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正月十五了,元宵節,春節的最后一場狂歡,賞花燈、猜燈謎、鬧元宵,還有吃湯圓,也有人說吃元宵的。
關于湯圓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春秋年間。
據傳,春秋末年。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鬃诱f:“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币驗檫@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后,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只是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據史料記載,湯圓大致出現于宋朝,當時明州(現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狀,然后豬油、白砂糖相繼放入混合物揉成團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也有稱“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的。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根據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記載,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所以從此記述來看,中國的元宵和湯圓本質上是很類似的,以致于劉氏認為是同一種東西,但實際上兩者仍有相當差距。
只是從我所了解的知識來看,元宵和湯圓的區別主要是在北京與南方文化的差異,北方元宵基本上以北京為代表,不像南方流派眾多,況且,真正有定名“元宵”一說的是在明朝永樂年間。這里差另一個傳說進來:
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后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后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后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與湯圓不同的是元宵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里像雪球般滾動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較薄、表面是干的并且沒有痕跡,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分,此種做法在北方比較盛行。南方多為湯圓,則是先把糯米粉加水,然后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后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里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圓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圓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搟面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做得好的湯圓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圓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分,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
因此,從外觀上判斷的話,一般元宵糯米皮薄、表面是干的,下鍋煮時皮才吸收水份變糊,而湯圓是濕的,下鍋煮的時候表面晶瑩、細軟嫩滑。
在臺灣,湯圓通常是比較小的,且并無包餡,烹調時通常是加紅糖和水一起煮,或是加入蔬菜和肉類等材料煮成咸湯圓。因此在臺灣,元宵和湯圓本質上可說是不同的東西,冬至時吃湯圓而元宵節吃元宵,而不像大陸那樣易于混淆。
今年元宵節和情人節撞了車,估計也沒有誰愿意花心思來分清楚元宵和湯圓有啥區別吧?若真的有哪對情侶因為元宵和湯圓的話題而爭執起來,我只能說,哥們,花點心思來讀我這篇文章吧,至于你女朋友就還是托付給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