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晚餐的我饒有興趣地點開今天的學習篇,以為要講講武大郎的燒餅,的確從不讓我失望地燒腦。學習的概念叫“套娃現象”。套娃:360百科解釋套娃為俄羅斯民間工藝品,最初出現于19世紀90年代。1900年以“瑪特廖什卡”的名字參加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的木頭娃娃,從此聞名世界。管理學界的奧格威法則所描述的現象被稱為“套娃現象”。(本人不負責解釋所有能夠百度到的名詞)
記得我的第一套套娃是讀小學時爸爸從俄羅斯帶回來的紀念禮物,一共七個,我就拆成如圖所示,當我看到最小娃娃時不禁感慨“只有最小,沒有更大”,這是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思考,今天回想起來依然感嘆兒時的智慧。哈哈哈哈……
潤總告訴我們“套娃現象”的行成主要有三點原因:一、不安全感;二、容易溝通。言之鑿鑿,然細思之下也是可以反證:套娃現象都不好嗎?
回顧2012年VW的套娃戰略:VW系列那一代的車型外觀實在長得太像了。當有人一提出用套娃來形容VW車型在外觀上的相似性,從這個說法就被廣泛接納并傳播。曾有高手在微博上,以121字形象地描述德國大眾這一代車型的相似性:“大眾只有一款車叫高爾夫。它加個屁股就是速騰,縮短點就是POLO,拍扁就是尚酷,揉圓了就是甲殼蟲,拉長就是帕薩特,改個名就叫邁騰,減掉一個后座就是CC,再拉長就是輝騰,拍成方的就是途安,多加3個后座就是夏朗,加高底盤就是途觀,再撐大點就是途銳。”(注:如果大家還沒有理解,請看下面這張圖)
對于大眾的套娃戰略,業界有贊賞者,亦有批判者。然而套娃戰略最令VW的競爭對手搓火的一點在于:這車都這樣了,賣得還嗷嗷好。什么世道!
VW中國設計總監Simon解釋,這樣設計的原因是水平的線條能夠給人安全放心的感覺,而簡明的設計能讓人感受到穩重、信任和擁有,這些都是大眾希望消費者在看到車之后形成的印象。而廣被調侃的統一的外觀設計則是大眾“有意而為之”的。Simon說,他能理解消費者對于車型外觀相似的抱怨,但是在全球這么多品牌車型的環境中,如何能讓大眾車在車海中被一眼認出是他們所追求的,也就是“高識別度”。同時也是普通消費者對大眾的套娃們感到厭倦,但仍抵擋不住人們“用腳投票”的原因。
思考:
一、萬事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小孩子的世界才分對錯,成人的世界看利弊。
二、感謝大格局引路人引進優秀人才。說回我們,一個團隊經理在機構成立之初找來兩名業務人員,如今此二人從一線銷售精英做到營業部經理,同樣,也有兩位大績優的業務精英一舉享譽全國機構,這里不說名字你們也懂的。必須鄭重感謝大胸懷、大格局的引薦人及本地機構的“優秀人才”引薦獎勵機制。再次回顧今天課程的職場規則中最重要的一條規則:成就上級從而成就自己。在職場中,上下級從來都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唇亡齒寒、一榮俱榮、一辱俱辱。
運用:
一、總部的育成獎勵、機構的優秀人才引薦獎勵機制貫徹執行,同時不可一刀切,對優秀人才的界定需要再度思考。
二、團隊經理職級以上人員的培養培訓需從大局觀著眼、利益引導的同時要獎觀念“售”給中層管理人員。
三、用好套娃戰略,成就獨特魅力。
今日的思考有些粗糙,想必是最近用腦過量,有機會定要返回來再度思考,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