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教師的正能量》由謝云和陳香吟兩位“明師”領銜主編,其中收錄的是海峽兩岸30位優秀教師的修煉之道。因為,書中的很多教學和教育理念和理想高度契合,所以能與很多的文字發生共鳴。于是,這學期我再次捧著這本書重溫,并及時進行摘錄。為了紀念自己的這份堅定,我還把錄入的文字打印了出來,進而供自己隨時檢閱和學習,順便也為自己后續寫教學敘事之類的文章儲備支點。
摘錄如下:
1、教師是教育的基礎,教師的心靈和精神則是教育的核心。沒有心靈滋潤的教育是無根的,沒有精神支撐的教育是無魂的。因此,作為教師,關心心靈和精神的成長,使之始終保持豐富和強大,獨立和堅韌,就是為教育堅守著根,傳承著魂。
2、太乖只知道順從,不乖意味著創造!3、“不乖”的老師,其實是一群富有思想、勇于實踐、敢于進取、樂于奉獻的人,比起那些唯唯諾諾、庸庸碌碌的“乖老師”,他們更有見識、更有個性、更有胸懷,也更有激情和擔當。他們對教育,看得更重,愛得更深,做得更實,想得更遠---他們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他們發現和創生;他們不只是給予學生結論,而且讓他們形成見識和智慧;他們鼓勵學生懷疑和超越,而不是培養聽話、順從的“愚民”和“奴才”、、、、、、
4、教育的美好在于:當教師們以“野火”的心靈、不乖的“人味”,向學生們傳遞著美好的發現和“正能量”引領時,他們其實已經把“人”字的大旗,“人性”的大旗,樹立在他們的教室里,飄揚在他們的課堂上了!
5、我們應當相信,很多時候,我們自身的些微改變,都可能造成教育面目的大為改觀。就像只有教室的不斷成長,才能有教育的不斷發展。
6、“第九條跑道”---屬于我一個人的跑道。7、我脫離群體,獨自沿著跑道外的空地跑,或快或慢,量力而行,隨心所欲,且能悠閑自在地欣賞操場上的各色風光。
8、一個人一旦有特立獨行的行為,遲早會遇上麻煩。
9、詩人阿多尼斯說,“即便是太陽自己,也只能照亮接受光明的事物。”
10、真正的語文,是學習能夠安撫心靈和凈化靈魂的文字。
11、《熱愛生命》---你的年齡有多大,我不關心;我想知道,為了愛,為了夢,為了生機勃勃的奇遇,你是否愿意像傻瓜一樣冒險。
12、周國平—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一個位置對于他是否最合宜,應該去問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看他們是否感到快樂。
13、生命只賣單程票,在旅行的路途上,多看看風景吧,多聽聽歌吧,也多用心傾聽內心的聲音,感受那突然的自我。
14、教室在我心里就是一個家,一個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遮風避雨、相互取暖的家。教師的幸福感來自對這個家的守護,與每個孩子真情的互動。
15、逃離與掙扎,與其說是一種勇氣,不如說是一種生命姿態。我選擇離開,面對新的挑戰,讓自己的生命擁有更多可能。
16、托尼.馬倫—真正優秀的教師能夠讀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夠抓住不平常的機會幫助作者創作故事。真正優秀的教師指導如何把信心與成功寫入故事中,他們知道如何編輯錯誤,他們希望幫助作者實現一個完美結局。真正優秀的教師知道,他們有能力讓孩子快樂,也有能力讓孩子悲傷,有能力讓孩子感到自信,也有能力讓孩子無所適從,有能力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也有能力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拋棄。當我們施與我們的關愛,足夠關愛到讀懂他們的故事,學生們就會感受到。
17、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對生命的饋贈。與孩子們一起編織故事,不需要預設,把心放在那里,自然就會開出美麗的花兒。學生是教育故事的主角,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在詮釋著成長的艱澀與無畏。18、走到哪,都可以看到風景。不在別處,在自我生命的律動中。
19、因為困頓,才有思考;因為失望難過,才有挑戰的快樂。
19、因為困頓,才有思考;因為失望難過,才有挑戰的快樂。
20、平臺的更換,讓我能夠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對人、對事的態度發生了一些變化,逐漸懂得了等待,懂得了妥協。21、“新生事物”是在斗爭中成長的,“頂芽”有時也是“側芽”未來的方向。正因如此,“頂端”成了一個可以有很多引申義的詞語。有時,“頂端”是一個方向,一個難以企及卻又必須突破的方向;有時“頂端”就是一個具體的人,而且的確如頂芽般強大壓制著他人的成長;有時,“頂端”就是競爭對手設置的障礙,讓你身心俱疲,停止前行的腳步;有時,“頂端”就是源自內心的恐懼,讓你原地徘徊,躑躅不前、、、
22、美好,不在于你的昨天,也不在于你的銘泰,而是今天的你超越了昨天的自己,人的每一天都在超越之中,那么就是美好的。所以,“側芽”應該是人生的常態,“側芽”的生長就是渴求成長的奮斗過程。
23、一個心靈未死的老師,不應只求別人的稱許贊美,而應該讓孩子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那種“相互扶持、相互鼓勵的革命情感“就是一名平凡老師在短暫的生命中所能給予學生一輩子的東西。
24、我的不乖,就是學著不偽裝、不狡辯、不屈服、不盲從。
25、我是一個笨拙地生長的老師,追求教育的玫瑰色彩與芬芳,也經常被教育刺傷。我懵懂地行走,不斷地被敲打,也曾在某個時刻失掉自信,生命的彈性卻總是使我更加強大起來。我不怕傷痕,也珍惜這些珍貴的禮物。冷靜、客觀地審視自己的教育,使我得以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教師。
26、真正美好的教育,應是喚醒人的自信,讓生命由內而外透亮的。
27、健康的老師應該從學生身上看到善良、正直、幼稚、懵懂、、、、、
28、我是隨順人的善端來教育自我與他者的人。我以積極正向的心態判定自己是個乖老師。很多人認為我不乖,這不是我的問題,是評價我的人和評價尺度的問題。我像一個在沒有車的馬路上也要等綠燈的呆頭呆腦的人,嚴格遵守著教育的秩序。
29、我只是笨,而笨沒有罪,只是做不了大事。
30、人們受自己的經驗限制,也受別人的成見迷惑,久而久之,將幻影變成習以為常的真實。
31、心靈的自由靠的是與自己真實對話。32、有價值的人生,是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也讓別人的人生有價值。教育是讓老師與學生為自己的人生主導一場又一場充滿人味的冒險。
33、讓自己學會孤獨與自在,與周遭的人分享每個覺醒的亮點,尋找平衡且充滿人味的生命節奏。
34、三個人以上的世界要自由,學會欣賞不同的熱情。
35、盡管在教育路上,我一直走得跌跌撞撞,和上學那陣一樣,常常與周圍人有所不同,但我會繼續堅持下去,我要讓自己成為豐盈清澈的大河,讓我的孩子們成為岸邊那快樂生長的小樹。
36、眾所周知,作為教師,我們的主業是應試,副業是“應查“,夢想才是教育。
37、寫作不過是把對自然、對生活、對社會、對自我的觀察和體認物化為文字,而這個物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
38、每一篇文字,都承載著一個個鮮明的生命,每一個詞語,都是一個密碼,引領你去解讀上帝所創造的生命奇跡。
39、鳥類中會說話的只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
40、教育之法在于精神,而不是技術,只有用自己的生命體潤過,課堂才真正算有靈魂。
41、教育之中,求“真“最為重要,除了說實話、辦真事、走正路之外,這個“真”還應指教育者的“本真”,即在教育界亂花迷眼、似是而非的“色相”中,不失掉“自己”-----有個人的底線和原則,有獨特的教育理解和運用,要學會“做自己的教育”。
41、教育之中,求“真“最為重要,除了說實話、辦真事、走正路之外,這個“真”還應指教育者的“本真”,即在教育界亂花迷眼、似是而非的“色相”中,不失掉“自己”-----有個人的底線和原則,有獨特的教育理解和運用,要學會“做自己的教育”。
42、作為一名好教師,如果沒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能好在哪里?好教師應該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努力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成為一種美妙的享受。這里的“得意”包括三個維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說要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主旨、特點和編寫者的意圖;二是要“得學生之意”,也就是說要了解學生的需要,適時調控學生的學習情緒,使之漸入佳境;三是要“得課堂之意”,即充分認識到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套不變的、機械的程序。而“忘形”包括三點:一是要忘掉自己的教師之形,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同一個層面,認識到自己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要時刻以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種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機智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案,以適應千變萬化的教育教學情況;三是要忘掉課堂之形,努力將課堂視為小社會和師生互動合作的舞臺。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與學生的合作、溝通中享受到教育的樂趣。
43、蔡元培---學校是培養人的,而不是制造機器的。學校不是工廠,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都是一些“規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試機器”,那么,只能說這所學校的教育是失敗的。
44、一個教育人,之所以能獨立于世,之所以可以讓別人由衷地稱一聲-----“他,是個老師”,不在乎其技藝如何,不在乎其資歷多深,關鍵是他有沒有為理想而動,為信念而生,是否隨波逐流、惟命是從。簡而言之,他有沒有活出一個“真我”來。每一個老師都應該自豪地說,“老師有千萬個,而‘我’只有一個!”
45、不乖的類型大概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的不乖,他們離經叛道、驚世駭俗。再一種則是隱性的不乖,外表吻合、動作溫和、動作溫吞,卻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內心充斥著排山倒海的巨大能量。
46、我就是每時每刻都會在腦海蹦出教學的創意與想象,隨時都會將教學與生活點滴相聯系,不是刻意。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47、人生如果有美地東西相伴,不管這美的東西是音樂還是詩歌,是繪畫還是舞蹈,那么,人生都會因此而更精彩。畢業以后,學生回憶高中生活時,能夠想起那么多美麗和溫馨的瞬間,那就是教師最大的成功。
48、我只在意,在孩子們的眼里,我是不是個好老師;我只在意,孩子們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而感覺到幸福。
49、“不影響他人”才是紀律存在地真諦。我有個要求:完成了作業想活動的,請到教室外面去;想和同學交流的,請到教室外面去。看著他們在教室里安靜地閱讀,輕輕地走動,我會覺得教室真是最美妙的地方:孩子、書籍、生命,相互交融,相互輝映。50、小路,尤其自己選擇的那條,幾乎就是自由之路;彎路,是迷人的路,在彎路上,荊棘叢生,也繁花滿樹。
51、書看得多一點,上課時就不缺“神侃”的資料,也似乎多了些微見識。
52、“教育是慢的藝術”的奧義: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們天生就需要時間去經歷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愛、什么是恨,這些都是成長的必備元素。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教師陪著孩子一同成長,陪著孩子一起經歷他們注定要經歷的,陪同孩子一起感受他們必須要感受的,陪同孩子一起承受他們肯定要承受的。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恰到好處地推他們一把,不用去費心勞力地拔苗助長,也不用為孩子的過失而怨天尤人。
53、很多時候我們都低估了學生,因不放心而貪全面而時間不足,因時間不足而大行“漫灌”之術,最后因“漫灌”而“貧瘠化”,繼而往復,“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所以,應驗了教育界的一句“箴言”: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從這角度看,真正有生命力的課堂,是要學會“放手”和“等待”的。
53、很多時候我們都低估了學生,因不放心而貪全面而時間不足,因時間不足而大行“漫灌”之術,最后因“漫灌”而“貧瘠化”,繼而往復,“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所以,應驗了教育界的一句“箴言”: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從這角度看,真正有生命力的課堂,是要學會“放手”和“等待”的。
54、我們要放棄自己心目中理想孩子的幻影,讓每個孩子都發現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認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徑,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來學習;使孩子從小到大都保有自信和勇氣,不斷地去選擇、嘗試、應對和改變,并且由此發展出屬于他自己的智慧,最終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55、我不再一味地接受學校的政策,而是去主動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對孩子有什么幫助,我要改變的是什么。
56、“改變”是痛苦的,是充滿壓力的,是沒有辦法讓大家馬上看到所謂的成效的,但是,可以充分體驗到學習時的挫折感與成就感,真正體會到和孩子們一起面對未來的快樂。
57、人活著,總得有自己的思考與個性,有屬于自己的生命印記和人生軌跡。哪怕前路幽暗曲折,堅持走下去,我相信,總會比別人領略到更美好的人生風景。
58、面對一群很不乖的學生,敢于跳出常規的教育教學模式,運用獨特的教學規則和革新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一群頑皮的學生,不斷發現自身的潛力,并為夢想而努力。
59、為了孩子,我們盡心盡力了;為了孩子,我們將繼續盡心盡力。
60、因為害怕終如死水,我喜歡折騰。試圖通過折騰,讓生命之水不斷泛起漣漪,哪怕是細微的,至少能讓我感覺到生命是鮮活的。
61、如果人的思想在不斷成熟,那他就不是在老去,而是生命在不斷滋養中,日漸變得豐潤和博大。我們無法延遲衰老的腳步,在時間面前,我們都得乖乖聽命于它的擺弄。但我們在拓展生命寬度與厚度上,卻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不順從,不茍且,就是堅持做自己。堅持做自己的人,就是有個性和思想的人,這樣的人,即便不乖,也是值得人敬重的。
62、有句話說得很好:“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無論何時,要有主動打破陳規舊矩的想法與行動,這樣才能教出富有生氣與開創力的學生。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需要多一些“不乖”的力量去推動的。
63、愛自己,就是栽培自己。
64、陶行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65、理想的教育,在我看來,就是盡最大的可能,用學生喜歡---至少是能夠接受的方式,教給學生一生受用的東西,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對學生講真話。
66、諺語---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
67、閱讀使我拿到了一支利矛,只要我樂意----這種時候不多,我可以讓周圍任何一個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的人尷尬;閱讀也使我獲得了一張堅盾,能夠用來抵擋來自周圍的各種無聊的批判和基于權勢的否定。
68、德育應該關注學生的內心,幫助學生成長,而不是一個勁地給學生樹榜樣、提要求,更不能通過所謂的德育活動讓學生變成只會考試的書呆子。
69、我的班,實行班長輪值制。他們不需要特別乖、成績特別好,他們也沒有任何“管”人的權力。無論什么時候,我都讓他們始終記得“我在為他人服務,我不可以兇他,不可以對他沒有禮貌!”我想,只有大家都愿意真誠地為他人服務,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才有可能,因為“服務”更多地體現了利他精神,而“權力”很容易使人的控制欲望膨脹而濫施職權。我亦不允許學生打小報告。每當我在詢問一些事情,有學生把手指向他人時,我便會提醒:“把伸出來的手指向自己。不要搶走別人說話的機會。”我希望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每個孩子都能獲得自視的可能。只有自視才能寬以待人。我所希望構建的,是一個在良好的認知背景下形成的集體。這個集體沒有權力,更不存在特權,人人平等,人人理智,人人擁有利他的精神和寬以待人的品性。我希望所有我教過的學生,長大后回想起學校生活時,臉上都能露出笑容---他很滿意自己的這段經歷:有備受鼓舞的課堂,有不算太多的作業,有可以瘋跑和大笑的課外活動,還有毫無負擔的精彩閱讀、、、、、班上幾乎沒有學生會為了拿到想要的分數而進行過度的學習。我希望所有我教過的學生,長大后回想起學校生活時,臉上都能露出笑容---他很滿意自己的這段經歷:有備受鼓舞的課堂,有不算太多的作業,有可以瘋跑和大笑的課外活動,還有毫無負擔的精彩閱讀、、、、、班上幾乎沒有學生會為了拿到想要的分數而進行過度的學習。無論乖與不乖,都從教育的良知出發,從為人的良心出發,鼓勵自己去做自己,去鼓勵學生去做自己。這條路,既艱難又美好。
70、學生不聽話就請家長!我覺得這是老師失職,請家長無非就是告孩子的狀,會導致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的緊張。在平時的衛生打掃中,我也不讓學生爭名次,把教室打掃干凈就好,主要是為了我們自己舒心,至于人家給幾分,不管。生活、學習上要努力讓自己滿意,外界只是北京。我認為,教師是自由職業者,要有基本的身心自由。
71、教案是一種“預設”,而教學講“動態生成”,預設的東西是一個套子,而教學是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教育是良心產業,人首先應該拷問自己而不是翻檢別人的良心。且教案關系到教師的學術尊嚴和精神自治,是教師知識權利的構成部分。知識是不能被領導的,行政權力在教師的知識權利面前應該止步。同時,教案也是教師精神主權的構成部分,精神主權的淪陷會讓人變得很可憐。權力像刀子,是越用越鈍的。推動事業發展的從來都是人們內心的歌聲,而不是高高舉起的鞭子。教育技術對于教師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這個時代根本不缺技術和智謀,而是缺智慧、缺良心、缺理念。教育的常識應該是:“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競爭的環境只能培養人的野心,只有分享才能培養愛心。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追求和教學個性。如果承認教學是醫術,就不應該設立標準,因為藝術無極限,只有技術才需要標準。不拘一格才有創造和自由。土地仍舊板結,現實依然嚴峻,所謂個人的“名”只有泡沫,泡沫破滅后,一切還得回歸生活和平常,踏實做事才是正道。一棵樹改變不了一個城市的氣候,但每一棵樹就是水泥叢林中的一片希望。在一個充斥著誤導的時代,要靠自己尋求真理,而路在腳下,推動自己,其實就是推動世界。在沒有付出過努力以前,我們沒有資格說無力;在沒有失敗之前,我們也無法輕言放棄,因為這個世界與你我有關。烏云正在散去,柵欄依舊牢固,突圍仍在繼續。
72、挑戰,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對生活和人性有了多元的思考,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追問。沒有完美的教育環境,只能不斷超越自己。無言,是為了在更深處堅持自己。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概念和形式感堆砌的時代,但積累概念并不代表有知識。過多的概念、形式感也許會讓我們在某種標簽、標準下,在對某些“成功”的追逐中,忽視和忘卻了自然之道。
73、沒有幸福的老師,怎么會有幸福的學生?教師的心靈和精神生活不豐富,怎么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成長?我是自己的國王。我努力吸收著各種養分,耕種、收獲、傳播,努力把自己建設得更加亮麗、豐盈和美好。
74、世俗和生活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希望的靈魂和沒有信仰的寄托,可怕的是不再有美的追求和對知識的好奇。許多孩子逆反,只是為了得到大家的重視,為了爭取自己存在的位置,只是方式不對。其實對于小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探索的過程,不管是對還是錯,都是他們熱愛生命的痕跡,只要他們愛學習,終會尋覓到心靈的歸屬。我們的孩子,不單要知道各種問題的答案,更要有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包括怎樣感知自己的生命和能量,怎樣用自由和快樂的方式來綻放。許多孩子逆反,只是為了得到大家的重視,為了爭取自己存在的位置,只是方式不對。其實對于小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探索的過程,不管是對還是錯,都是他們熱愛生命的痕跡,只要他們愛學習,終會尋覓到心靈的歸屬。我們的孩子,不單要知道各種問題的答案,更要有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包括怎樣感知自己的生命和能量,怎樣用自由和快樂的方式來綻放。質疑是為了啟發思維,還能讓課堂插上一對超越文本的翅膀。有時候孩子的思維能打破為師者的思維定勢,讓我們的課堂進入另外一個領域。課上教的是知識,課下習的是人生。
75、保持新手的心態,是進步的原動力。教學其實很簡單,“做”就對了!因為“做”了,才有機會驗證理論,才有機會修正自己的教學。
76、隨波逐流,我們就會受困于一個虛假、不真實的體制。所有捆綁自己的謊言,都是自己創造的,因為我們心中隱藏的沖突與夢想,被無名的恐懼與自我禁錮欺瞞。唯有能夠主宰自己人生的人,才會擁有真正的意志力,跳脫恐懼與埋怨的輪回,隨身攜帶一把叫作“改變”的感應鑰匙,自由進入心靈樂園,讓熱情自由的靈魂引領自己,找回真正的教育,讓更多人記起他自身的獨特性、創意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