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杭州的必游之地。阿相就住在運河邊,他老早就告訴我們從小河直街走到拱宸橋是運河最美好的部分。因為那里還有老房子,還有古橋,還有幾個景點的博物館。
今天是周六。一大早,我們就趕往小河直街,擔心會遇上旅游團,或者各式游人。可是當我們8點左右到達小河直街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很有味道,元生態的古運河人家。明媚的朝陽,緩緩流動的河水,干凈的石板路,不禁讓人想要穿起那青衣布裙,撐起花紙傘。
小街才剛剛醒來,晨起的人們有的在舒展身軀,有的在門口摘菜,有幾個大爺在曬太陽,瞇著眼神,似睡非睡。路過一人家門口,看到脫在腳墊上的兩只布鞋,心頭一震。這是一雙千層底,一個老太太剛在門口脫下進了門。門上掛上紗簾,我可以想象屋里是多么的整潔,有序。房子雖然不高大,也不寬敞,可是有這樣的心境去過日子,怎么會不舒坦。
小街傍著運河,一路舒展過去,窄窄的街道,兩旁是古樸的青磚黛瓦,遠望去有穿越時光的感覺。巷子幽深,人家窗欞上,門檻邊種的花草,古老的門牌,磨光了石階,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在這里,完全沒有了都市的喧囂,沒有匆忙來往的人群,時光仿佛到了這里就走慢了,時光又仿佛淡忘了這里。
從小巷子里兜出來,不覺看到一個小河直街理事會,走進去也是一個寧靜的院落,有窗欞,有曲徑,有抄手回廊。墻上貼的幾個門牌出賣了這是幾個辦公室。今天周六,沒有人上班。在門口的墻上貼著一組老照片。上面有改建前的直街和改建后的直街,不否認改建后的直街仍然很有味道,因為民居,接到格局都沒有變,只是翻新了,還遷回了原住民。這就是小河直街能保留古運河人家的味道的秘密。可以很多重建的地方,沒有注意保留原味,為了經濟利益盲目拔高,擴建,把本來的樣子改得面目全非,讓人痛惜不已。而這片房子翻新后,如果能一直保留這種狀態下去,數十年后,甚至幾百年后這里它就是歷史,承載著過去,告訴人們千年前,人們是這樣過活的,歷史是這樣走過來的。
除了老照片,墻上還貼了小河直街的詳細地介紹,看介紹知道這里有兩家很出名的面館,一家叫老橋頭,一家叫板凳面館。正是饑腸轆轆的時候,走到街口找面館。在出后對面看到了老橋頭,嘴巴里念叨,不知道板凳面館在哪兒呢。旁邊一熱心美女聽到,伸手一指說,板凳面館,喏,那呢。原來就在右手邊不遠,問美女,哪家好吃些?美女說,這個不知道,不過我們都上板凳面館吃。好,那就是它了。
走到門口一看,很小的店面兩間,招牌也有兩個。擺了七八張桌子,很擠,人坐下后幾乎就不能走動了。菜單很簡單地寫在墻上,幾乎沒人面前一個大碗,一小碗黃色的東西。問及什么面是招牌,老板說排骨面。點了一個排骨面,一個肚片面,熱氣騰騰地端上來,居然還是兩個湯頭。排骨面濃郁,肚片面清爽,面條很有嚼勁,吃到后面面條吸足了湯水越吃越香。排骨上的肉就柴了,但肚片很好吃。看到有人說要碗黃酒,老板娘從身后的大缸里直接舀出來一勺,一勺一碗,5塊錢。看著很饞人,不過想想自己的酒量也就兩口白酒,要喝這一碗下去這一天都不用玩了。只能作罷。
吃過面往拱宸橋方向走,路過好幾個漂流書屋。一開始以為是那種流動書屋,去到哪賣到哪那種。后來走進一看才發現這是一個交換書屋。帶一本來,拿一本去。翻翻書架上的書有一本很喜歡,可惜身上沒帶書,有些遺憾。不然這樣換回來一本書倒挺有意思的。這樣的書屋在運河邊上有幾十個,隔個幾百米就能看到一個。都說蘇杭的文化氣息濃厚,就看著細節就能看出一二來。
幾個經典的博物館是傘扇博物館,絲綢博物館,刀剪劍博物館,太極博物館。博物館里有很多塑像,把工藝制作的場景都用實景呈現出來,還配上聲音效果和解說,有的還有聲話場景,看起來有意思多了。像我這樣的人文白癡也看得津津有味,那孩子們一定也覺得很有意思,也能看懂咯。最搞笑的是買傘的視頻,投影在一個舊時的柜臺里,柜臺上還擺上幾把傘。一個店小二活生生地站在柜臺里向游客銷售雨傘,看著挺好玩的。最有創意的是“小樓一夜聽風雨”的場景。燈光和音響都是感應的,當人從一排窗格子前走過,忽然里面的油燈亮了,一個穿著長衫,頭戴官帽的古人站起來,嚇人一跳。
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終點到杭州的標志,在明朝就有了。至今也有400多年了,重建多次。現在看到的是重建于1885年,2005年受到重創又重新修葺了一回。幾百年了,見證了多少風云變幻。走在橋上,心情有點激動。我跟O感嘆,多少年了這橋還在,而那些從這上面的走過的人都遠去了。人就不該那么貪,不該那么狠,最后能跟時光留下來的,從來就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