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掛花燈,代表著過年尾聲的元宵佳節來到了。在這個節日是吃元宵還是吃湯圓?不要以為這是同一種食物,它們的區別可是很大的哦!
元宵佳節古已有之,正式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朝。據《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說的便是正月十五這一天的祭祀活動。到后來佛道二教交替盛行,一些宗教習俗和祭祀禮儀混同,也帶動了正月十五這天的慶祝活動向民間發展。而真正讓"元宵節"定型的時代是市民文化大興的宋朝。因新年首個月圓之日為"元"字,因黑夜之時為"宵"字,合起來就是元宵節。元宵這種食物也是此時出現的,宋朝有位詩人寫到:"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里的珍品就是元宵。
元宵這種食物因為味美、甜蜜,同時寓意最美好,慢慢成為了元宵佳節的代表食物。不過在元明時代,因為南北口味不一,元宵這個以節日命名的食物逐漸出了變種,那就是湯圓。元宵和湯圓雖說是一脈同源,在節日里也傳遞著相同的祝福,但其實已經大不相同。因為長得太像,都是圓圓白白胖胖的團子,所以人們經常分不清元宵和湯圓的區別,下面我們仔細探究一番,這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
元宵和湯圓的最大不同在于做法。元宵是"滾"出來的,把制好的餡料捏成小方塊,然后放在糯米粉中,在一個大笸籮里面不斷晃動,這樣糯米粉就會一層一層地粘在餡料上。因此,元宵的外表有粉狀,不光滑。而湯圓是"包"起來的,通常用糯米粉、生面粉和油脂和成面,再切成小團,將餡料放入其中包好,搓成圓形。這樣做出來的湯圓表面是光滑的。
因為做法不同,所以成品的口感和樣式也有不同。通常湯圓是包出來的,可以比元宵放更多的餡料,味道也更濃郁;湯圓口感更勁道,而元宵偏軟糯;除了通用的煮制之外,元宵可以油炸,而湯圓則不適合;因為元宵表面有很多糯米粉,所以煮出來后湯汁渾濁,湯圓則不會,因此湯圓也有酒釀、桂花甜湯等等多種湯底可以配合。
湯圓和元宵看似差不多,其實區別還是蠻大的。在以前最大的區別其實是"北吃元宵,南吃湯圓",然而現在因為各地交流的加深,已經沒有這樣的劃分了。人們對于湯圓和元宵的選擇不再局限,愿意去嘗試更多口味、做法,但對于健康的要求卻越來越高。眾所周知,湯圓或者元宵是一種高碳水、高熱量的食物,怎樣才可以吃出營養、吃出養生呢?
紫薯元宵
材料:紫薯200g、糯米粉500g、蜂蜜適量
1, 紫薯去皮蒸熟搗成泥,加入蜂蜜增加甜味;
2, 將紫薯泥捏成小指頭大小的小方塊,放入盛好糯米粉的大盤子中。
3, 晃動盤子,讓糯米粉包裹住餡料,直到被完全包裹。餡料可以在表面沾一些水,方便裹面;下鍋煮2~3滾即可食用。
甜蜜的蜂蜜代替了糖分,帶來了花的清香,適合控糖人士食用。不需要豬油做餡,當然健康又養生!
酒釀雜果湯圓
材料:雜果醬100g、糯米粉300g、生面粉200g、醪糟300g
1, 將芒果、鳳梨、草莓、藍莓、蘋果、桃子等水果煮熟搗碎制成果醬,用蜂蜜調甜味。
2, 將糯米粉和面粉用溫水和成面團,再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塊。
3, 將小面團稍稍搟開,加入果醬,包好后輕輕搓成球形。
4, 將包好的湯圓下鍋煮2~3滾,撈出裝入小碗中,加入醪糟即可食用。
不加糖的果醬沒有發胖的風險,還可以發揮水果的諸多好處;做酒釀的醪糟富含微量元素,可以提升身體免疫力。營養又健康,在元宵節吃出一份養生!
元宵節的到來意味著新年假期的結束,或許有人已經投身于工作之中了,但只有吃上一口元宵或湯圓,心里才正式給過年收個尾。現在全國都在抗擊疾病,我們每個人也要注重自己的健康,哪怕是節日食物也要吃出養生、吃出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