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Tal Ben-Shahar博士 哈佛公開課:積極心理學《幸福課》視頻整理
一、概述
1. 積極心理學的目的
一般的心理學都關注負面:抑郁、焦慮,致力于改善糟糕的狀況,而積極心理學則更多地關注積極的一面:幸福、快樂、滿意,更加致力于提高人生的質量。 積極心理學會問:為什么有一些人在極為不利的環境中依然能獲得成功?
因為他們有信仰,并且理解生活的意義。他們通常有積極的社交,樂于助人,能夠從不快樂變為快樂,更關注自己的長處而非弱點,設定目標,找到自己的榜樣,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是單干,而是能夠找到支持。
問正確的問題(積極的問題)
我們總是在問:我的缺點是什么?我有哪些不足?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這些錯誤的問題導致我們只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消除焦慮、抑郁,趕走不快樂,并不代表我們就快樂了。這只是從負值到了零,從零到正值才是快樂。
積極心理學是關于如何去除各種限制、阻礙,去發現并實現我們原本就有的潛力。幫助人們培養積極、樂觀,發現自己的長處,找到人生的意義。建立一個強大的心理免疫系統,培養人們處理消極情況的能力。
2. 積極心理學的五個基本前提
(1) 搭建學術和現實生活的橋梁,致力于將理論研究應用于實際生活。
(2) 要相信改變是可以實現的。我們通常低估了自己進行改變的能力。
(3) 外部因素對快樂幸福影響不大,由外部環境造成的情緒波動并不會持續很久,之后都會回到各人的基本幸福水平。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意識狀態,對世界的解釋等)。
(4) 必須服從人性,無條件接受自我。消極情緒(痛苦、憤怒、嫉妒等)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強大的心理免疫系統,并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夠迅速地從痛苦情緒中恢復。
(5) 快樂很重要,但道德層面?人們覺得追求個人快樂是自私的,是一種罪惡。快樂是可以感染的,自己快樂了就能感染更多人快樂,因此追求快樂是一種 貢獻。
二、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Belief as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創造積極的情境。影射:在頭腦中植入一種信念。Pygmalion effect, Placebo effect…
布置積極的生活環境:在房間里放喜歡的物品,愛人的照片,花……
信念、期望如何影響我們的表現?
兩種機制:a. 動力 b. 一致性、相合性 (consistency/congruence)
人會在內心構建世界的樣子,當內部世界與外部現實世界不一致時,人會感到不舒服。因此我們總是努力使內部和外部世界一致,方法:改變自己內在的意識或改變外部現實世界。
創建一致性的方法:
(1)更新內部世界的架構
(2)忽略或拋棄不符合我們內部架構的外部信息
(3)主動尋找證實(證實自己不喜歡的原因)
(4)創造一個新的現實
如何解釋事件?學會積極地解釋事件
學會失敗:把失敗看成走向成功的又一次機遇。
成功的秘密:樂觀(相信自己能成功)+ 熱情(熱愛所做的事)+ 努力工作
每個人生來都有一個基本的幸福水平(basic level of happiness),當遇到各種事情時,幸福水平起起伏伏,但從長期看,仍然會維持在基本水平上。
提高基本幸福水平,提高自尊:要應對,不要逃避。
原因:
(1)自我知覺理論( Self-perception theory):我們觀察自己的行為而得出的結論,和我們觀察別人得出的結論一樣。例:我不斷嘗試、面對問題 --> 結論:我是個勇敢的人 --> 自尊提高。
(2)失敗所帶來的痛苦其實遠遠小于我們的想象。
(3)學會失敗,從失敗中學習。最成功的人通常也是失敗得最多的人。
如何成為樂觀主義者?
(1)行動。努力嘗試,面對問題,經歷失敗,并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解釋失敗。
(2)想象成功。大腦無法區分想象的和現實的事物,當我們不斷想象成功,大腦會努力尋求與外部世界的一致性,從而實現成功。重點:不僅僅想象成功的結果,還要想象努力的過程。想象越真實越好,引起情感,情感創造行動。
(3)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 思想驅動情感。
事件 - 評估(思想)- 情感
改變思想,就能改變情感
三種非理性的評估(3M):
a. 放大 (Magnifying):過度歸納 (All or Nothing)
b.極小化 (Minimizing) :隧道視野 (如:只關注消極點)
c. 虛構/捏造 (Making up):過度個人化 (it’s my fault)或過度責備他人
三、關注 (Focus)
我們的思維習慣于關注消極面:為什么沒有完成工作?為什么沒有做得更好?
媒體傾向于關注負面消息,容易使人變得悲觀。
-> 要關注好的方面,積極的方面!
學會感激,感激所擁有的,生命、健康、一切平凡的事,不要視其為理所當然。我們之所以忽略好的方面是因為我們適應了,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練習感激:每天選一兩件事進行冥想關注(早晨的第一杯咖啡,走路的過程……),并且堅持不懈。寫下每天值得感激的事。
四、改變 (Change)
1、大腦中不同的神經元之間由神經通道連接,使用得越多,這些神經通道就會越寬。大腦習慣于重復并加強那些已經建立的神經通道,而不是去創建新的通道。左前額皮質運動多的人,普遍更加快樂,有更積極的情緒。
2、 某些積極的特征和消極的特征在潛意識中是相關聯的,所以當人們越是看重某些積極特征的重要性,就越難以改變某些消極特征。如冷酷和認真,古板和堅韌,焦慮和責任等(越是覺得認真很重要,越容易顯得冷酷,越是覺得承擔責任很重要,越是容易擔心焦慮)。要更好地理解這些特征,明確哪些是需要改變的,哪些是要保持的。哪些可以改變,哪些不能改變。
3、影響幸福的三個因素:
a. 基因 50%
人與生俱來有不同的傾向,有的天生幸福水平較高,有的則相反。但是,沒有幸福基因的人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幸福,他們會比那些擁有幸福基因但不努力的人更加幸福。
b. 外部環境 10%
除了極端情況(如無家可歸),對大多數人來說,外部環境對幸福水平沒有太大的影響。(例如:不會因為換了一個城市就變得幸福了)
c. 內部因素 40%
即:我們如何行動,如何思考,如何解釋世界,關注什么……
4、變的三層渠道:ABC
A:Affect 情感
B:Behavior 行為
C: Cognition 認知 (思考)
兩種改變方式:(1)漸進式 (2)突發式
【A】Affect 情感
漸進式:專注冥想,培養專注力。
突發式: 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后應激障礙
是否有一種和PTSD相反的、由積極體驗產生的……?
Peak experience 高峰體驗(馬斯洛):“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栗、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 PPEO (Post peak experience order)
如何獲得高峰體驗?
Permission to be human. 接受自己的情緒,包括痛苦的情緒。
專注,活在當下。
放慢速度,避免緊張焦慮。
如何在高峰體驗之后獲得PPEO?
情景重現,不斷重復以加強神經通道。
寫下體驗,描述,但不用分析。(研究表明分析愉快的經歷會讓人變得不愉快)
行動。
【B】 Behavior 行為
態度決定行為,行為也會反過來影響態度。
動作、表情不僅給別人傳達信息,同時也會給自己傳達信息。
“有時你因為快樂而微 笑,但有時你的微笑也可以給你帶來快樂。”(一行禪師)
行為上的變化通常是漸進的。
突發式:應對、行動、跳出舒適區,進入拉伸區。
舒適區(comfort zone): 沒有改變
拉伸區(stretch zone):發生改變
恐慌區(panic zone):產生焦慮
一個誤區:行動需要依靠更多的自律?(不能堅持鍛煉是因為不夠自律?)
每個人的自律是有限的,不可能不斷加強自律。要改變,重要的不是自律,而是要將一件事變成慣例。創造一個慣例需要靠自律,堅持30天,一旦慣例形成就不再需要太多自律了。創造慣例是使改變保持下去的唯一辦法。
[c]Cognition 認知
cognition reconstruction 認知重建
轉變思維:不是威脅,而是挑戰、機遇
頓悟的過程:
(1)沉浸:準備,學習,努力工作
(2)孵化:在某個時間、空間,放空一切的狀態,然后產生頓悟(有了新點子)
(3)評估:這是不是一個好點子?
(4)闡明:寫下,具體化
5、 寫日記有助于消除焦慮
原因:-緊張得到釋放。當我們壓抑痛苦時,情緒無法流通,積極情緒也會受到壓抑。
一致性感受:通過寫日記創造一種一致性,將經歷完整描述出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從而使人感受到自己可以有掌控生活的能力。
一致性感受:
(1)理解力:我能理解世界,理解世界、事件、困難對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2)可控力:我能夠處理問題,而不是感到無助。
(3)有意義:困難、失敗都是有意義的,我能從中學到東西。
五、目標設定 (Goals setting )
設定目標使我們專注,有方向,從而能聚集資源。給人帶來幸福的并不是實現目標,而是
- 理解目標本身的作用
- 擁有目標
目標本身的作用是讓我們能享受當下。如果沒有目標,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左顧右盼,生怕錯過,也就無法享受當下。
學會享受過程。選擇哪條路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途中全身心地投入,這樣無論哪條路都能使人幸福。
要設定和自我一致的目標:符合自己的興趣、價值觀,自己真正關心的、最想做的。自由選擇而非外界強迫的。和自我一致的目標能幫助我們解決內在沖突,焦慮,不確定,及有關存在主義的問題。
VIA values in action
(1)明確自己的性格長處,并加強它們
(2)明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
(3)自己的哪些性格長處可以解決問題?
對工作的定義決定幸福程度:職業?事業?使命?
要有使命感:這是我在世上最想做的工作,即使有不喜歡的部分,但是我依然覺得“這是我的使命,我必須要做”
設定目標小提示:
- 寫下目標,作為承諾
- 設定一個“最早期限”,我希望什么時候能實現目標
- 使之有特殊性
六、 壓力 stress
壓力是有利的,關鍵是學會從壓力中恢復。
過猶不及,將事情簡單化,做最想做的事。
七、完美主義 Perfectionism
1、什么是完美主義:充斥在生活中的,對于失敗有一種感到無能為力的害怕,尤其是那些我們最在意的方面。這種無能為力的害怕使人軟縮,退縮,阻止我們去嘗試,去冒險,去解決問題。
完美主義的思維模式:從A到B的直線模式:不允許失敗,要從起點A直達成功B。有很強的防御性,害怕失敗,不接受自我,認為只有一條路,all or nothing。Rat racer:當他們取得一個成功(到達一個B)時,只會有短時間的輕松,快樂是短暫的,很快他們又覺得不快樂了,他們認為那是因為還沒有達到真正的成功,于是把終點B變成另一個起點A,繼續去追求更高一層的成功(另一個B),周而復始,卻永遠不會有長久的快樂。
杰出者的思維模式:從A到B螺旋式上升模式:在到達B的過程中有各種失敗曲折,他們同樣有追求成功的雄心壯志,但他們不怕失敗,將失敗看作是機遇,并從中學習吸取經驗,歡迎批評和建議,認為過程也是最終成功的一部分。
2、完美主義的來源:社會環境影響
人們往往只獎勵“目的地”(成功的結果),而不獎勵“旅途的過程”(努力的過程,包括這過程中的失敗)。
不現實的、不可能實現的標準,all or nothing的錯誤模式
贊美并不總是好的。夸孩子“你真聰明”不如夸“你真努力”,前者給孩子創造了完美主義思維,一旦失敗,他會認為自己不再聰明了,無法成功了。而后者關注努力的過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3、如何克服完美主義
(1)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2)關注過程:獎勵自己努力的過程,嘗試的過程,甚至過程中的失敗。
(3)主動接納:接受失敗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后去行動。
對自己多一點寬容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樣,不會對別人做的事,也不要對自己做。我們可以接受別人的失敗,可以接受我們所愛的人的失敗,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
八、健康的身體,健康的精神 Healthy body, healthy mind
幸福秘方:(1)每周四次30分鐘鍛煉 + (2)每周六到七次至少15分鐘的冥想 + (3)每天8小時睡眠 + (4)每天5-12個擁抱
身體和精神是相關聯的,學會傾聽身體。
冥想: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深呼吸;感受當下,不要求達到某個階段。
意識到身體的信號,并且接受它。當遇到痛苦情緒時,去感受身體那部分有感覺,然后接受它,不要去反復思考。
九、人際關系,親密關系 Relationship
OLA: optimum level of arousal
內向的人天生的激勵水平高于OLA,他們需要降低激勵水平,因此他們喜歡獨處。外向的則正好相反。
內向的人有時候需要表現得外向開朗,外向的人有時候需要表現得內向。當我們表現得和天生性格不同時,會消耗我們得精力。
愛情,尤其是欲望和激情會隨著時間而變淡,新鮮感會激發更高的激勵水平,人的本性都會追求新鮮。
怎樣才能使親密關系隨著時間不斷成長,更加牢固?
(1)努力培養
錯誤的期待:愛情中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對的人。/ 只有一個對的人,我必須找到他。
正確的想法:通過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互相奉獻,來和你選的那個人培養感情。
關鍵不是“尋找”而是“培養”。
愛情沒有成功不成功,只有能不能持續。
不是僅僅待在一起,而要一起工作(如一起撫養孩子),互相支持,支持對方的理想和愿望,分享和建立深層的生活意義。
主動地表達愛:根據自我知覺理論,當你表達愛的時候,不僅是讓對方覺得你愛他,也讓自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地愛對方,愛由此加強。
建立愛情中的常規活動,如固定每周一次外出吃飯等。
(2)在愛情中,不求被認可,而求被了解。
求被了解,是表達自己,坦白自己。
求被認可,是為了讓對方接納自己,給對方好印象而去迎合。
建立深層次的親密關系,要不斷加深彼此的了解,這就需要彼此分享、坦露最真實的自我。不僅展現自己的優點,也展現自己的缺點。
(3)允許愛情中有沖突
平均每五次交流就會有一次沖突。一定數量的沖突是自然的,健康的,幫助我們去解決問題。沒有沖突意味著情感被壓抑。
沖突應該是認知上的沖突,要避免情感上的沖突。對事不對人,關注行為、想法,而不要惡意攻擊、侮辱。
不要對你最親密的人做那些你不屑于對外人做的事。你會對陌生人大喊大叫嗎,會侮辱一個不熟悉的人嗎,不要以愛為借口去傷害你最愛的人。
愛情在細節中,在日常的小事中。
移情:我認真聽他說話了嗎?我真的想了解他嗎?我是否真的關心他的感受,對他所做的事感興趣?
(4)積極的態度。善于發現對方的優點。樂觀的幻覺: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實不是幻覺,而是真實,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然后把它變成真實的。(發掘潛力,自我實現)
問積極的問題:我愛他什么?我要感激他什么?我們的關系中最好的是什么?
給予對方積極的建設性的回應。
十、自尊 self-esteem
1、定義:感覺到自己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基本挑戰,值得幸福的一種傾向。
兩部分:能力感和價值感。
三個層次:依靠型的自尊,獨立型的自尊,無條件型的自尊
(1)依靠型的自尊。
價值感:需要并享受來自他人的肯定,受別人的影響,從別人的看法中得到動力,做重要決定時以能否得到別人認可為基礎。
能力感:和別人比較。自我保護避免負面的批評。
(2) 獨立型的自尊
價值感: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判自己。傾聽別人的意見,但最終由自己做決定。
能力感:不和別人比較,但是和自己比較,“我有進步嗎?”尋找有用的有挑戰的批評。
(3)無條件型的自尊
價值感:足夠自信而不會拘泥與評價。
能力感:不和別人比較,也不和自己比較,而是和別人相互依靠。無條件的自尊不是冷漠,不是不關心別人的感受,而是指不會因為和別人比較而沉溺于嫉妒、高傲或自卑等情感中。
每個人同時都有三個層次的自尊,從123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培養獨立和相互依靠的重要性:
依靠型自尊的人更容易服從權威,因為他們尋求被肯定。因此容易產生盲目服從。又由于他們通過和別人比較一些外在的因素來確立自身的優越性,如居住地、學歷、膚色等,因此容易產生種族歧視。
獨立型自尊的人依靠自己的原則而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他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斷學習。因為不需要向別人證明自己,可以自如地表達自己,所以他們內心更加平靜,有更多地幸福感。
如何增強自尊:
尋找激情,享受心流的體驗。
行動。
謙卑
做真正想做的事。做自己。
心流 (flow):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Mihaly Csikszentmihal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