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爾對歸納法的批判擊中的要害是什么?存留的問題是什么?
波普爾則既反對古典歸納派對歸納法的推崇,又反對現代經驗論對歸納法的辯護。他認為從邏輯上看歸納推理是不合理的,具體表現在:全稱命題不能從單稱命題的堆積中推出;通過歸納作出的結論總是可錯的;作為歸納推理基礎的歸納原理無法得到證明;否則必定陷入循環論或先驗論。因為歸納法只能告訴人們以過去,不能告訴人們未來。波普爾也反對邏輯實證主義的見解,其理由是:(1)過去重復不能保證今后必然重復;(2)從數學觀點看,無論過去的重復數有多大,它只是一個有限數,而未來是無限的,一個有限數與無限數相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所以歸納法不時科學的方法,它既不能給人們以未來的必然
性知識,也不能給人們以未來的或然性知識。
波普爾的上述論述如用以批判歸納主義是正確的,也擊中了歸納主義的要害,即歸納主義不能保證邏輯的必然性,離開了演繹法,單純的歸納法確實不能給人以普遍性知識,但他用以否定歸納法則是錯誤的,因為歸納法是認識真理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不能因為歸納法本身的局限性而徹底否認歸納發法,正確
的途徑應是考慮如何彌補歸納法的局限性。
波普爾關于"科學發展模式"的論述有何意義?
波普爾人為科學的增長過程是:1) 科學開始于問題。因為科學理論是一種對自然界或認識對象的普遍性猜測,而猜測總是從問題開始。2) 科學家針對問題提出各種大膽的猜測和假設??科學理論。比如牛頓力學、達爾文的進化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都是一種猜測或暫時性假設。3) 各種猜測或理論之間進行激烈的競爭和批判,并接受觀察和實驗的檢驗,篩選出逼真度較高的新理論。4) 新理論被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所否證,又出現新的問題。以上四個環節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波普爾把科學發展的這種程序圖式化為:P1→TT→EE?P2……。這里"P1"表示問題,"TT"表示互相競爭的理論,"EE"表示批判和選擇過程,"P2"
表示新問題。這就是波普爾著名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式。
波普爾關于"科學發展模式"的論述貫穿了三種科學精神:
(1)提倡敢于犯錯誤的精神。他人為,真理與錯誤是不可分的,科學只能在不斷清除錯誤中前進,因此他
還提出了一個著名口號:"從錯誤中學習"。
(2)提倡批判精神。他認為科學只有批判才能前進,"我們必須力求推翻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辯護它。"(
(3)提倡"否定"或"革命"精神。他認為否定舊理論是產生和發展新理論的前提,科學家應有敢于否定別人
理論的勇氣,也應有敢于否定自己理論的勇氣。
波普爾否證論的中心思想及其作用?
在反歸納法的基礎上,波普爾闡述了他的否證論思想。在他看來,科學的理論或命題只能被經驗證偽,不能被經驗證實。其根據是,任何科學理論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學理論都是全稱命題,不可能得到經驗證實,只能被經驗證偽。否證論在波普爾哲學中起著十分廣泛的作用。它的頭一種用途就是用于解決科學劃界問題,即凡屬科學的理論,原則上都可以反駁和否證;凡不具有可否證性的陳述或體系都在科學界限之外。它的第二種用途是用于解決歸納問題。波普爾認為對歸納問題的解決要以對劃界問題的解決為依據,而科學劃界的標準就是可否證性,否證的方法不必以任何歸納推理為前提,因此從可否證性出
發就可以解決休謨的"歸納問題"。
波普爾關于"三個世界"的劃分有何意義?
波普爾在《客觀知識》中,系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即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觀知識世界
1/5頁
他把物理世界稱作"世界1",包括物理的對象和狀態;把精神世界稱作"世界2",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把"世界3"用來指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即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意義上的觀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體世界;它包括客觀知識和藝術作品;構成這個世界的要素很廣泛,有科學問題、科學理論、理論的邏輯關系、自在的論據、問題境況、批判性討論、故事、解釋性神話、工具等等。他認為三個世界都是實在的,且都相互發生作用。首先"世界1"和"世界2"相互作用,如衣食能給人以溫飽和充沛的精力,這是"世界1"作用"世界2"。人的堅強意志能克服種種外部世界帶來的困難,這是"世界2"作用"世界1"。其次"世界2"與"世界3"也相互作用,如音樂家因受熾熱情感的影響寫出優美動聽的樂章,這是"世界2"作用"
世界3";反過來優美的音樂也能激發起聽眾內心的熱情,這是"世界3"作用"世界2"。
波普爾關于"三個世界"的理論在西方學術界曾引起廣泛而熱烈的爭論。應該指出它在理論上是錯誤的。世界是物質的,只有一個世界:客觀物質世界。但不可因此而否認意識現象,不過它不是獨立于物質之外的獨立世界。波普爾的錯誤在于把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夸大為意識本身的客觀性。波普爾看到了物質與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意識、科學等發展的規律,從而激發人們研究科學技術的熱情,尋找其內在的發展
規律。
波普爾力圖要實現的"開放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波普爾認為,烏托邦工程從整體出發,對社會進行設計和規劃,往往要借助擴展國家的權利,迫使社會進入它所規定的航程,這樣會使社會變成一個沒有民主,沒有自由,提倡權威,提倡盲從的"封閉社會",烏托邦主義所追求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正是這樣的一個封閉社會。"封閉社會"是一種"原始部落式的社會",是一種"著魔的集體主義社會",這種社會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它盲從權威和權力,盲從傳統的法規與習慣。由于烏托邦主義強調對社會進行全面的變革,使社會按預定的航程前進,就必然提倡"權威主義",容易陷入個人迷信和專制,不容許社會有批判的呻吟和其他設想,更不能容忍任何大膽的嘗試。其次,它強調"集體主義"和"集權主義",抹殺個人和個性,其結果是"什么都是集體的,個人則什么都沒有"。為了實現理想的藍圖,終極的目標,個人的犧牲在所不計。再次,封閉社會中全體公民的生活受統一的控制,具
有部落社會的殘跡,不容許有個人的自由。
與"封閉社會"相對立,波普爾提出了開放社會的設想。開放社會提倡理性`,反對狂熱與盲從;開放社會提倡個性與自由,反對集權主義和集體主義;開放社會提倡民主和批判,反對專制和壓制。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原則主張任何人都會犯錯誤,把這一原則應用于政治領域就必定要求排除一切權威和權威主義。"在政治領域里,從錯誤中學習的方法,就是基于對政府的行動進行自由批判和自由討論的一種方法。"只有一種
民主制度才能保障批判的自由,使社會永遠處在一種自我開放狀態。
一般來說,我們都應該承認有一個物質的世界,不管我們是否能夠認識它, 也不管我們是如何認識它的。譬如現在我面前的茶杯,我坐的椅子,我面前的這個放有計算機的書桌等等,它們都屬于物質的世界。物質的世界的東西可分為有機物以及無機物。這個世界波普稱為世界1。
同樣,我們也應該承認有一個精神的世界。通常,我們認為,這個精神的世界是我們人腦的產物, 是我們人腦的活動以及思維。當然,有些人認為有離開人腦的精神,這個精神甚至演繹出物質的世界,這些我們就不太管了。精神的世界也是客觀存在的, 這個世界波普稱之為世界2。因為我們的精神活動有感性的以及理性的之分,所以,世界2又可分為感性世界以及理性世界。
2/5頁
波普提出的第三世界是客觀的知識世界,它 是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它被稱為世界3。這個第三世界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指抽象的精神產物的世界,如理論,公式,語言,藝術,神話等等;一部分是具體的精神產物的世界,如我們使用技術手段所建成的公路,橋梁,飛機,大炮等等。
當然,只有這個世界3才是波普的理論中真正新穎的東西。雖然世界3對于我們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但我們從來沒有想到世界3可以與世界1以及世界2并列。
波普爾自20世紀50年代后,側重對本體論的研究,提出了影響很大的“三個世界”理論,進一步為他的科學哲學奠定了本體論基礎。
一、世界1、2、3
波普爾把世界上所有的現象,根據共存方式劃分為三大類別,即三個世界。“世界1”,又稱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是由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及其各種現象構成。如物質和能量,從宏觀天體到微觀基本粒子,一切生物有機體包括動物和人的軀體、頭腦等。“世界2”,又稱第二世界,是人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識狀態,心理素質、主觀經驗,即主觀世界。除此之外,波普爾指出,還有第三世界,即思想內容的世界,實際上是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他稱這個世界為“世界3”。包括一切可見諸于客觀物質的精神內容,或體現人的意識的人造產品和文化產品,如語言、文學藝術,科研過程中的問題、猜測、反駁、理論、證據,以及技術裝備、圖書、房屋等。
二、“世界3”的特征
在上述三個世界中,波普爾特別強調“世界3”的客觀實在性與獨立自主性。首先,“世界3”不同于“世界2”。“世界2”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狀態和過程,是主觀的;而“世界3”則是思想內容,它是客觀的。雖沒有客觀的意識、精神,但確有客觀的知識,因為它的存在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所支配。例如書,即使沒人去讀,仍不失為一本書。波普爾認為只有把客觀知識的世界和屬個人的主觀世界區別出來,才會有知識自身的積累和發展,知識才能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而不至于僅存在發明家的頭腦里。其次,“世界3”也不同于“世界1”。“世界3”有物質載體,已客觀化于“世界1”中。如語言被物化在聲波和書寫符號之中;理論和文學被物化在筆墨紙張中;藝術品被物化在特定材料(繪畫的畫布、雕塑的石膏、泥土等)之中;技術被物化在設備之中。盡管沒有“世界1”的材料,人工產品和文化產品就無法制造出來,但是,若沒有人的知識在這些物質材料中充當價值和靈魂,這些材料只能是一堆無用的廢料,所以“世界3”是物質材料的思想內容。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到了這些思想內容,它們都自主存在著。“世界3”不僅具有客觀實在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生命,“而一旦理論存在著,它們就開始有一個它們自己的生命:它們產生以前不能預見到的推論,它們產生新的問題”。比如,
3/5頁
數字序列是人創造的,但是奇數、偶數卻不是人創造的,它們只是人的創造活動的一個后果,即使人們沒有意識到它們,它們也自主地存在于數列之中。此外,“世界3”還包括那些尚未被具體化的潛在對象,如不可能有比2大的偶數,沒有比3、5、7大的三聯奇數等。這些問題在人們尚未發現以前就存在著。
三、三個世界的聯系
波普爾認為三個世界的自主性,并不表明它們之間彼此隔絕,相反,它們之間存在聯合并相互作用。首先,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先有“世界1”,繼而從中產生“世界2”;最后,再從“世界2”中產生了“世界3”。其次,三個世界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首先,“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如衣食能給人以溫飽和充沛精力,這是“第一世界”作用于“第二世界”。人的堅強意志能克服各種客觀困難,這是“第二世界”作用于“第一世界”。其次,“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也是相互作用的。如音樂家因情感激動而寫出優美的樂章,是“第二世界”作用于“第三世界”;優美的音樂能激發聽眾的內心感情,是“第三世界”作用于“第二世界”等等。他認為肯定“第三世界”對“第二世界”反饋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人認為科學家可以根據本人的主觀意愿任意創造出“第三世界”的對象(科學理論),因此在研究科學的認識和方法論時,總是著重研究科學家的“第二世界”,即他們個人的內心心理或認識活動,而忽視對“第三世界”,即科學知識的自身發展的“自主性”,也即他所制定的“P→TT→TT→P”這個科學發展動態模式的研究。再次,“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也是相互作用的。不過它們不是直接地,而是間接地通過“第二世界”的中介而相互作用的。他認為,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腦(第一世界)與語言(第三世界)的相互作用。它們通過“第二世界”(人的意識)的中介而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促使了腦的進化,而且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及科學知識的發展都是通過“三個世界”的互相作用而實現的。因此不承認“三個世界”的“實在性”及其同等的相互關系,就無法科學地理解和研究人及其科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
波普爾上述“三個世界”理論的發表,在西方學術界曾引起廣泛而熱烈的爭論。波普爾認為存在一個既有別于物理世界又有別于精神世界的思想產品世界,這本無可厚非,但這個理論在根本上是錯誤的。“世界是物質的,它統一于物質世界。因而沒有“三個世界”,只有一個世界即客觀物質世界。但是也不可因此否認意識或意識現象,只是它們并不獨立于物質之外,它們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一種能動地反映物質的屬性及期表現。同樣,文化、藝術作品等人造物是意識能動作用(即通過實踐改造物質世界的作用)的表現。它體現或表現了意識的能動作用,但卻并不獨立于物質世界之外。意識是主觀的,但其內容是客觀的,因為它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人們應該肯定意識內容的客觀性,但不能因而肯定它與外界事物一樣是同等實在的。波普爾的錯誤在于把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夸大為意識本身的客觀性和實在性,使他陷入了多元化的錯誤。
波普爾認為意識和意識現象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這是值得肯定的。的確,人的主
4/5頁
觀心理活動、思維活動,以及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和發展都是有其內在規律的,各門科學的任務就是揭示這些規律。波普爾強調研究意識形態特別是科學知識發展的規律性(動態模式)是正確的,但是他把“世界3”看成是同物理世界一樣的獨立存在的、自主發展的實體,是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看不到這些規律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并受其制約,這是錯誤的。
波普爾承認“三個世界”相互作用實際上承認了物質與意識以及意識現象間的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但是他把三個世界的相互作用視為同等的,實際上是否認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基本原理,夸大了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勢必陷入唯心主義。
波普爾關于“三個世界”的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提出是有其客觀原因的。這個時代正處于信息爆炸的時期,科學資料浩如煙海,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如何把它們作為一個專門的領域,其進行客觀的研究,以尋找其內在的規律性,就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他的這個理論就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