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南到西南貴州。火車穿過一個又一個漆黑的隧道,像是在夜里。
初到堂安,驚艷于稻花魚,無一絲一毫的泥腥味,還有晚餐的柴火雞,是老板娘親自在灶間柴火慢燉。下午四點走在村子里,太陽很高很熱,鼓樓、戲臺、泉水已經在旅游貼里見了千百回,然而寨子里的一切還是很讓人新奇的,大部分侗村婦女的發式還保留著傳統的特點,黑發挽成發髻,少了點綴,大概在節日的時候,才會花花綠綠的戴起頭飾來吧?
要找的是生態博物館。1999年12月9日,中國與挪威合作建設與保護的中國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在貴州黎平縣肇興鄉堂安寨落戶。
村里轉了一圈,沒找到,兩圈,還是沒有,久尋不著。只得問路。村里好多小孩,逮住一個,給我們指明了大方向,進入正確路口后,依然迷惑,兩個4、5歲小孩正在路邊玩耍,問:小朋友,博物館咋走?一個小小孩歪著頭看向斜前方說:我看到了那個房子的一個角,你也看看!
幾個寫生的小姑娘守在門口,看到我們,稍顯羞澀。一腳進門,終于是了。
之前路遇一人說:生態博物館沒啥東西的,只有展覽詞和照片。
只有展覽詞和照片,但是做得很用心。
安靜清涼的堂安侗寨
很簡單的一個生態館,很多人來了以後覺得沒東西,但是我好喜歡。
博物館內還有一個小小的圖書室,拿著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擺拍,風從木樓的窗子里一陣陣吹來,靜坐凝神,望不遠處的梯田,一棵樹,聽一只蟬的鳴聲。
生態者,風土人情生活百態也!整個堂安才是一座完整展示的博物館,一年四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我們找到的博物館只是堂安這個大博物館的小注釋。
這是一個與時間、空間并行的博物館,置身其間的人,事、物、語言、場景、侗族大歌、侗寨臘肉,村頭奔流的溪水,簡單破敗的寨門,都是生態的展示,包括寨門外成熟中的稻禾及其生長的梯田。
從堂安村口出寨門,踏上前往肇興的石板路,一層層梯田一層層綠,清涼沁人的稻禾綠,美景之外是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的侗族,青山綠水、一片片稻田是自然和人類的共同作品,壯麗的美!梯田讓水流自上而下地灌溉到所有的田地,稻田里,人們放養了稻花魚,可為稻禾免去蟲災,同時保持水質良好,并為土地增肥。
飛鳥和魚兒共同造就豐收的喜悅。侗寨的人們農時辛勞耕作,節慶狂歡歇息。
順著梯田往下走的路程,猶如在童話世界,但是很慚愧自己僅僅是向往這樣的景色而不是背后的勞動,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知道,景色背后是一種怎樣的艱辛。
遠遠看到一位老太太,身材非常瘦小,挑著糞桶從村子里顫顫巍巍的出來,旁邊跟著一條大狗。等到略微走近,發現老太太年齡不會低于七旬,雖然糞桶裝的只有三分之一,但她還是需要幾次換肩,在她停下來換肩的時候,那條狗而卻也跟著打轉,然后走在前面,帶領著老太太走向狹窄的山路小徑。
我在寨子里七拐八彎的,好不容易走回正道,窄窄的石板路有一處小塌方,只留纖細陡峭的險境,似無法承重,但已無回頭路,鄭重而小心的行過,以后又遇到類似的幾處,幸無大礙,心里總是有點點慌亂,怕摔下高高的山坡。于是越發覺得這里人們生活的不易。梯田里所有的勞作大都依仗人力,肩挑手拿,一步一步的收獲。這邊基本見不到胖老頭或胖老太以及他們頭上的白發,身形是健康的清瘦,當然更不容易見到干農話的年輕人。
天地之間,勞動歇息,怡養兒孫,有收獲即滿足,哪來那么多胖子和白發?
山谷里的居民,清寂的生活,在堂安的夜晚,還見到了星星,許多年未見真的會眨眼的星星了,上一次是2010年在內蒙錫林郭勒夜晚11:30的草原上,漫天星河,令人實難忘懷。這次也是夜晚11點,站在深黑的夜色里,星星們安靜地一閃一閃又一閃,發出淡淡的幻藍、幻綠、幻水紅的光芒。
徒步三個多小時以后,到達肇興侗寨,滿身汗,卻驚喜地發現客棧就在溪流和稻田邊上。
夜半時分,偶爾瞥見二個影子,把菜場里買來的鯉魚倒進水田,聲音不大,但是在黑夜中卻也是非常的刺耳。據說是為了次日游客來稻田抓稻花魚而準備的。
讀完,您是否也困惑:這么美的景為何文末筆鋒一轉,來了最后這么一段話?
然而,就為了這一段的去留,我們作者和編輯經過了百轉千回的辯論:
(有圖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