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一禾
我沒有辦法把它和其他的法國博物館放在一起寫,盡管我有努力的嘗試想這樣做。
它太特別了。
盧浮宮,已經超出了對藝術家們的敬意與學習,更多的,是巴黎榮華與野心的見證。
一段往事,盧浮宮
盧浮宮修建于十字軍東征時期,作用是保衛北岸的巴黎地區,以及存放王室的檔案和一些珍寶,當時就叫盧浮宮了。
查理五世時期,盧浮宮被改造成了皇宮。皇宮嘛,當然就不像城堡一樣隨便搞搞就行了,在之后的幾百年間,歷代國王陸續修建了很多的樓塔和房間,供皇親貴族們享用。
十六世紀,弗朗西斯一世出于一些隱秘的原因,把原來的宮殿拆了,自己又原址新建了一個。這位國王很喜歡意大利的藝術品,買了很多意大利的畫作,蒙娜麗莎就是那個時候買進來的。他兒子上位后把他拆掉的房子又重新建了起來。
后來陸陸續續,國王們都為盧浮宮的建筑事業做出了貢獻。
亨利四世修建了大畫廊,也是盧浮宮最壯觀的部分,他在里面種滿了花花草草,雖然今天都不見了。
路易十四這位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修建了盧浮宮那個正方形的庭院,買了超級多的畫作進來,各種大手筆買買買的行為把法國國庫都買空了。
后來,路易十六同學被趕下臺,盧浮宮成為了公共博物館,不再為皇室所私享。
接下來,劃重點!
拿破侖一世上位——“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須屬于法國。”
隨著他不斷的擴張并拿下了整個歐洲版圖,盧浮宮里也逐漸堆滿了整個歐洲的藝術品,比如說,拱門上的第一批雕刻馬群就是從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上取下來的。
拿破侖滑鐵盧之后,其他歐洲國家的人當然紛紛來盧浮宮要貨了。又是出于種種隱秘的原因,盧浮宮仍然保留了很多的藝術品。
又過了一段時間,拿破侖三世上位——“富麗堂皇是拿破侖三世修建任何東西的特點。”
終于,盧浮宮整個的建筑群完全落成,有了今天的盧浮宮。
盛名在外,蒙娜麗莎
鎮館三寶我都去打卡了,作為藝術門外漢,并不能看出那種級別的震撼來,博物館內很多雕塑都給我很多靈感和啟發,但可能是缺少一些背景儲備,所以少了很多更深的連接。
底色,太重要。
先看一下最著名的蒙娜麗莎,其實人家叫做喬空達夫人。
想要拍到一張蒙娜麗莎的照片,還真是費了不少功夫的,有圖為證——
據說,這幅畫達芬奇采用了一種很先進的畫法叫“無界漸變著色法”,不太懂。
藝術的美不在于束之高閣,或者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虛空,而是在于,感受到美。“不知道為什么就是覺得很感動”“感受到美的幸福感”,就是藝術的力量。
這位夫人的美在于,你看她第一眼有些小傲嬌,帶些優越感的好像在打量你;看她第二眼,又有些淡淡的哀愁,可能會需要你的幫助;看她第三眼,又有點帶著禮貌的不耐煩,可能在等你的主動請辭……
能從里面看到特別多內心的樣貌出來。而這些樣貌里,藏著的都是自己潛意識的影子啊。
筆下生花處,妙不可言中。
(藝術本是主觀之產物,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教條派來撕,謝謝)
雕像與力量,美與復雜
剩下兩寶都是雕塑,斷臂維納斯和勝利女神像,兩位人氣太旺,我也沒有拍到很順眼的照片,就不上圖了,網上大可找到高清無碼細節圖。
事實上,雕塑占到盧浮宮展品的很大一部分。
雕塑是我很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充滿了有力量的美感。這種美,往往是復雜的。
需要很耐心的刻畫,這雕塑才能一點一點從石頭里面生長出來。
環繞一圈,無死角的呈現。就好像這雕塑有靈魂一樣,你甚至有些期待他突然回頭,微笑看你;又有些擔心他手下的獵物竄出來,傷到你……
這些雕塑在庭院有集中的展覽,在各個展區的空地上也都有零星的分布著,每次經過,我總會為他們停留一段時間。
就像看看,他們會不會說點什么。
中國不在中國,埃及不在埃及
盧浮宮有很多個展館。而我在其中一個館里面有些難過。哦不,是特別難過然后還哭了。管理員還走過來問我怎么回事。我說:
They came from my country.
說完我就覺得自己有點矯情。管理員默默不說話走了。我哭著哭著也就好了。
一向很喜歡這種精致的唐代鏤空雕花,記得有次在香港也是看展,看到一個金質的牡丹雕花簪,也是看了好久好久。像這種簪,只有靠手藝人一點一點的磨出來,每一個細微的鏤空都細膩嚴謹,每一根金線都光滑有致,都是有很深的功夫在里面。滿滿的鄭重感。
有時候我們會說,作品即人品。
其實就是這種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耐心,堅持,嚴謹,還有創造力,滋潤了后來的青年藝術家,讓藝術向著寬廣偉大的方向去發展。
而不是快迭代,做爆款。
館里還看到了一直期待的獅身人面像。
它安靜的坐在角落里面,不像“鎮館三寶”一樣里三層外三層,我得以好好地和它交流了一番。
獅身人面像是查理十世買回來的。有個法國學者破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加上他和國王關系還不錯,當時盧浮宮就買進了一批埃及收藏品,這個斯芬克斯當然是最有名的。它放在埃及文物館的入口處,也是守衛的象征。它的面部就像埃及法老一樣,安詳寧靜的表情和古埃及藝術一樣,帶著永恒的氣息。
我還很想去看它的好朋友金字塔。
埃及也是應許之地。前年和朋友有約,但因為一些變故,沒有成行。后來也就擱置了。
世界偶爾太大,還需要些耐心。
又不由得羨慕起巴黎來了。在自己的城市里,被全世界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滋養著,浸潤著,在一路公交的距離之外就放著永遠也取不完的靈感寶庫,放著全世界藝術家的畢生精魂所在。
想想都能做個好夢。
博物館與城市,城市與人
我在盧浮宮呆了三天。每天都是被趕著出去的。
第一天,跟著熙熙攘攘的游人和旅行團,把大牌景點逛了個遍,順便蹭到了導游講解;
第二天,在庭院和雕塑們玩一場場想象力的對話,正飽的午后,一間一間的穿過當年那些富麗堂皇的房間,感慨這窮奢極樂;
第三天,一上午都賴在了印象派的房間里,遙望每一幅的情意與光影,然后在下午五點的耀眼陽光下,離開了有些令人傷感的中國展區。
也是很感謝那些無所事事的時光,讓我能慢慢的去玩味所有心動之物的妙處。
對于很多人來說,博物館似乎是城市里面可有可無的,供游人打發時間的地方。
殊不知,錯過的,是城市真正的底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底色”的存在,人類的內心才變得厚重,深沉,能如宇宙般寬廣也能像蛛絲一樣細膩。
這差別,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巴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