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筆記)
十條幸福忠告
- 1.遵循內心的熱情。選擇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且能夠讓自已快樂的課,而不要只是為了輕松地拿一個A。
- 2.盡量多和自己的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的工作纏得不可開交,親密的人際關系才是獲得幸福感的不二法門。
- 3.正確地看待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那些有成就的人,總是敢于行動,也會經常失敗,關鍵是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 4.接受自己。煩亂與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坦然地接納這些,允許自己偶爾地失落和傷感;然后再問問自己,接下來做什么會讓自己感覺更好一些。
- 5.簡化自己的生活。求精不求多。
- 6.規律鍛煉。
- 7.保證高質量睡眠。
- 8.慷慨。
- 9.勇氣。即便心懷恐懼,依然勇敢向前。
- 10.感恩。
為什么要學習positive psychology
積極心理學轉變關注的視角
首先,積極心理學讓你轉變關注視角。因為人們越是關注什么,什么就越有可能變成現實。如果在一個人的意識中只是關注那些悲觀的事物,那他的人生就會注定悲觀。這一點與現在的暢銷書《秘密》里面的吸引力法則極其相似,二者都認為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往好的方面想上。
積極心理學讓你學會接受不快樂,從而變得更快樂
快樂并不等于沒有不快樂。沙哈爾老師說,體驗不到負面情緒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精神病人,另一種是死人。所以,負面情緒的體驗是一種自然而正常的生命現象。
提高對自身心理狀態的防護
就如同一道防火墻,凡事都有意識地從積極的方面去想,而把不積極的心理狀態過濾掉。
“超級小孩”
1.“超級小孩”會主動地表現出尋求社會支持的行為,而普通的孩子不會。
2.“超級小孩”會表現出相當的自尊精神和樂觀態度,這是普通孩子所不及的地方。
3.“超級小孩”能夠感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有自己的信念并為之努力,普通的孩子中大多數都是惶惶終日,沒有目標和方向。
4.“超級小孩”會有明顯的親社會行為,樂于幫助別人,并且認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5.“超級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可以關注到自身的優勢,堅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比普通的人超常,對自己的未來相當自信,并且不自覺地朝著好的方向努力以證實自己的判斷。
6.“超級小孩”能夠主動地為自已設定目標、關注自己的未來。
7.“超級小孩”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有自己心中的模范榜樣,并且不是普通孩子心中的那些俗套的偶像。
積極心理學能帶來什么
學會從正確的角度提出問題
“我為什么不能做到”——“他是怎么做到的”
構建健康的身心健康模式、更好的應對負面情緒
培養性格力量
哈佛幸福課的四個目標
“改變”
“問題”在于如何發生改變。
“積極”的心態
內心狀態是快樂與否的主導因素。
正確對待“缺點”
適應。
讓生活更幸福
“更”幸福
改變,從哪里開始?
“幸福基準線”——改變認知是關鍵
- 在食物、住所及基礎教育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外部環境給我們的幸福狀態帶來的變化是非常微弱的。哪怕你獲得了很高的薪水,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通知書,或者是在一個很理想的環境中工作,這些并不會如你預想的那樣給你帶來那么大的幸福感。
- 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結果,那么他達到目標后得到的幸福只能維持短暫的一段時間,然后會回到原有的幸福感水平上;同樣,如果他因為一件事情而感到挫敗,一段時間后,也會回到原來的幸福感水平上。
小行為能帶來大幸福
一張紙對折41次
不需要變成一個完人
改變之前,不要忘記每天抽出一些時間,接收自己的不足和負面情緒。
相信
“自”“信”
傳統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的自我暗示能調動人的巨大潛能,使人變得自信、樂觀。當你習慣地想像快樂的事時,你的神經系統便會習慣地令你處在一個快樂的心態。 所以,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斯說:“無論什么見解、計劃、目的,只要以強烈的信念和期待進行多次反復的思考,那它必然會置于潛意識中,成為積極行動的源泉。”
“他”“信”
只要周圍的人相信、確信你是優秀的,你就會真的變得優秀這是心理學實驗反復驗證的事實。
如何維持“自信”“他信”
要想維持信心,必須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那就是積極的態度、對工作的熱情和努力工作的行動。
關注點
幸福取決于我們選擇關注事物的哪一面
幸福感取決于我們選擇什么來關注;幸福不是建立在我們的社會地位或銀行存款等外在事物上,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它們的認知。
曼德拉說:“當 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
學會接受痛苦和失敗
子彈
關注當下
沙哈爾老師說:“ 現在當我想起這位朋友,還是會悲傷,但是現在我會感激當初跟他-一起的美好時光,感激我曾經遇到過他。
練習感恩
每天記錄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情
改變自我的五個原則
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南瓜
不否定自己
如果一個人總是沉浸在“我總是不能做到最好”這樣的陰影中,那就無異于給自己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否定自己,就像是在心底扎下的木樁,讓自己的心靈沉重不堪,也阻礙了自己與外界的自由聯通。如果能夠認清自己并且相信自己的話,拔掉心底的木樁,懂得變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困境,那么很多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隨時調動自己的情緒
當一個人皺眉或者是微笑時,他的身體中會分泌出一些化學物質來反映這種表情,所以說-一個人的面部表情能夠影響情緒。沙哈爾老師說得好:有的時候開心是笑容的源泉,而有的時候笑容是開心的源泉。
要舒服,要先不舒服
女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改變不要太劇烈
為了促成自我轉變、獲得更大幸福,每次改變都應當適當延展,不能過度。如果你要在眾人面前演講,很有可能會緊張。所以你不必一開始就在大禮堂內演講,你可以試著給朋友和家人講,然后逐漸擴大聽眾群。
2020.1.23
改變的本質
不同的認知產生不同的情感
我們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認知。我們在某一時刻感到欣喜、失望還是憂郁,取決于相關的認知和信條。
積極心理學可以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最重要的系統,即認知( Cognition)、情感( Affect)、行為( Behavior)。認知是指我們對某事或某對象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認為社會是黑暗的、老板是貪得無厭的之類。情感也就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如喜、怒、悲、恐、愛、憎等。行為當然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一切活動。這三個系統,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共同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幸福。
情感是內心的體驗。我們都有情感我們都知道什么是高興、悲傷、興奮、憤怒、尷尬、感激、厭惡或欣喜。我們知道:大部分情感要么是愉快的,要么是不愉快的;并且,避開不愉快的情感,去體驗更愉快的情感,這種欲望激發了我們大部分的行為。
內在的認知影響外在的行為
拋棄消極的、無益的認知可以幫助自己感覺好起來。而且,改變某些認知可以激勵我們行動起來,為人生增光添彩,或者實現目標。
曾經有一個同學問過沙哈爾老師:怎樣才能提高哈佛學生或者其他人的志愿服務意識?沙哈爾老師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那就是:改變學校和社會對志 愿服務的認知,不再看做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優勢。事實上,志愿服務本來就是一種優勢。如果人們能夠重新認識到志愿服務的優勢,那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樂于參與到志愿服務中。
外在的行動也可以改變內在的認知
習慣
沙哈爾老師給出了兩種方法來促進新習慣的養成:
1.集中精神,找準目標;堅定自己奮斗的信念,并不斷預見積極的成果。這樣才能讓自己展現勇氣、找到自信,并下定決心,充滿動力地完成該做的事情。
2.周密地計劃一些行動,并完成這些計劃,這樣可以帶領自己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