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奇葩說的一個辯題,深有感悟,今天來說說。
“父母提出去養老院支持嗎?”這是追奇葩說以后第一次哭的稀里嘩啦的一次。張泉靈說因為這是真話題,所以總能觸碰到人心掙扎的一部分。
肖驍說:“父母是最后的安全感,我不愿意交給其他去寄托。”如果父母真的想去,他會撒個嬌跟他父母說:“兒子還沒長大,去養老院干嘛呢?”
陳銘說:“很大程度是我們在用傳統的思想在綁架父母”。我們老是認為,老人想要的生活,生命的朝氣在于在家幫你們帶孩子,是需要煙火氣的。煙火氣就在于樓下的菜市場。其實這是受傳統文化的浸染,很大程度是我們在用傳統的思想在綁架父母。
黃執中說,我們東方的親子,太客套,不習慣說實話。我們客氣了一輩子。我們也不太會跟父母,子女溝通。我們老是猜對方在想什么。“猜真心,錯過了許多真心,太浪費。”我們對陌生人客套,對父母客套。為什么不談呢?因為我們沒有說真話的習慣。
馬薇薇說,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太懂事,呼吁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呀。
他們辯論的語言,尤其是馬薇薇辨的那段,觸及到現場觀眾以及導師心里最柔軟的那個部分。所以他們代入了自己的情感,并且為此感動涕零。這些,是多么切近我們現實的與父母的關系。
是呀。
父母太懂事了。
你會想起,你每次老是要給父母買東西,他們老是說不需要不需要,不要浪費錢。我們不知道究竟是他們真的不需要,還是不舍得我們花錢呢?他們那個集體的年代,家里兄弟姐妹們多,連吃飯都是有一餐沒一餐,所以他們習慣了節儉的生活。也老是嘮叨你,不要亂花錢。究竟要到什么時候,他們才能不過金錢架構起的生活呢?永遠不會。他們一輩子,或許都在為金錢擔憂。生病怕住院花錢,不想旅游怕你花錢。你離家讀書,省吃儉用給你寄多點錢,怕你得用到。結婚的時候,擔心你生活錢夠不夠花或是孫子營養夠不夠。
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里不是很富裕,同學紛紛報名學笛子。我很想去,但是我沒有報名,因為前提是,學校規定得學生自己買笛子去學。過幾天回家,爸爸拿了嶄新的笛子給我。他說,別人有的,我女兒也要有。要跟別人一樣,跟得上別人。也許他們真為你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時唯一能做就是,用物質換取那些平等的尊嚴。他們覺得不要讓你被別人笑話,看不起。你不知道,那個時代他們是否曾經因為物質的缺乏而覺得自己喪失了尊嚴。這就是他為你做的不讓你委屈,愛你的無私的方式。
是呀,我們客氣了一輩子。
我們這一代人與父母的相處,客客氣氣。我記得父親,老是嚴嚴肅肅的,從小到大,不喜歡我們撒嬌鬧別扭,希望我們多些男生的擔當。典型的刀子快豆腐心,可是,我試著:在父親節的時候寫上一張卡片:父親節快樂!或是在父親生日的時候,打個電話磕嘮并說句生日快樂。我做過,當時心里覺得暖暖的,并且覺得父親那時的心也暖暖的。明明我們可以如此坦然面對。明明是如今簡單客套的祝福,卻心里隱隱覺得有絲肉麻。但是,我明白,我們這一代,很少有對父母袒露他們的內心。他們是連對父母說:我愛你,都難以啟齒的孩子,是什么回事呢?
我想說的:我們與父母又是那么難以溝通,但是,請別隨便對他們發脾氣。
長大之后,我們不再與父母說太多自己的生活種種瑣碎的事情。我們也怕父母的嘮叨。我們理解的事物是那么不相同。對,我們覺得父母一輩子的大道理都是過時的。我們覺得我們才是對的。我們是那么難以溝通。其實,蔡康永說得對。老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老人。不要剝奪老人作為“人”的權利。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有追求。只是時代不同。比如我們喜歡看五月天演唱會,喜歡看奇葩說。對于他們,他們也有那個時代的五月天與奇葩說。
但,我們會因為父母的嘮叨,漸生厭煩。我們對朋友,對上司,對同事,甚至對陌生人都可以無比忍讓。是在什么時候,我們是那么容易忍受不了父母與厭煩呢?所以,你開始發脾氣。傷害那些不為索取而無私愛你的父母。你傷害他們的,在她們的心上,形成疤痕,然而舊的疤痕稍退,一道又一道新的疤痕又附上。你于心何忍。
說到父母的話題,我們敏感,我們后悔了自己是如何對此虧待我們最親的人。可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你的脾氣又在毫無覺察下爆發。我想跟做子女的說說。請你在發脾氣的時候,想想,終有一天,父母會老去。而你肯定會開始后悔責怪做的不夠好,更糟糕的是,你傷了他們的心。
請別:子欲養而親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