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友人曾經和我這樣說過,文藝青年在現在的時代看來就是一個人在物欲橫流的世界無力搶奪豐富資源,這些文藝青年習慣龜縮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在內心里為自己貼的一個標簽,這樣的標簽至少可以用來標榜自己內心豐富,精神獨立。
開始嘗試的去理解這一段話是因為最近閱讀村上春樹《我的職業(yè)是小說家》覺得這個老頭的厲害之處在于他通過自己積累,領悟出來的普世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聽說曾經還出現過一股“村上春樹現象。
這一本書是他歷時六年完成的一本自傳性作品,在這一本書里面我們可以看見他揭開了自己職業(yè)生涯的神秘面紗,了解曾經的他是怎樣下定決心走上職業(yè)小說家之路?在他眼中,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在我們最看重的名利場上他究竟如何看待芥川獎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趣事。
知道村上春樹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記憶中那個時候的我同桌喜歡看《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他17部作品中我唯一看過的作品,書里面有很多的經典段落在那些年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的為人處世,思考方式,現在偶爾回去看看書里的經典片段還是覺得還有韻味。
他的書在今天各大網站上非虛構作品集里銷售量還是比較靠前的位置,這個不僅僅是因為村上春樹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意義的通俗色彩,我個人覺得很大程度是他寫作的內容是上契合了當代社會商品市場化的閱讀需求。
當然,想要成為小說家或者說是作家我想是每個熱愛文字人的終極目標,所以當我們知道這個滿臉充滿滄桑感的老頭成為職業(yè)小說家的那種榮譽感,能夠堅持一輩子高質量的創(chuàng)作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的職業(yè)是小說家》里面的故事真的是娓娓道來,熟悉村上春樹筆下的讀者應該都知道,他筆下的人物似乎都有那么一點“不地道”,無論是想法、愛好、音樂品味,還是離奇的遭遇都異于大多數人,在書中的這種種與現代都市保持距離的人物及其生活方式都透露出一種帶著喟嘆意味的孤獨感。
接著我們繼續(xù)延伸這種孤獨感就是我們在這種吸引無數小資產階級的“孤獨感”的背后,似乎總是隱藏著某種意圖、某個隱喻,我們清晰的看見他筆下都市主人公最本質的生存狀態(tài)與最強烈的內在體驗,其產生與大都市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貨幣文化對現代城市生活和個體生存的影響密切相關。
《我的職業(yè)是小說家》這書里面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三個形影不離的問題,我是誰?我為什么要寫作? 我寫作是給誰看?
他用他寫作經驗告訴熱愛文學的人,在今天成為職業(yè)的小說家有什么特性?開始寫小說的契機和痛苦;文學獎為什么對他來說并不重要?原創(chuàng)性到底又是個什么樣的標準?他在寫小說的時候如何積累和選材?如果你讀得認真,或許還能敏銳地從這十二篇文章中讀出前后不同的寫作氣氛或者說是他的這些隨筆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今天的我們如何能夠成為一名小說家?
村上春樹說他的存在,可能是往大眾心目中的浪漫幻想上,不停地潑著無情的冷水。“住在安穩(wěn)的郊外住宅區(qū)里、過著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日復一日地堅持慢跑、喜歡自己做蔬菜沙拉、鉆進書房每天按部就班完成固定工作量的作家,只怕我們誰都不會渴望吧?
堅持寫作人的心中總有一種干勁,總是有一種忘我的精神,他們在寫作過程中經歷的種種都可能會成為熱愛文學人茶余飯后討論的焦點,記得《島上書店》有這樣一句話一直在影響著我:每個人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
在書里面或者現實生活中我們羨慕那些高薪的打工者卻不知道他們背后需要承擔的責任一點不亞于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辛苦,所謂的臺上一分鐘,臺上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
村上春樹還在書里形容自己“碰巧是在一個恰如其分的時間,把美好的目標和健全的野心掌握在了手中”,也說“能把某個目標當作旗號高高地舉起,總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問年齡幾何,不問身處何地”。
所以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的年輕人如很多的80后的一樣,經過普遍閱讀喜歡上村上春樹。
如果可以,我想可能很多喜歡他的讀者都會認真地把這本書作為一本不攜帶任何“村上標簽”的“人生之書”推薦給更多的朋友,也許它會不經意間帶給我們成長的力量。
當我們羨慕村上春樹的作品能夠在全球暢銷的時候卻很少人知道他真正是從30歲開始寫作他也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下堅持寫作。
熟悉村上春樹情況年輕的一代人還是特別相信這一位心靈上從未衰老的67歲的“年輕人”用耐心和毅力書寫的命運奇跡。
他的創(chuàng)作故事真的值得我們佩服,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我們也不完全是盲目的相信堅持自己的興趣就可以成功的話題。
2017年的1月1日我和豬四姐去了深圳迷笛音樂節(jié)的跨年演唱會,在會場上我們看見很多年輕的喜歡迷笛的音樂人,因為我不懂音樂所以他們在我們的眼中有清一色的特點長發(fā)霹靂,他們的人生在我們眼中看起來總是這么另類。
然后我就問豬四姐,你看看他們在地上直接倒頭大睡對音樂的癡迷程度如此的高?一個人可以這么隨心所欲的真正在藝賣?
豬四姐回答我:不,你不知道其實真正喜歡迷笛音樂的人都是非常的苦逼,非常的窮的,他們很多人在發(fā)展自己的興趣的很多的時候卻付不起自己的飯票的,所以你會看見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選擇藝賣。
聽豬四姐這么一說似乎可以想明白了,像村上春樹這樣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者,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似乎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那么他終其一生追逐的夢想是什么?看完這一本書的你會發(fā)現他追求的這些夢想真的是可以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又可以賺稿費,關于什么是夢想,興趣這本書給很多人挺真切的答案。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是被命運選定,用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為人間制造美好的。
一個人的興趣如果能夠付得起一個人的飯票當然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如果興趣付不起自己的飯票我們就需要學會在現有的條件下養(yǎng)活自己然后在談自己的興趣。
就像大家熟悉的李安導演。他喜歡影視這個行業(yè),在他沒有任何的經濟壓力下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放在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把自己的興趣發(fā)展起來了,在那些年里一個人多年在家創(chuàng)作,最后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才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他背后那些汗水是我們看不見的,他內心的折磨程度也是我們不能夠感同身受的。我們也十分的清楚李安導演的成功我們不可復制。
對我而言目前最需要養(yǎng)成的習慣是書中的恐怕先于動筆之前要做,應該是養(yǎng)成事無巨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
學會觀察身邊來來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圍起起落落的種種事情,不問三七二十一,認真仔細地加以觀察,并且深思細想、反復考慮。
書里的這個經驗的總結在是提醒很多人雖說是“反復考慮”,卻沒必要急于對事物的是非價值作出判斷。學會要盡可能地保留結論,有意往后拖。
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來龍去脈當作素材,讓它們以原汁原味的形態(tài),歷歷可見地留在腦海里,在漫長的歲月里總有一天我們可以用到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