞動,減輕她負擔的需求。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很可能會做出積極的反應。
4.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幫助。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請求對方更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我們要很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么。有的夫妻之間有了矛盾會冷戰,這是夫妻之間一個特別不好的狀態,甚至有可能比大吵大鬧還要可怕。夫妻之間互相賭氣,誰也不和誰說話生氣的一方不說自己為什么生氣,就是不和對方說話。另一方呢,看見對方不和自己說話,也采取相同的方式對待對方。就這樣倆人的關系可能會越變越糟。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倆人應該主動的需求對方的幫助,清楚的說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么,這樣更容易得到對方積極的回應。然后兩個人可以在一起心平氣和的討論具體的做法,這一定會使發生的問題得到解決。在發言時,如果我們把自己想要的回應講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回應。但是有時我們表達的意思可能會和別人理解的不一致,這時就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發言時,我們要清楚的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
傾聽的力量
1.用全身心傾聽: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態度。其實當人們向你講述他的不幸,他的故事的時候,你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傾聽,全身心的傾聽。人們都比較熱衷于講述自己的故事,當別人和你說他們的故事的時候,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要耐心的聽對方講述。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的體會對方。傾聽他人有助于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
2. 傾聽時給予他人反饋: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后,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這里說的就是要對于對方說的事情給予一定的反饋,說出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對方肯和你說出他的想法,就說明他把你當作他自己的朋友,他比較親密的人,所以你說出的看法一定要是認真仔細想好的。雖然熊太行老師說過,不要給別人免費的建議,但是我認為對于要好的朋友之間,該提供建議看法的時候就一定要提供,而且一定要是自己深思熟慮想出來的。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的方式來給予反饋。要注意,在給予他人反饋的時候,我們的語氣十分重要。一個人在聽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將會留意其中暗含著的批評或嘲諷。當人們通過我們的語氣意識到我們是在體會,不是在下結論,他們就不會產生反感。
3.傾聽能夠預防潛在的暴力: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特別的重要,一定要牢記這一點。我們也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明白了他的意思。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重復一下對方說話的關鍵詞,來讓對方知道我們在聽對方的講話,并讓對方知道我們聽到的是否是正確的信息,是否是他想表達的信息。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的提出請求以及換一個環境。
培養對自己的愛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在我們的語言中,有一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人們對于一些事情總是愛說應該,我應該怎么怎么樣的,或者說我不應該干嘛干嘛。我們經常用這個詞來打擊自己,因為應該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這是我們感到無奈和沮喪。很多事情人們做后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或者做了一件事反而牽扯除了一些其他不好的事情,這個時候人們就愿意說應該,我應該那么做就好了。其實這個時候,我們說應該,也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事情,徒增的只是煩惱,我們要更加的關愛自己,不要自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第一步:把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第二步:列好清單后,把這些事情改成你選擇做他們,而不是因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個項目前加上我選擇做。第三步:填寫做那些事的理由,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你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也許會發現自己行為背后的價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這樣即使困難重重,你也會在價值觀的支持下欣然前行。非暴力溝通說的這三步呢有點像《正念的奇跡》這本書,就是凡事我們都要保持正念,以一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哪怕你做錯了一些事,也不要在心里憋著,愧疚和自責,而是要積極的去面對,去改變。
憤怒與感激
1.充分的表達煩怒,當我們遇到一些生活中讓我們感到憤怒的事情,不要壓抑自己的憤怒,而是要了解自己的憤怒,表達內心的渴望。憤怒的核心是尚滿足的需要。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生氣憤怒時候。首先我們要深呼吸,什么都不要做,就是靜靜的深呼吸。然后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讓我們生氣,體會自己的需要,是什么需要沒有被滿足。最后表達我們的感受,說出我們的需求。同樣的一件事情,我們的需求不一樣,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好的說明了這點。我們和朋友約好一起看電影,結果朋友來晚了。這時如果我們看重的是朋友之間的友誼,我們肯定會原諒她啊,并會很關心的問是是不是出了什么狀況。如果我們看重的是朋友的守時,這時我們就會覺得不耐煩;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獨處一會呢,那么朋友來晚這件事就不會是個事情了。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我們就會更好的體貼自己,也會更好的善待別人。
2.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可以利用強制力避免別人受到傷害,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件事去實施懲罰,因為懲罰并不會真正的解決這件事。同時懲罰可能會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后果上。
3.重獲生活的熱情: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如果我們以苛刻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運用非暴力溝通,就是讓我們靜下心來了解自己的需求,這樣我們也會心情平靜許多。當我們發現自己內心的需求,內心的愿望的時候,我們就會重獲生活的熱情。
4.表達感激:一旦我們言不由衷、虛偽的去贊揚一個人的時候,對方是可以聽的出來的。當別人言不由衷去贊賞你的時候你沒有聽出來,只能說明你太笨,或者對手太高明。我們要無任何雜念的表達對一個人的感激之情,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們的需要有哪些得到了滿足;我們的心情有沒有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