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行動或作出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涉及了對他人行為和情感的操縱。
投射性認同的投射源自內在世界,并將之置于人際關系的領域中。成為被人投射的目標的人,可能永遠都不知道這一點,但是成為他人投射性認同的目標的人是有可能知道的。在投射性認同中,接收者被迫對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應。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接收者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進行投射的人的感受和內在表象的儲存室。其結果是一種關系的形成,在這種關系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種與投射者放出來的感受一致,且與投射性幻想中的自體表象和客體表象一致的方式來思考、感受和行為。
在投射性認同中一個關鍵的動力是作為投射性認同的基礎的誘導。依賴投射性認同的個體會從事不易察覺的卻無疑是強有力的操縱來誘導與他們有關的人以限定的方式來行為。這就像一個人強迫另一個人在他自己的內部戲劇的演出中扮演一個角色——一個涉及早期客體關系的角色。受操縱的人被誘導著從事一種認同,即認同投射者自己否認的那個層面,這就是所謂的“投射性認同?!?/p>
投射性認同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圍繞要擺脫自體某一部分的期望上,這一部分被體驗為壞的,或威脅著要在內部將自體摧毀。這一期望采取了投射性幻想的形式,在投射性幻想中,個體將自己的一部分“放置”在另一個人身上,并設法從內部控制那個人。這一幻想是前客體思維過程的發育不全的殘留物。
第二階段
從事投射性認同的個體強迫接收者以一種與投射性幻想相一致的方式來行為。目的是讓接收者真實地體驗到與幻想(變得順從、專橫等)相關的感受,并產生相應的行為。施加在接收者身上的壓力并不是幻想性的壓力,而是源于真實互動的真實壓力。投射性認同只存在于有行為和情緒交換的情景中。
第三階段
接收者對投射性操縱所誘導出來的感受和行為產生反應。在一些情況下,接收者可能會忍受這些感受,甚至可以將這些感受整合進自己的人格結構中。或者,利用這些感受來形成新的、與進行投射的人建立關系方式的基礎。
成為他人投射性認同的目標的人時常會感到被利用和操縱。一旦個體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通常會感到憤怒或退縮。這就更加鞏固了投射者最初的信念(自己那部分的自體是壞的或不受歡迎的),從而使病態繼續下去。投射性認同是個體潛意識將自體的一部分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從而可以將自己對抗壞的和不被接納的內在掙扎變成外部奮斗。
投射性認同幾乎導致關系的破裂。但也代表了個體要解決自體內部病理性沖突所付出的真心努力,問題是以犧牲當前關系為代價。
有的人愿意繼續呆在投射性認同為特征的關系中的原因:一是罪惡感、責任感或對孤獨的恐懼。二是含有將接收者束縛在關系中的強有力地命令——一個承諾或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