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下午的案例聽講中,一句熟悉的話再次提及:“為什么這件事會激起你這么強烈的反應?”到了晚上,強迫性重復再次上演,強迫的內容是:女兒在做試卷時“進進出出”,實際情況可能就只有兩三次,為什么會引起我的不適?在女兒出去尋找尺子未果時,我難忍憤怒,甚至說我根本沒忍,沒按下暫停鍵給自己留出空間時間,慢點反應,而不是這樣應激反應似的朝女兒的凳子踢去。我的意思是想讓女兒受到傷害,又覺得直接上手不對,借由凳子撞疼她,讓我的暴力不是那么明顯。踢凳子裝女兒前還有一個前置事情是女兒失落地走進房間,臉上的擔心表情是害怕被罵,這可能也是我和她倆之前的互動模式遷移到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也是一個強迫性重復。我看到女兒被我說教后低頭一言不發,或是知道責罵女兒一頓后作業會加倍認真,希望重新獲得我的喜愛。工作中也是,看到學生被批評后一言不發我會更加生氣,感覺自己被冒犯,我說的話不起作用,學生不能記在心里,以后改過。這是否也是我對待很多事很多人的態度呢?知道咨詢沒有用,一方面希望老公掙高工資一方面認為老公掙不到高工資,希望孩子聽我的教導又認為孩子并沒有聽進去我的話并按要求做。當孩子下次犯同樣錯誤時又一次次驗證了我的想法是對的,果然,你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做。“你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失望而失望過。”孩子犯的小事不過是你借此來重復早年的體驗而已。孩子與你的互動成了你小時與母親互動的翻版,在我兒子身上也是如此。
? ?今早,開車上班途中,女兒打電話說沒帶紅領巾,我把女兒數落了一頓:“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每次回家要把紅領巾放在書包,前面幾次都是媽媽給你放書包就不會弄丟,昨天提醒你取下紅領巾放書包,你不去,看看,忘記了吧。下次一定要記得。”之后告訴女兒去文具店買一條,女兒詢問多少錢,我說手表里的錢足夠了,放心吧。
? ?昨天、前天都動手打了女兒,一樣的心理動機,察覺后不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