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經朋友推薦加入了樊登讀書會,目前聽的多是親子教育類,其中一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讓我印象深刻,反復聽了幾遍。
? ? ? ? 對孩子吼叫似乎是很普遍的場景,回想自己在家庭親子關系的相處中,也是會這樣,直到聽到這本書才明白,自己曾經的那些吼叫沒有任何作用,反而起了很不好的反作用,甚至會給孩子造成一系列的困擾。
? ? ? ? 那吼叫來自于哪里呢?一是來自遺傳,就是你的父母接受了爺爺奶奶的吼叫,然后把吼叫繼續作用在你身上,然后再作用在你的孩子身上。二是遷怒于人。老板生氣把員工罵了一頓,這個員工回家把孩子訓了一頓,孩子被罵又踢了貓,挨了踢的貓跑到街上撓了人,這個人就是那個老板,這就是踢貓效應。三是吼叫和憤怒會造成虐待,前幾天的一個網絡新聞,說的是一個女人在街上用腳踢才幾歲的孩子,引來路人報警,警察調查后發現這個女子是孩子親媽,單親獨身一人帶上孩子來到浙江這邊,身無分文,可能陷于絕境了,再加上孩子的一點吵鬧才引發了這起事件。四是身體健康,你的身體、精力不足以照顧孩子的時候,這個時候會更容易產生吼叫,這也是為什么老人家在帶孩子時更容易發脾氣的原因,因為老年人的精力有限,沒辦法應對精力充足的小孩。
? ? ? ? 知道了吼叫的原因,該怎么減少日常吼叫?
? ? ? ? 首先做一個記錄,注意自己的吼叫觸發器和你的反應。什么是吼叫觸發器,就是孩子做了什么事你會容易吼叫,比如孩子沒做作業,不好好吃飯,地上亂扔的玩具,等等,找到這個觸發器。然后記錄整個事件過程,你的反應是什么,你的回應是什么,后續情況怎樣,統統都記錄下來。當然如果你不習慣用紙記錄也沒關系,但是要做到心里有數,在心里做一遍分析也是可以的。
? ? ? ? 其次建立自我同情。自我同情是一個核心環節,即理解并原諒自己,而不是自責。自我同情也不是找借口,而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真正接納那個吼叫的自己。關于這一點我真的覺得很難做到,我自己也是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己的缺點,總是會陷入無限的焦慮當中,為什么我會這么笨,為什么我連這個事都做不好,不能原諒自己犯的錯誤。所以在我第一次聽這書的時候,聽到樊登的一句話:不要苛責自己,要學會原諒自己。當時差點都哭了,一味的苛責、焦慮并不能幫助自己,反而讓自己更痛苦,陷入無盡的負面情緒當中。
? ? ? ? 第三是嘗試改變,用更高效簡潔的方法。
? ? ? ? 在你馬上要發脾氣的時候,問問自己當時的感覺,想法。同時注意自己的呼吸,關注呼吸調整情緒,等到平靜下來再來管教或者與孩子溝通。然后就是確定孩子的需要,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你對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他需要的是一個結果?一個擁抱?需要你重新為他指出方向?他的行為向你傳遞了什么信息?最后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境,嘗試感受他的情緒和想法,傾聽他想訴說什么,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處境和感受。
? ? ? ? 更高效簡潔的方法是什么呢,比如孩子在扔沙子,這個時候你告訴他“沙子扔進別人眼睛里會痛,所以不能扔沙子”,比你說“跟你說了幾次了,不要扔沙子,怎么就是不聽呢“會來得更有效。一次給一個指令比一次給多個指令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 ? ? ? 當然以上都是理論,我們在生活中還是會忍不住沖孩子發脾氣,那怎么辦?真誠的道歉,這會有助與修復你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你在發脾氣后懂得道歉,那么孩子也會在犯了錯后向別人道歉。絕對不要在道歉的時候這樣說:媽媽很后悔剛剛沖你發火,但是因為你很頑皮我才會發火的,媽媽發火都是為了你好。這不是真誠的道歉,這是推卸責任,把發火這件事的責任推卸到孩子的身上。真誠的道歉要表示出兩個意思,一是我后悔了,二是我做錯了。在道歉這個事情上,我兒子倒是常常犯了錯會向我道歉,但是我發完脾氣卻很少跟孩子道歉,總覺得跟孩子道歉面子掛不住啊,沒想到兒子做得比我好,看來我要向他學習。
? ? ? ? 今天請病假在家休息,剛好有時間來重新聽一遍,并做個簡單的記錄。
? ? ? ? 順帶吐槽一下簡書的排版,為什么沒有每段開頭空兩格的按鈕呢,強迫癥的人每次都要把段落開頭一句往后按8次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