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國家博物館的盧浮宮特展剛剛結束。趕在結束之前沖過去轉了一圈,人挨人人擠人不說,基本沒看到什么好東西。當然,所謂沒有好東西也是對比而言,里面的黑色大理石獅子、埃及莎草紙亡靈書、亞述王國弓箭手彩釉磚……在國內本來一輩子也沒得見。
巴黎盧浮宮,拉開此次巴黎之行最令人糾結的開端。
9點剛過,我們倆就穿過黎塞留館下的長廊到了盧浮宮廣場,天氣不太好,陰沉沉的,正前方就是大名鼎鼎的玻璃金字塔——盧浮宮主入口。右前方遠處是小凱旋門,巨大的長方形廣場被中世紀古建筑包裹著,染著蒼黃歷史陳跡的外墻上,矗立著形態各異的人物雕像。廣場上人不多,一大撥學生在集合等待,勤奮的同胞阿姨已經開始拍照,面向玻璃塔主入口,正前方是敘利亞館,右側是德農館,左側是黎塞留館。
進入金字塔,安保依然草草。直奔德農館,一路上各種標志直指蒙娜麗莎。路遇無臂帶翅膀立船頭的女神雕像,氣勢十足,后來才知道正是盧浮三寶之勝利女神。
匆匆走過各種名畫雕塑環繞的走廊,終于找著的小小的蒙娜麗莎,三重圍擋,太小,看不太清楚……蒙娜麗莎正對著的是一幅巨幅油畫,在宮殿回廊上慶祝的場景,人物眾多、姿態迥異,每個角落都是故事。
走在這樣的地方,各種恢弘場景的油畫,各種青銅大理石雕塑,各種人體各種動物,《拿破侖加冕禮》、《自由引導人民》……藝術我不太懂,可歷史總歸知道一些,這里的很多藏品,不僅僅是藝術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歷史的傳承。
油畫是光與影的藝術,雕塑呢,一個個健美的肉體,一個個神話中的場景,然后在不經意間,到了斷臂維納斯面前。這確實是件令人百思不解的事情,她的周圍,各種完美的肌體豐富的形態,偏偏就是斷了雙臂的這座,殘缺中更顯魅力。
比起大英,盧浮宮的埃及木乃伊、亞述人首翼牛像少了不少,看來世界文物還是日不落帝國搶的更多。不過這里雕像、油畫多的出奇,讓人不禁感嘆,學美術果然還得來法國,來巴黎。
盧浮宮本身就是座藝術的殿堂,從11世紀的防御堡壘,到15世紀興建王宮;從拿破侖時代的擴張到后來的萬國博物館,這里收藏的是一部浩浩的世界史。
之前也去過冬宮、大英,也許是心境不同,參觀時只覺得好東西多多,但也就當獵奇看了,并沒有太深刻的感受,也許是臨行前為了寫司史,去找資料,也經歷公司很多人對歷史檔案的不重視,這次來到盧浮宮,看到那些教科書上的印刷成為眼前鮮活的存在,也唯有一聲嘆息了吧。
歷史,本也是互相尊重的。
盧浮宮出來是杜樂麗花園,法國人的花園,布局嚴謹,花草卻長得隨意。不遠處是奧賽博物館,進門即關門,只能明天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