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服裝界給予中國女人的最大奉獻。旗袍作為唯一讓漢人心甘情愿接受的滿人文化,憑借的正是其不可抗拒的風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旗袍最風光的年代。那時候,女人們身著旗袍,曼妙身姿搖曳于紅塵,嫣然一笑,便輾轉出絕世芳華。而今,著旗袍的女人誰又不是蘊著那一種懷舊情懷呢?
在眾多的服裝樣式中,我最偏愛的便是改良了的旗袍,大約最初總是受了張愛玲小說的影響。若你是張迷,若有人提及張愛玲,你的眼前是不是有這樣的畫面:白流蘇,顧曼幀,嬌蕊……孤獨又百無聊賴地自怨自嘆著,從張的世界里,款款地向你走來。這些舊日的女性,無一例外一定是裹著旗袍的,或是一襲華麗的織錦,或是一領樸素的淺藍。你也許記不得她們的面容長相,卻斷然不會忘記那種頹廢到極致的美態。
還記得這張舊照片嗎?
身量窈窕,一領斜襟扣的旗袍,微蜷的發式,側仰著臉龐。這是張愛玲的小照。說起來真是讓人好笑,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因為迷戀于看張,竟常常對著鏡子學她的這一種姿態。然而,無論我如何地擺布自己,卻怎么也無法達到那種遺世獨立桀驁到蒼涼的境界。
終于明白,張愛玲是模仿不來的!卻依然迷戀她穿旗袍的樣子。
或許,還因為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那是我甚愛的一部電影。對它的愛意,不僅源于王家衛電影云淡風輕的表層下暗流涌動的藝術手法,以及梁朝偉傾倒眾生的迷人電眼,更源于張曼玉演繹出的旗袍風情。竊以為,張曼玉是最能將旗袍的風韻演繹得淋漓盡致的女人。當滬上改良旗袍,遇上張曼玉式的顧盼流連,漫溢出的,是女子的萬種風情。高挺的衣領撐起孤傲的自尊,卻總透出淡淡的傷感和頹廢。因為愛極,我是多么希望,如果有多一張船票,蘇麗珍會同周慕云一起走,甚至希望現實世界里的張曼玉和梁朝偉也可以一起走。以致于有很久很久,我竟十分地厭惡劉嘉玲,只因搖曳的窗簾邊,久佇神傷的那個著旗袍的美麗的側影。
衣香鬢影,曲線玲瓏,最是那一低眉的顧盼。穿旗袍的女人,用一種高貴的姿勢,展示著嫵媚動人的娉婷風姿。骨子里,那種古典的驕傲,唯美到似乎不食人間煙火。
而我,是食人間煙火的女子,且如花美眷早付于似水流年。可是,我依然執著地熱愛著旗袍。
只是,一直沒有做好穿旗袍的準備。或者說,一直沒有那樣的自信去嘗試。那一日,從容漫步在西塘窄小的街道,綿綿細雨沾濕衣襟,不由生出幾許悠悠的怨嘆,也突然有了些孤芳自賞的心思。那一間旗袍小鋪,便適時地出現在我視野里。
鋪子里似乎有很多的款式,獨對一款手繪水墨綠荷的改良款一見鐘情,大約因為其淡泊中的恬靜和含而不露的韻味。試穿時,覺一絲安靜的氣息溫柔地靠近了我,又十分地合身,便買下。那時的意思,卻不是為了日常穿著。多年的旗袍情結,相遇了,娶一件回家,哪怕掛在衣櫥里看著,也是一種享受啊。
誰知道呢,那個閉門讀書的長長的假期里,多陰雨,墨色的天空總帶著一絲惆悵的表情,讓人婉約出些許小資的情調,便索性去挑了好幾件旗袍呼應這一種輕愁。
然后,我便成了旗袍控。在每一個或明媚或陰郁的日子里,穿上旗袍獨自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