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還記得我在第七周《什么是“落后”》的問答里提到過:
只要你留言,就已經超過了95%的讀者。
于是那一周的留言數量驟增,連續幾天的留言量都比平常多了一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這個網址上看一下,我們把所有的留言都公布在網上了。
想必大家是希望超過別人,所以開始紛紛留言,但是這明顯不能讓你“堅持下去”。那些留言數量的變化,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果你想一直留言,你需要給它賦予一個什么樣的重要意義呢?今天的問題或許可以給你一個建議。
留言一:我一直有個困惑 ,怎樣找到身志同道合的人?
首先要提醒你的是:
坐在那里想是沒有用的。
這就好比一個男生天天宅在宿舍,苦惱自己怎樣才能找到女朋友。
我在文章中說過,如果你希望獲得某項技能,那就應該盡可能去尋找擁有那項技能的人群。如果你想要健身,那就應該去健身房找“同道中人”。如果你想讀書,那就去圖書館找。
所以關鍵的問題不是怎么找,而是你知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樣的人。
他們身上具有什么樣的品質?他們喜歡去什么樣的地方?他們通常在什么樣的社交平臺上出現?
如果你的目標是明確的,那么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會自然出現,隨后要做的不過是去這些地方和他們接觸而已。
哪怕不能和他們一對一的聊天, 平時多關注一下他們的動態也會對你產生積極的影響。
留言二:我的語文不好,但是想當個作家。前幾天看到一句話“只要開始寫,就已經是個作家”。我希望根本停不下來,可我想不到如何給它賦予重大意義。該怎么辦?
想當個作家本身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貌似這個意義對你來說還不夠“重大”。
雖然當個作家、拿到豐厚的稿費都可以是做事的動力。但是如果這不是你內心真正認可的東西,恐怕也沒有辦法讓你持續做下去。
這個時候,不妨試著去別的地方“找鑰匙”,而不要把目光都盯在“作家”、“稿費”上去。
如果說運動帶來的快感來處于“多巴胺”,那么寫作給你帶來的快感則是“清晰的思考”。
想必每個人都體會過“想明白”的快感,那種感覺就像模糊的視線突然一變得清晰一樣。發現世界原來是這個樣子的,盡管那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這不妨礙你感受到這份快樂。
寫作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想明白”的過程。
不要想著成為一個作家,只想著讓寫作幫你看清楚、想明白或許能夠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留言三:正如笑來老師說的,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毅力。最近這段時間我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費勁了腦筋。初中了,學習一直毫無毅力,教給他各種學習方法,最多只能堅持兩天,真是快被氣炸了。
如何讓孩子體會到“重大的意義”?
這可能是每個家長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只有孩子能夠真正體會到這一點,他才有可能不用家長督促,而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
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苦口婆心地說是沒有太大用處的。
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自己持續做好一件事,并且讓孩子看到這件事的成果。這應該是孩子能夠感受到的最大意義:
我的父母通過行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意義大過父母的親身示范。
我的父母做到了,我作為他們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而且我也想和他們一樣變得更優秀。這些想法如果被植入了孩子的大腦,想必父母也不會太過操心了。
留言四:起初寫留言總是不能被選上,而且看看別人的留言質量,自己就慚愧,于是不寫了。但是換個角度想,多寫一條都算是給自己賺錢呢!
估計有不少讀者留言的目的是為了“被選上”,或者“拿獎品”。
目的本身沒什么問題,只不過抱著這種心態是無法長期留言的。這個通過留言數量的變化就能看出來。
如果希望長期留言,我們能給它賦予一個什么“重大的意義”呢?
我覺得不妨這么想一下。
每天留言200字,一周就是1400字,一篇說理性文章基本就是這么長。如果你每周總結一下自己的留言內容,就相當于每周寫了一篇文章。
一年下來,就是52篇,你相當于給自己寫了一本書,并且這里記錄的都是自己的成長。
花了199元,不光更新了自己的操作系統,還順帶著給自己寫了一本書。這個動力絕對比精選留言和周末獎品要大得多吧!
留言五:大腦是可塑的,喜歡和厭惡同樣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將不喜歡但胡意義的事情變成喜歡的事情。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功能:
遺忘痛苦。
你不妨回想一下昨天痛苦的事,上周痛苦的事,去年痛苦的事。你會發現越來越困難。
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功能,恐怕就會被各種過去的痛苦糾纏,最后無法集中注意力到每天的工作上去了。
了解了這個功能之后,你知道為什么那些苦哈哈的堅持不管用了吧?
比如當你“辛苦”地背單詞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向大腦發送指令:這么痛苦的事情可一定要忘記??!于是越痛苦,忘得越多,越背不下來,進而越痛苦。
所以想要不放棄,首先就不要給自己“痛苦”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