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奔波型”的錯誤觀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為他們帶來快樂,他們感覺不到過程的重要性。“享樂主義型”則錯誤地認為,只有過程是重要的。“虛無主義型”同時放棄了過程和結果,他們對生活已經麻木無感了。“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而“虛無主義型”則是過去的奴隸。
真正能夠持續的幸福感,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快樂地努力與奮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漫無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頂努力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練習:
1、四個象限的特別日志
有研究表明,敞開心扉,把正面和負面的經歷都寫下來,可以提高我們的身心健康水平。
連續4天,每天用15分鐘的時間,寫下你在四個象限里的經歷。無論是一件事,或是人生中某一段時期的感受,寫下你處于“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以及“虛無主義型”時期的經歷。在第四天只寫下你處于“感悟幸福型”時期的經歷。如果你對其中某個象限特別感興趣,就多寫一點,但每天的內容不要超過一個象限的范圍。同時,也不要擔心文字是否通順優美,只管去寫。要記得,寫下你當時的感受和現在的感受、你當時的行為以及當時和現在的想法。
這里對每個象限的內容都有一些指導:
忙碌奔波型:寫下你人生中忙碌奔波的經歷。為什么曾經是那樣?你是否從中受益?你付出的代價又是什么?
享樂主義型:解釋一下你只顧享樂的時刻或經歷。你是否從中得到了很多?你損失的又是什么?
虛無主義型:寫下那個特別令你痛苦的時刻,或者那個令你感到絕望、無助的時刻,并描述你當時以及現在對它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感悟幸福型:描述一下你人生中某個特別幸福的時期或者經歷。發揮你的想象力,讓自己再次回到那個時候,重溫一下當時的感受,并寫下來。
無論你寫什么,都是寫給自己看的。如果寫完后你愿意和他人分享當然也可以,但在寫的時候請不要抑制任何的念頭和想法,越是勇敢地表達自己,你就越能從中受益。
在“虛無主義型”和“感悟幸福型”兩個象限內,至少再多做兩次練習。重復該練習時,你可以寫同樣或不同的內容。然后定期地回顧自己所寫的內容,可以是三個月、一年,甚至是兩年。
2、冥想幸福
正如赫伯特·本森、喬恩·卡巴–金和理查德·戴維森的研究報告所指出的,有規律的冥想可以為生活帶來深刻的改變,但冥想并非適用于所有人。如果這個練習或是書中任何練習讓你感到不舒適,就略過,然后直接進行下一個練習。
首先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找把椅子,或是盤腿坐在地上。確定自己處于舒適的姿勢,但背部和頸部要挺直。至于要不要閉上眼睛,由你自己決定。
深呼吸,試著保持心態平靜,每次吸氣都要吸到底,在呼出時,要通過口或鼻慢慢地呼出。
用意念掃描你的全身。如果有任何部位感到緊張,就將你的呼吸傳向那里,并讓這個部位放松。至少保持5分鐘(最長20分鐘),專注于你深緩的呼吸。如果發現注意力游移,只要把它簡單而自然地帶回到你的呼吸上即可。
繼續深呼吸,讓積極情緒包圍自己。你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非常開心的狀態中,比如和愛人共處或是在工作上得心應手的時候。用30秒到5分鐘的時間,讓這種積極情緒蔓延全身并在體內流動。如果經常做這個練習,你甚至不需要再去想象什么情景,只是想著“幸福”、“寧靜”或是“歡愉”這樣的字眼,就能引發積極的力量。
把冥想變成規律。每天早上起來、午餐時間或是午后,用10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來冥想。在冥想成為日常規律后,你可能只需要一兩分鐘的時間就夠了。每當你感到有壓力、憤怒或是想開心一點的時候,只需要做幾次深呼吸,就可以釋放出積極的情緒。安靜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不過坐火車、坐出租車或是在辦公室里,其實也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