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于把有機整體分開,把一件事情的整體評價錯誤地加諸在某個部分或個體上。這就是“分解陷阱”。
比如,某明星五官的整體感覺很好,你就覺得他鼻子單拎出來也一定好看,你不滿意自己的鼻子,就照著他的整,結果發現這鼻子在你臉上就顯得普通。
生活中我們一些偏見也是中了“分解陷阱”的圈套。比如,不敢坐女司機的車,不喜歡與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交往。
某些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機動車駕駛上的綜合能力輕微弱于男性。這可能與年紀有關,早十年女性沒什么條件開車;也可能與職業有關,職業司機大多數為男性。但結果擺在那兒,周圍人也都這么說,潛意識會暗示你去體驗這種感受。于是,你輕易地把所屬群體統計學結果或整體觀感加入到個人身上。
仔細想想,你身邊的女司機沒有一個開車很6的嗎?有沒有男司機駕駛技術很菜的?
了解“分解陷阱”不僅可以讓我們避開歧視,還可以讓我們在學習東西時把握整體,不至于學錯東西。
比如,有些高管以為蘋果成功是喬布斯獨斷專行的個人性格造成的,于是也學喬布斯“電梯炒人”,苦了那些嘴皮子不利索的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