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階段:認同分裂
開始于兒童期,延伸擴展至整個成年期,或許還可以被認為是伴隨成人一生的發展階段。自體成為兒童安全感的源泉,并且是兒童更加努力地參與和他人的互動。
1)客體關系理論:母親和兒童。聚焦于兒童期互動。在內在與表象他人互動以產生客體關系中的自體感。
2)象征性互動(米德):自體和社會。聚焦于成人期互動。在主格“我”地與賓格“我互動以產生象征性互動中的自體感。
個體自體是社會賴以并入人類精神的機制。建立在個體與他人的關系之上,包括了社會規范和習俗內化。
自體包含的人際關系成分分成兩種精神內在成分:主格“我”和賓格“我”。
①主格“我”:自體內部那些主動的、自發的、未經深思熟慮的成分。最終通過特定的行為得以表現出來,但最初是被體驗為一種感受或者一種稍縱即逝的沖動。
②賓格“我”:包含在每一個個體之中的表象社會。是構成“概化的他人”的力量,就像社會中對人們有影響力的不同力量的合成物——包括了婚姻、學校和家庭等不同的社會制度。它廣泛地采納社會想象的反應,象征性地與主格“我”互動,來決定最終的沖動是被表達還是被抑制。
在主格“我“和賓格”我“之間的互動看作是一系列的內部演練。在主格”我“所期望的行為表現出之前,它經受了想象中的聽眾,也就是賓格”我“的命令,并作出了相應的修正。兩者的互動方式是“思考”。
認同
1)“自體—他體系統“,也就是一系列的次自體的構成體。自體是不同的自體—他體系統的聚集體,并且這些系統中的每一個都是由與此系統相關的社會環境所激發的。與孩子在一起時便激發了父母的自體—他體系統。
2)主要是一些次自體。構建于關系,并且依賴關系而存在。包括了父母認同、性認同、婚姻認同、職業認同、種族認同和宗教認同。
3)每一個認同成為自體的一部分時,有助于個體整體的“自體價值感”的形成。
4)每一種認同都以它本身特殊的方式深刻地受到好壞議題的影響。起源于母子關系中好與壞的體驗,并發展成為關于自體的好壞感受的事物,逐步被表達為一個好或壞丈夫/妻子/父母/律師/教師的感受。開始時是作為母子關系中的核心議題的議題,已經變成了所有關系中的議題。
發展的四個分裂階段
1-3從對“外在”母親的體驗轉變到對自體的體驗的過程中好—壞的分裂。
1母性分裂(未分化的自體):好母親——壞母親
2想像分裂(前分化的自體):好母性映像——壞母性映像
3自體分裂(分化的自體):好我——壞我
4分裂被嵌入構成成人自體的不同認同之中。
4認同分裂(社會分化的自體):性、事業、婚姻、父母和其他認同。
在這個過程中,對好和壞的關注從未消失。這些議題的解決可以使自體產生一個更為整合且令人滿意的視角,這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心理病理大多是圍繞矯正內在世界好—壞平衡的不適應的努力,通常通過投射性認同的心理機制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