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女性癮者》公映時,晚集只對片名和海報感興趣,認為那是情色片,沒有太多內(nèi)蘊,想當然忽略了。
2020年春節(jié),舉國趴窩、為國睡覺、百無聊賴之中,翻出這部舊片。上下兩集,四個多小時,看完心潮澎湃。不僅因為這尺度遠超情色片,更因為片子質(zhì)量和內(nèi)涵的豐富卓絕,觀點和思想的犀利大膽,以及酣暢淋漓的視聽盛宴,大刀闊斧的我行我素。
假如將電影分為差、一般、好三類,《女性癮者》應該屬于超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電影。
好片子源自好導演,先介紹一下導演吧。
這就是該片導演拉斯·馮·提爾。1956年4月30日出生于丹麥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在他的祖國,這是個國寶級的文化名人,給丹麥電影帶來世界級聲譽。
就象中國有王小帥、賈樟柯這樣敢于直面人生與黑暗面的導演,拉斯·馮·提爾即使在西方更加寬容的文化氛圍中依然是個另類,他的片子基本都是重口和無所顧忌的,象探針和探照燈,剝?nèi)ニ械膫窝b,直逼要害。
2011年,他因為不當言論被戛納電影節(jié)組委會驅(qū)逐。可見,這廝從來就不是一個善茬。具體作品就不再介紹了,會后,大家自己查閱資料吧。
說完導演,再看看上下兩集女主角的風采。這個片子尺度之大超出想象,卻匯集了烏瑪瑟曼、威廉達福等一眾電影明星。可見,這絕對是很嚴肅很有目的性地在裸露和啪啪。
兩大美女,豐姿綽約,讓人著迷,但在影片中,卻是如此放浪形骸,驚世駭俗。
拉斯·馮·提爾到底想通過這個片子表達什么?又是如何表達的呢?
在敘述方面,有其特色。
首先,這是個故事套故事或者戲中戲的敘述方式。獨居單身老男人seligman外出買面包途中,救下遍體鱗傷的中年女士喬,帶回家中調(diào)養(yǎng)。喬在seligman的引導下,講述了自己的性癮往事。而seligman與喬在講述中也發(fā)生著互動,seligman不時用哲學、數(shù)學、音樂、垂釣等知識體系去解釋喬的性事,并對喬坦承了自己的性特征和困惑。
其次,分八章進行敘述,男女主角期間還就每個章節(jié)的名稱和內(nèi)容進行探討,給人一種角色在主導故事敘述的感覺。
整個影片的敘事節(jié)奏多變,角度和方式新穎,章節(jié)交替,時空轉(zhuǎn)換,宛如一曲雄渾的交響樂,大氣磅礴。
在主題方面,比較多元。可從三個主要方面理解。當然,好的影片是可以多角度闡釋的,這幾點只是晚集的個人看法。
一是以性為核心,表現(xiàn)女性的自我尋找和實現(xiàn)。喬從兩歲就開始有了性的覺醒,十三歲在夢中有了第一次高潮,并逐漸意識到自己在性的方面具有的強大能量和需求。性是她與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的方式,也是她找到自我價值的途徑。沉迷于此,甚至一晚上要先后與七八個男人交合。通過性,喬支配了她所在的世界和周圍的男性。
二是對愛情與婚姻的質(zhì)疑。青春年少的喬,在性的海洋中呼風喚雨自由翱翔,可還是遇到婚姻的困擾。一個有三個孩子的中年男子迷上了她,可喬根本不愛他,為擺脫糾纏,要求他離開家庭。中年男竟然果斷拋妻離子,拎包過來,撲了喬一個措手不及。被拋棄的老婆、孩子找上門來,中年男和喬另外幾個情人也齊聚一堂,把婚姻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喬后來和初戀結婚后,卻發(fā)現(xiàn)在性中沒有了任何感覺,再也沒有了高潮,隱喻了婚姻與個人自由的矛盾。
三是表現(xiàn)女權與男權的對立,批判男權的虛偽。seligman這個名字的后綴是man,代表了男權社會的道德和文化。喬在講述故事過程中,seligman不斷用男性主宰的哲學、垂釣、數(shù)學等理論去解釋、歪曲喬的感受,兩人的觀點和談話存在著大量沖突。喬為了治愈自己的性愛無感,參加了培訓班,可這個培訓班的觀點卻是以男權為指引,在經(jīng)過了三周的禁欲后,喬把培訓班的老師和學員統(tǒng)統(tǒng)批判臭罵一番揚長而去,與禁錮女性的男權社會徹底決裂。那個滿口仁義道德的seligman,口里說著喬在他這里不會受到任何不公和騷擾,半夜里卻光著下身,托著自己的金針菇上了喬的床。喬拒絕了他,他則淺薄地質(zhì)問,既然成千上萬的男人上過她,為什么他不能上?
坦率說,我的理解還是很粗線條,囿于篇幅和時間,寫出來的體會只是很小一部分,只能算是拋磚引玉,朋友們閱片后可能有更深的體會。
看完這部片子,想寫影評,可是千言萬語拿不準從哪個角度下手,簡友“做個女俠”又催得很緊,于是一著急,又調(diào)出另一部電影《寂靜人生》來。
這是由烏貝托·帕索里尼編劇導演的電影,同樣公映于2013年。
假如說《女性癮者》是一部交響曲,《寂靜人生》就是一首幽咽婉轉(zhuǎn)的小夜曲。
約翰?梅是個小辦事員,專門為獨居而死的老人處理喪事。
他已經(jīng)44歲,依然單身一人。每天吃著一樣的罐頭午餐肉、吐司面包、一個水果、一杯茶。每天走過同樣的街角,街角總有一個百無聊賴的老人在二樓托腮遠望。
即使如此機械單調(diào)的生活,梅卻非常惜命,每次過馬路都要認真地左看右看。看到這里,頗有感觸。我平時過馬路也是這樣的,可我是個七歲男孩的父親,不敢死啊。可梅有什么?光棍一個,他為什么如此在乎自己的命?
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二十二年,也就是說,他在一個人的人生之河中獨自跋涉了那么久,這樣的生活與喬在性中看似轟轟烈烈的跋涉有何不同?我看沒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樣孤獨。
喬在尋找失去的感覺、價值觀的平等和自我實現(xiàn),梅在尋找什么?
每一個人都在他的人生之路中孤獨前行,指引他們的是希望和意義。梅枯燥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找到希望、愛與感恩。
每一次為孤寡老人準備的葬禮只有神+父和梅,他們中間就是死者的棺材,沒有其他人參加。
梅受不了這種冷清、無情和絕望,他要打破這種孤寂。他收集每一名死者的個人物品,特別是信件和照片,通過這些線索去聯(lián)系死者親屬出席葬禮,可是依然很少成功。
由于梅執(zhí)著地為死者圓滿的葬禮努力,成本超支,他被解雇了。
最后一次辦理葬禮,死者叫史托克。梅在尋找死者親屬中不出所料被一次次拒絕,可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了解到史托克人格上的諸多閃光點,死者親屬在與梅的溝通中也再次緬懷起往日時光和史托克的好,死者女兒以及其他一些親戚朋友慢慢開始同意出席葬禮。
梅的認真、執(zhí)著、善良、擔當感動了史托克美麗的女兒,兩人互相表露愛意,約好要一起喝杯茶,聊聊天。
葬禮那一天,梅為女孩買好了禮物,走過每天都要走的路,經(jīng)過每一個可能遇到的人,包括那個永遠在二樓托腮遠望的老頭,可是在過馬路時卻忘了左右看。
梅的葬禮只有神+父一個人。
寂靜的人生,希望我們都能心懷夢想和希望,走好每一步,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