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科隆離開后,接下來到達的是更加有名的德國第五大城市—法蘭克福。
百度百科: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m Main),以便與位于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n der Oder)相區別。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位于德國西部的黑森州境內,處在萊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
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法蘭克福國際機場(FRA)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機場和航空運輸樞紐之一,也是僅次于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和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的歐洲第三大機場。
法蘭克福是德國乃至歐洲重要的工商業、金融服務業和交通中心,全城擁有超過324家銀行,經營著德國85%的股票交易、歐洲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車展。
法蘭克福大學是德國排名前列的國際頂尖高校,是德國最著名的研究獎Leibniz-Award獲得者最多的大學,精英集群數量全德第二,馬普所在法蘭克福大學有三個合作單位。2012年全球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法蘭克福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世界第十,德國第一。
根據德國每年的城市潛力排行榜數據顯示,近五年中,法蘭克福已連續三年問鼎榜首。
法蘭克福的車站還是比較古典的。從車站出來才發現沒準備法蘭克福的路線圖,只好先去旅游中心看了下,不過這里的地圖不免費,所以看了下墻上并不算復雜的地圖,安排路線先走到河邊,再沿河走一段,就能找到教堂了。
法蘭克福是歐洲為數不多擁有天際線的城市,歐洲最高的十座建筑有八座在法蘭克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33次大轟炸摧毀了法蘭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萬噸垃圾。千年古城,變為一片廢墟。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金融中心,CBD需要的商務辦公、酒店、公寓、會展、文化娛樂等配套設施,完善的市政交通與通訊條件,現代商務活動的場所,法蘭克福一樣不少。城市高樓區布局看來是有細致的規劃,區域比較集中,生活區的建筑一般不超過6層。
從車站走了沒多遠就來到了歐元大廈附近。歐元就是在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總部誕生的。
歐元大廈,也稱歐元塔(Eurotower),是一座位于德國法蘭克福銀行區的40層摩天大樓,在1977年建成之后,該建筑被用作歐洲貨幣管理局總部,該局是歐洲中央銀行(成立于1998年)的前身。來法蘭克福旅游的一般都會來此看看,大大的歐元標志很醒目。銀行區這里的建筑確實也都挺有特色。
火車站到河這的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中餐館,中文標注的店名,還有亞洲超市等。
走到美因河以后沿河走了一段,順便看了下風景。
美因河是萊茵河的一條右岸支流,由源出弗蘭克侏羅山的紅美因河和源出菲希特爾山的白美因河在庫爾姆巴赫附近匯流而成,在美因茨注入萊茵河。
河邊的住宅區的陽臺,看著很有意思。
整個法蘭克福的建筑用色很豐富,紅,黃,綠,粉,藍,紫,橙等等暖色調都涂到房子上。房子的多彩與樹木的繽紛相得益彰。另外還看到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建筑雕塑等,有段像拱門的走廊還挺有特點。
法蘭克福是一個雙面之城,它既有全歐洲最高的大樓以及大型購物區“采爾步行街”和國際著名的展覽會,也有古老的桁架結構建筑矗立在“羅馬人”周圍。法蘭克福不僅是德國的經濟中心,同時它又是一座文化名城。這里是世界文豪歌德的故鄉,歌德的故居就在市中心。
首先看到了法蘭克福舊市政大廳。舊市政廳也叫做羅馬人,由三座重建的15世紀的人字形建筑構成。正中一幢人們叫他雷瑪。雷瑪的二層有一個皇帝大廳,在那里曾舉行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加冕典禮的慶宴。非常引人注目。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法蘭克福有許多這樣的漂亮建筑。如今的法蘭克福到處洋溢著現代氣息,但人們希望至少在舊街區的中心仍能保留一些昔日的風貌,于是二戰后,那些漂亮的古老建筑得以重建和保存。在夏季,這里是“美因河之夏”的節日廣場;在冬季,又是圣誕節的購物市場。
羅馬廣場是法蘭克福老城的中心,位于美茵河以北,也是舊市政廳的所在地。廣場建于中世紀,二戰時被炸毀,戰后幾乎全部重建,如今是法蘭克福唯一一個仍然保留著中古街道面貌的廣場,與現代化的法蘭克福形成了強烈對比。羅馬廣場是法蘭克福文化、歷史的象征。因此是游客必訪的地方,其它著名景點也都在附近。
廣場的東面是一排半木造的市民住宅,最初建于十五世紀,之后在二戰中被毀壞,現在已經完全修復。這一排古色古香的房子一共有6幢,且每一幢都有自己的名字。
圣尼古拉教堂(Alte?Nikolaikirche),位于羅馬廣場,建于1260年的羅馬廣場,是一幢后哥特式建筑。圣尼古拉教堂一座具有近900年歷史的宮廷教堂,這座紅白色相間的教堂是早期用于宮廷的禮拜堂,之后成為城市議員的彌撒和禱告堂。
羅馬廣場中央還有一個正義女神噴泉。
正義女神又稱公正女神,女神面向市政廳,左手持象征公正、正義的天平,右手持利劍象征法律的威嚴,這形象也成了“法律維護公正、打擊罪惡”的象征。雕像是1611年豎立的,早期是砂石的,1887年換成了銅像,下面的噴泉曾經在加冕儀式時噴出紅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
法蘭克福教堂很多,市中心就有好幾個。最為有名有五座。法蘭克福大教堂、圣保羅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圣凱瑟琳教堂、三皇教堂。
而要去的法蘭克福大教堂位于位于羅馬廣場以東,是一棟13至15世紀的哥特式建筑,又稱為皇帝大教堂(Kaiserdom)及加冕教堂,德國皇帝曾在此加冕。從14世紀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雖幾經戰火,仍能幸免于難。在1562-1792年間神圣羅馬帝國(Holy?Roman?Empire)時期共有10位德國皇帝的加冕典禮在此舉行,教堂寶庫內陳列有大主教們在加冕典禮時所穿的華麗衣袍。
在教堂的外圍轉了一下。挺有歷史感的。
有別于一般哥特式教堂灰黑肅穆,法蘭克福大教堂墻體呈磚紅色,建筑線條簡潔流暢,唯一相對繁復建筑就是高聳那塔樓。塔樓建于15世紀,高達95米,在法蘭克福市區、尤其美因河畔拔地而起別具一格異常醒目。塔樓內有322級臺階直通塔頂。
在教堂外壁還可以看到很多形狀有趣的雕刻。
中央祭壇令人矚目,主祭壇建于15世紀,上邊浮雕表現是耶穌受難的場景。中央祭壇彩色雕像,遺跡北側翼廊彩繪浮雕皆值得欣賞。教堂博物館展出是從14世紀至20世紀的彌撒儀式用品,法衣、酒杯、圣器等。
逛好教堂后,接下來去的是歌德故居。歌德在這里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并在這里寫下了著名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走到故居門口后,看到有一群似乎是香港小朋友在進去參觀。故居門口左邊粉紅色的房子是他父母當年的房子。右邊是博物館,分為圖書館和美術館,后者收藏了與歌德生平有關的各種藝術品。進門買票后,發現竟然有中文語音導游,因此趕緊選上,不過語音導游似乎只包含故居的部分。
百度百科: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歌德故居(Goethe-Haus)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在法蘭克福西思格拉大街23-25號(Gro?er Hirschgraben 23-25)。他的故居在二戰中被完全被壞,戰后經過修復。
進門后可以看到歌德的銅像。
參觀廚房的時候聽說歌德小時候很喜歡偷盤子出去摔。
大廳里陳列的都是與法蘭克福歷史有關的版畫。
而故居的各個房間都是按照裝潢命名的。
位于二樓的這間會客室是故居中最好的客廳,用于會見高級賓客。歌德的父親是帝國議會的議員,母親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家境非常的好,所以有此需求。令人驚奇的是,會客廳的布置帶著明顯的中國風,似乎是叫北京廳。
廳內有一只壁爐,不但壁爐上的圖案古色古香的中國畫,連墻紙上都是中國涼亭和中國小人。據說17、18世紀中國風在上層階級風靡一時。
故居里面還有很多古典的家具和名畫。
剪影大概是歌德吧。
根據傳說,歌德就是在這個綠色的房間里出生的。
那大概就是歌德的書桌。
故居出來,看了下歌德父母家的大門,門上方金色的雕花字母是他父親姓名的縮寫,似乎是JCG。
返回博物館的時候,被告之參觀時間已到,不能再進去了。因此,從法蘭克福就匆匆的趕回了美因茨。法蘭克福的游記就到這里結束了。
最后,在文末再介紹下法蘭克福的其他幾個景點。
圣保羅教堂 Paulskirche
這個教堂建于1833年,1848年成為第一次德國國民大會的會址,現今德國基本法就是以這次會議上誕生的憲法草案為基礎的。今天它已成為頒獎和舉辦政治文化活動的場所。
鐵橋 Eiserner Steg
這座鋼架結構的人行橋橫跨美茵河,連接了法蘭克福的南岸和北岸。這個新歌特式風格的橋從1869年開始修建,經過多番改建,直到1993年才形成了現在的模樣。
看藝術的話可以去
國家藝術學院?? St?delsches kunstinstitut
這里收藏了諸多世界級作品。
喜歡逛街購物的話可以去歌德大街?? G?thestra?e
法蘭克福的“第五大道”匯聚了國際名家設計師當季的名牌時裝
還有采爾步行街?? Zeilgalerie
法蘭克福內城的購物區,既有名牌產品,也有普通商品,品種繁多,應有盡有。
預告
游完科隆和法蘭克福后,德國游記也接近尾聲了,去的下個地方則是萊茵河畔的科布倫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