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視逆境
記得上中學時,班主任老師曾經讓大家討論一個話題:順境容易成才還是逆境容易成才?當時我受勵志書的影響,認為是逆境容易成才。然而,最終大家辯論的結果,卻是順境更容易成才。
想一想,覺得這個結論是對的,我們追求更好的教育,更多的財富,不就是為了讓自己站得更高,有更多的自由選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嗎。誰也不愿意被疾病和貧窮牽絆,變成剪去雙翼的人。
可是,沒有任何人能確保自己不經受任何意外打擊,無論是你自己的,還是親友的,它們是個人生活中的黑天鵝事件。
有人曾經把生活事件給人的打擊,按照分值列了一張表,其中“配偶去世”高居榜首,達到100點。
桑德伯格從個人的不幸經歷中,總結出應對個人逆境的方法,我覺得是她很大的功德。
首先是不要“個人化”。人類習慣于把別人的不幸歸咎于自己,仿佛這種“認罪”可以減輕自己的不安。沉溺在痛苦中,有時確實可以起到麻醉的作用。
我們熟知的祥林嫂,就是把不幸“個人化”,沉浸在想象中的例子,遺憾的是,她并沒有走多一步,思想永遠地停留在這里了。
沉浸在自責中固然痛苦,然而清醒地走出來,可能更加痛苦。但人們總要面對現實,不論它多么難以接受。
要注意的是,在清醒的過程中,不要讓自己承擔過大的責任。
另外兩個誤區是普遍化和持久化。覺得自己的不幸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其它的事情都沒有價值和意義了。
從“萬幸”的角度看待自己,就會更加注意現在擁有什么,而不是失去了什么。以前的失去,已經是沉沒成本了。
人類有一種“適應性偏見”,就是不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習慣了就不覺得有什么特別。
有一個研究,調查了大學里新近升職稱的人的快樂程度。發現他們在第一個月確實快樂程度大幅提高,然而半年后,他們的快樂水平就與沒有升職稱時一樣了。
其實不幸也是一樣的,一開始你的情緒會低落到極點,在經歷否認-痛苦-面對-接受的階段后,你已經能比較平靜地與它相處。
我有時見到一些年紀輕輕就患有嚴重慢性疾病的人,總是一方面對他們抱以同情,另一方面驚訝于他們的淡定和樂觀。
其實,他們也是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后,終于適應了現實。可見,人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就看你能否去運用它們。
森田正馬在他的治療中,強調要帶著痛苦去生活,去做事。看似很難做到,其實,這反而是帶領你走出痛苦的有效方法。
2.學會掌控
作者希望我們在生活中找到一個開關,它可以隨時排解我們的情緒。可以是一個小愛好,一個善于傾聽的朋友,一些喜歡的書和音樂。
3.重拾快樂
我們要擺脫一個誤區,覺得別人已經遭受痛苦了,自己去尋求快樂是不道德的。其實不然,自己追尋快樂是正當的,它并不表示我們忽視別人的痛苦或者不關心他們。
方法第一是轉移注意力。親人去世后,最好能搬出原來住的地方一段時間,以免睹物思人。或者重拾以前的興趣愛好,不要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回憶過去上面。
第二是尋求成就感。人的價值感,更多地體現在對別人有用這方面。所以投入工作中,看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意義,也是讓自己快樂的好辦法。
有一個故事:說是一個老人來到養老院,情緒很不好,按照正常的程序,他應該是需要被照顧的。但院長這次想了一個辦法,他請這位老人幫忙照看一只小狗。
老人起初很不情愿,勉強接受了。后來發現,每天給小狗做飯,喂食,帶它出去玩,成為他生活的重要意義。
他因此走出了自己的心門,這就是價值感對人的巨大作用。
總結一下,面對逆境的打擊時,提醒自己不要過多地“個人化”,普遍化和持久化,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打擊越大,轉變的時間就越長;然后就是學會掌控生活中的情緒開關,讓它及時排解;最后是重拾快樂,包括轉移注意力和尋求成就感。
霍妮說,真正的痛苦能打開自己的心門,讓我們能感受到別人的痛苦。我們感覺到的,不是自尊心受到傷害的自憐,而是對人類普遍命運的感同身受,它讓我們更深地與這個世界連接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