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
此路不通,掉頭再尋找另外的路,絕不會在一條路上走到黑。
能勇敢向前是勇氣,能轉身是智慧,智勇兼?zhèn)洌趴沙纱笫隆?/p>
P21
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虔誠的堅持唯一志向,是讀書之本;循序漸進,是讀書的方法。
P22
《金枝》作者佛雷澤 :當人類的思維之舟“從其停泊處被砍斷纜繩而顛簸在懷疑和不確定的艱難之海”時,他們會感到痛苦和困惑,只有一種方式可以抹平這種痛苦,消除這種困惑,那就是,思維之船必須重新進入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和實踐的體系中”。
P28
什么是灑脫?王陽明用她的行為告訴我們:該放手就放手,不比較計較付出多少。
只有放棄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認識上得不到快樂和人生價值的答案,它就是一個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輕松上路,繼續(xù)你的前程。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審視可以讓我們吸取經驗教訓,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有智慧)
學習的目的是涵養(yǎng)身心。
P30
實際上,每個大人物的成功都有一個外部環(huán)境,這個外部環(huán)境像運氣一樣,絕不可少。外部環(huán)境是一種作用力,不過有正推力(順境),也有反推力(逆境)。而很多時候,反推力才是人類前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動力。
P34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自殘行為,至少在王陽明看來,它是心靈缺東西啊的冒險犯難,是孔子在良知命令下的“明知不可為而為“。
(很多事情看起來我們知道是好的,不去做,其實還是因為動力不足,還是未知吧?)
P37
生活自有它的準則,凡是你能預料的事大都不會發(fā)生,凡是你沒有預料到的,毫無意外地肯定會發(fā)生。
P39
要擺脫一個人,只需讓他如愿以償。
P40
光明消退,黑暗降臨,面對災難,宜堅貞守持。
切勿收到不利環(huán)境的影響,也不要讓堅定之心有所動搖。要避免災禍,就要守護內心的光明,盡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這種態(tài)度,再大的災難都是浮云。有時候,人必須隱藏她的光芒,一邊在當時的困難處境之下仍能讓他意志占上風,內心深處必須意志堅定,并且要一點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難中堅持。
人的力量永遠來自心靈。當你的心靈產生力量后,外界的華景看上去也就沒有想象中的險惡了。
P43
“聽天由命”隱含了某種灑脫,踏實在我們無法改變事情是的淡然心態(tài),并不是放棄。
王陽明在聽天由命時,每天都用靜坐的方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當他的心徹底安靜下來后,他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一個圣人處在我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如何做? ”---圣人是如何改變外部世界有所作為的?
圣人無論多么非凡,也不過是肉體凡胎,他生活在社會中,所以必須要面對外部環(huán)境。
圣人是沒有辦法改變外部環(huán)境的,他們只是適應環(huán)境。
P44
龍場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圣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圣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
我們每個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賢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權利支配誰。只有一個個人有權利,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自己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一切的根源?)
P46
王陽明心學的宗旨,我們心里的良知是應對萬事萬物的法寶,無需去外部尋求任何幫助。
P50
心即理
我心中有個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就是:心即是理。
P51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然父母擔心,知道這個就知道怎么去孝順父母了。
良知告訴一個人,孝順父母的終極目的是讓他們心上安寧,物質條件還在其次。人世間所有的 父母希望的其實是兒女平安,錦衣玉食并不重要。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則,這都是空談。宇宙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世事也在變幻,但那些梁志偉被遮蔽的心對于銷魂的要求卻是亙古不變的。
想要孝順,做到五個字就可以了。---讓父母心安。
(為了所謂的事業(yè),為了錢、權也好,把身體搞垮了,身體很差,不能照顧父母兄弟家人,可能還要他們來照顧你,或者讓他們來擔心你,這其實是大不孝。)
P52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在仿效典范和反省中獲得自我,成為心靈自由,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人。
P53
知與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真理在我心中,但是必須是事上練,只有去實踐了,才能更深刻地體會真理,兩者是不可分的,知行合一。
P58
沒有經驗無從下手,其實最重要的是用心,比如用心為百姓好,就能想到為百姓做任何好是的道理,然后去做就是了。
孝順父母,只要有心,就必然知道,冬天給父母添衣服,夏天打扇子,不需要去外面尋求。
P59
心靈自由,才是人生的真諦。
P61
關于辯論,辯論是要明理,而不是意氣,不是在分勝敗,而應該在于明理。
爭論勝敗毫無意義。
(生活中很多爭吵其實只是意氣,只是為了是非,卻沒有真正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更多是在爭論誰是誰非)
P63
不要為古人爭長短。
用言論詆毀他人,種種詆毀是膚淺的。
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只是夸夸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就是在誹謗自己。“攻我者是吾師”
P68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內心強大的人心如明鏡,來了就照,去了也不留。
事情沒有來時,人人都能穩(wěn)坐釣魚臺,一個人是否成熟,要看他在面對事情是的態(tài)度。
如果能夠達到心平氣和地看待潮起潮落,隨心所欲的去做想做的事(良知),這才是真正的成熟和自信。
心學本身就是一門要人自信的學問。
P71
“觸之不動”正式王陽明心學的目標,它是希望我們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處境時都應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
去浮躁之心,靜坐以滌蕩內心的欲望,使心保持一個澄凈的狀態(tài),一個惡念就是一個行動,所以必須要精心。
靜坐不是目的,只是為了精心,重要的還是事上練。
有真理在新舊不會對任何榮辱動心,希望人人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任何事和物來觸之,都不會因之而動。
(很難做到這樣,不過感覺,很多時候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倒是應該修煉一顆更穩(wěn)一點的心性,不要受外界影響太大,情緒更加的穩(wěn)定)
P73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P77
庸人一挫就餒,才勝便驕。
P78
一個沒有信仰支撐,純靠利益結成的團隊,一旦靈魂人物小時,它就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勢必倒塌。
P79
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個“什么”就會越讓你失望。
P90
一個人如果用心誠意,天下就沒有難事。因為心外無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P111
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陽明所說,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這個道理,,就必能成事。“用心”其實就是一種使命感,為了一個母的而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P114
對于君臣、夫婦、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是一樣,真實地愛他們的,以此來達到我的萬物一體的仁德,然后我的光明德性就沒有不顯明的了,這樣才真正的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
止于至善
(真正的善是不帶私心雜念的善,沒有功利心的善,以“知”為判斷和指引,發(fā)自內心的存粹的善,是不加設計和私念? )
知道至善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向外求,意志就有了確定的方向,從而就米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紜的弊病。沒有這些困擾,新舊不會妄動而能處于安靜,心不妄動而能安靜,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從容不迫,閑暇安適。
(太受外界影響,他人言論影響,大概是因為自己的內心不夠安靜不夠定,在意他人看法其實應該也是自己意志不夠確定,所以容易受到左右,無法安靜,所以沒辦法從容不迫。 )
P116
只有讓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靜”“安”“慮”“得”。良知并不僅是一種美德,還能助你做成一切事。
P117
心的本體本來沒有不正,但是自從有意念產生之后,心中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希望正心,必須在意念產生時加以校正;昌盛善念,就想喜愛美色那樣去真正喜歡它;產生惡念就想厭惡惡臭那樣去真正討厭它,從而心得以正。
致知,判斷區(qū)分善惡。按良知的本能(分是非善惡)指引去為人處世。
謙虛、真誠
P150
世界上唯一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特別是從未遇到挫折的人突然面臨困境時,要么退縮要么死鉆牛角尖。 ---作者
P154
一個人內心已動,就必然心不在焉,心不在焉的人必然會失敗。
P159
用兵技巧:
王陽明“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yǎng)得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不動心其實輕易就能做到的?非要在平時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泰山壓頂色不變,麋鹿在前而目不轉的人,才能心不動。”
P161
平時吃喝玩樂不肯靜養(yǎng)良知的人,遇到戰(zhàn)事時絕不可以能取得勝利,因為他們做不到心不動。他們的心被物欲所牽引,一直在躁動。
P168
詆毀來得越強烈,越需要冷靜。憤怒能讓自己陣腳大亂,良知不能發(fā)揮力量。
孔子說“真正聰明的君子,要么不言,言必有中”
說服對方的成功率,在于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能力。
P176
“致良知”用良知去為人處世。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惡,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萬事萬物上,萬事萬物就得到了天理。
良知正是行為準則,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可能有絲毫的隱瞞。不去欺騙良知,真真切切的依循著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寸善,如此就能除惡。
致知,運行的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惡)指引去為人處世。
人心中有個能分是非善惡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來證明。
P178
致良知很簡易,可是很多人坐不到,因為知行不一。
如果我們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獲得不動如山的心和排憂解難的智慧。這二者需要長時間地堅持致良知才能獲得。
難就難在于我們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恒地致良知,如果真的能堅持到底,那超然的心態(tài)和超人的智慧就會不請自來。 因為我們很多人不能把致良知堅持到底,所以我們缺乏不動如山的定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煩惱由此而生。
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訴你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顧慮,不必計較。
P210
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篇外一:
1. 我是自己的上帝--人人平等,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充當別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資格控制別人,只有一個人能主導你的人生,那也只是你自己。
我們的人生中,我們不要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隸,只俯首于自己那顆擁有良知的心就可以了。
2.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蔑視權威,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
一切真理在我心中,所以不需要歪求。(向內看)
無論學問還是人生道理,都要“自得于心”,只有自得于心的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對自己而言才是最有用的。
讀完景點后,反躬自省,從內心感悟出來的學問最真切。
要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隸。
人人平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做一個獨立自主,勇于反抗的致良知的人。
3. 去心中賊之私情
(七情六欲)
哀傷憂愁: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不如意,很少有人能保持平衡的心態(tài)。
"憂愁有幫助嗎?"
"沒有"
"那應當快樂一點"
面對不幸,良知讓我們哀愁,可是固若過頭了就不好了,保持一個適度,不執(zhí)。
生計無著而憂愁可以,可是不能一直憂愁下去,要去奮斗;
失戀了哀傷也可以,可是不能每天都萎靡不振,這是作踐自己;
憤怒,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憤怒的源泉:往往是因為別人挑戰(zhàn)了我們外在的一些東西,比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等。
成為一個旁觀者,面對良知的時候才是當事人,其他一切外物都是一個旁觀者,不過分在意。
恐懼怕鬼
平時不肯行善積德,內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時依良知做事不違神靈,坦蕩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恐懼不是真實的,它只是對未來的一種自我暗示,是我么心靈的產物。雖然危險是真實存在的,但恐懼與否是你的選擇,面對危機可以選擇恐懼,可以可以選擇不,這是自由,但是大部分人不曾擁有這種自由。
沒有選擇恐懼與否的自由,就是因為我們不能時刻致良知的緣故。
(演講恐懼,因為在意名,擔心做不好被嘲笑?致良知:就是盡力而為,為了成長,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
4. 去心中賊只私欲
私欲:逐虛名,表現(xiàn)欲
好表現(xiàn)的人是自以為是的人
一個“好名”的人,非常喜歡和人爭辯,而且她一定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對方是錯的。于是和他意見不同的人都成了小人,那些意見,她也就不會入耳了。沒有任何意見進來,良知就會被這種妄自尊大遮蔽,后果可想而知。
表現(xiàn)欲,是為了貪圖虛名,為了利。
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務實的心才不會有求名的心。過度追求名,就會忽視實,名和實不符。 好名還容易把抱怨和指責當成是一種生活。 多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不會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批評、指責、抱怨都是我們瘋狂生長的表達欲和表現(xiàn)欲在聯(lián)合作怪。
人的私欲有6種實際上就是名利之欲,生存之欲
5. 閑思雜慮也是私欲
胡思亂想背后其實都是我們隊名利的奢望和怕失去的擔憂,它們都屬于非分之想。
6.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規(guī)
明白良知是主宰,才不會拘泥固執(zhí)。
要與時俱進,隨時而變,只要是良知認為“適宜”的事,大膽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常規(guī)。
人生在世,準備遵循任何外在的規(guī)則和違反任何外在的規(guī)則前,首先要問問自己的良知是否合適,因為常規(guī)不在外,就在你心中。
7. 我們該追求什么
追求光明良知,良知光明,我們就擁有智慧和道德。
8. 如何對付惡
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讓對方也改邪歸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
千萬不要去責備他們的過錯,如果這樣的話,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激起他的惡性。
和惡人打交道“試圖改變她的惡性,往往適得其反。盡量不要揭發(fā)他的惡性,用你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智慧不停地暗示他。
誹謗:誹謗是外來的,圣人也無法避免。我們雖然無法控制外來的誹謗進攻,但是我們可以在無聲無息中消滅它。
方法:注重自身修養(yǎng),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降低情緒波動的干擾,也就是要情緒穩(wěn)定)。若自己的確清白方正,縱然世人毀謗,又不能說倒他,能將他怎么樣?
只要能加強自身修養(yǎng),外來的毀譽算的了什么?
非但不要動怒心,而且還要把它當成磨練強大內心的基于。
不被毀譽所動的人,那才是真本領,即使心動了還能控制情緒也還好。沒有這樣的定力,后果就很難想象。
世上的人 很多,聽到對自己的贊譽,馬上手舞足蹈;聽到對自己的毀謗,馬上就氣沖斗牛。
這種聞譽則喜,聞毀而怒或是戚戚然的人,是不是像個被人控制的木偶?
外在的評價就是她的主人,主人要他笑,她就笑,要他怒,他就怒。 可能要跳,要爬,要他死都可能實現(xiàn)。
一個被外物所控制的人,她的自我在哪里呢?
不要被外來的毀謗所擊倒,因為這不值得,也說明你太脆弱了。 王陽明的心學是一門要人自信的徐聞,相信自己,就不會受到外來毀謗的侵蝕。做到自信,必須時刻光明你的良知,讓它擁有道德和智慧。
9. 不要操心
人生多變,沒有人可以預料下一步發(fā)生什么。
“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順其自然就好。
不要操心,并不是指真的什么都不干。應該在根上操心,光明良知,光明良知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去事上練”
平時無事覺得自己的修為很好,心境也不錯,可一遇到事就不同了,心亂導致手忙腳亂,什么事都做不成。
人必須通過做事來磨練自己的心志,魔力自己的心境,這樣面臨事情時才不會亂,處理事情才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才能做到“靜時心也定,動時心也定”。
平時我們能夠端坐如圣人,說起話也頭頭是道,是因為我們未遇事時,情緒處于平靜狀態(tài),但一遇事,情緒就會發(fā)生波動,在這個時候,如果能控制住情緒,讓它恢復到你平時無事的狀態(tài),就能把事做好。
在事上磨練,讓每個人的內心都成為一塊冰,而不是湖水,受外物沖擊時是平靜而不起漣漪。
“平時無事多么從容的風度都是扯淡,人真正的風度應該是遇到變故遭遇屈辱時,這個時候,平時憤怒到此嫩公布憤怒,驚慌失措者到此能不驚慌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10. 獲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對立
幸福就是長久的快樂
天下任何事物本來就沒有善惡,它所以有善惡全是你強加給它的。
人們經常感到不幸福,表面看是因為我們的身體總收到束縛,精神也不能自主,我們收到了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
實際上,我們之所以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是因為我們和外物產生對立,對立是因為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外物,于是有了是非好惡之情。當我們隊外物有了是非好惡之情,就是給外物貼上是非善惡的標簽。
一旦你給它們貼上標簽,它們就有了生命,反過來干擾你。我們被客觀條件所限制,全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
當我們給一個人貼上“惡”對于惡的東西,人人都會動氣,一動氣,心情就收到干擾,心情不好,還談什么幸福。即便是“善”的我們也可能喜歡,擁有,丟失等被控制。當我們被這些“善”“惡”控制和干擾,擁有是興奮,失去過度憂傷,已經成為它的木偶和奴隸,被這些東西所左右,失去自主力,也就沒有幸福可言。
不刻意為善去惡,不是說全無好惡,如果全無好惡沒有是非之心,就會成為一個麻木不仁的人,不刻意就是說好惡全憑天理,再無他意,不要刻意和事物對立。 不被它主導自己的情緒,不被情緒控制。
善惡在心中,遵循天理即為善,為氣所動即為惡。
想要獲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對立就可以,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外物,讓外物按照它們自己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
財富、地位、名聲自由它們的規(guī)律,不要給它們加上標簽,讓他們來指揮你,不必放在心上,只需要向前努力就是了。
不以自己的私欲來衡量外物,就不會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們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心靈得以安放,達到幸福的境界。
一個情緒總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專心良知會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
篇外二:
1. 格物致知
格 為正,物為事,意之所在
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時,就要存一種好的想法,正念頭
通過事上正念而實現(xiàn)良知
2. 心即理
心分性和情,缺一不可。
3.心外無理
專注良知,不讓它被私欲遮蔽,天下所有的道理都會在你行動時出現(xiàn),不需要去外面尋求。
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二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工,肯用心,幾乎就沒有做不到的。
4. 萬物一體
5. 心外無物
6. 心外無事
7.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8. 為何說知行是合一的
9. 古人為何單獨提知行
10.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1.一念發(fā)動便是行
12. 實踐出真知
13. 良知就是判斷力
14. 如何光復良知
15. 致良知:聽從第一感覺
16. 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