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心里躁躁的,持續了一上午!
猜,
應該是在跟一個與自己不在同一世界的外星球人聊天(工作)!
還是要把他帶到我的世界!
但,
我真的需要把他帶到我的世界嗎?
并不,
我們只需要手牽手,或線連線,達到第三世界!那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我沒必要為他的不懂我的語言而懊惱煩躁,盡管我要為他能理解而付出更多的語言!
我和你,面對面,但目標在我左手邊,在你右手邊,所以我們要盯著的不是彼此,而是我左手邊,你右手邊的目標。
就像男人是火星,女人是水星,兩者在一起不是要把火星變水星,也不是要把水星變火星,而是兩者皆可拋(哈哈哈),而是兩者想法子和諧共處。
自己開解過自己以后,再溝通,自己就把脾氣收斂了一些,情緒控制了些,因為我對這件事的認知發生了改變。
根據心理學中認知療法——ABC認知模型,A是事件的發生,B是你對事件的思考和認知,C是你的反應。
一開始我對跟他對話的煩躁,是因為她對事情的理解和接受度比較低(A),而我在看到這個情況之后,我抱著“他應該可以理解我的話”“我說的很清楚了”這種心態(B),所以,我才會對跟他對話感受到煩躁的情緒(C)。
就像美國真正的心理學大師,他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創建者阿爾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書中關于“關于B——你為什么會被牽著鼻子走 ”的解釋——你的情緒是被三種病態的思維方式引起的。
一是恐怖化的思維方式
害怕失敗,把事件的影響無限擴大,我們在想萬一怎么樣,那怎么辦。在接任務前在緊張,萬一我做不好怎么辦?領導會不會討厭我?其他人會不會嘲笑我?
二是合理化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就是覺得什么都合理,對于不道德或不得體的行為也可以進行合理化,欺騙自己接受這種行為,簡單地說就是逆來順受。
典型的思維是:誰會關心?那又怎樣?跟我有什么關系呢?無所謂的。比如,認為原生家庭中一些不好的事造成了我現在這個樣子,就算我努力也改變不了。比如:父親是酒鬼,或者父母老吵架,以此為借口,自己只做旁觀而不求改變。
三是應該化的思維方式。
就是“我必須……”,“我一定……”,“我非……不可”……,或者“你應該……”,“你必須……”。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你看,我多自以為是)我們在小時候就聽慣了的,爸媽會說“你要聽話”,“你應該對對弟弟好一點”,“你進門應該先換鞋”等等。
而我們受此影響,接受了這些“應該”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很多事都應該做到”,對自己嚴苛。從而對別人也產生了“你應該”的嚴格要求。
就像我認為,“他應該有起碼得理解能力”,“他應該能理解我說的話”。
“應該”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有些時候認知在“欺騙”我們,應對這三種病態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采用《第3選擇》,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
或者按照《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書中所述,建立起第四種思維模式的習慣——“更好的選擇”。具體有4個步驟:
1,反思自己的C(感覺和行為):我的感覺和行為是不是合適?
2,認真審視自己的B是怎么把自己弄成了C的樣子(過分的焦慮、憤怒、抑郁、內疚)。
(a)關于自己;
(b)關于他人;
(c)關于這種情形。
3,如何反擊和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4,用什么樣的更好選擇來替代非理性思維?
用“我想要……”;“我喜歡……”,如果……就更好了”。
在不斷重復練習的過程中,我們的抓手是“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C),思考引起情緒的事件是什么,為什么會被引起情緒(B),在知道自己情緒背后的原因之后,會很容易打開自己的思維,找到更有利于自己的“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