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可能只是存在于書本上的名詞,諾蘭導演選擇把它搬上大熒幕,實在勇氣可嘉。
這樣的戰爭片,按著史實來一遍,在加上戰爭片典型元素,炮火,血腥,似乎也不算很難。可敦刻爾克代表的不是一場槍林彈雨的戰役,是一場撤退,是被德軍逼退到小港口的無奈之舉。
我們大致來理一下這件事:
法國人覺著自己的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德軍打不進來,于是就只是嘴皮子上“宣戰”,在邊境地帶偶爾有些小打小鬧,也沒成什么大戰役。
確實,馬奇諾防線依然固若金湯,然而法國卻淪陷了。因為德軍并沒有進攻馬奇諾防線,而是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入法國,直趨英吉利海峽,把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敦刻爾克這個小港口上。
從港口撤回英國,是唯一的生路。
就在此時,希特勒下令停止追擊。這命令多匪夷所思,但卻給了英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喘息之機,使其組織海上撤退成為可能。
這樣看來,這場撤退很容易被拍成科教片啊。諾蘭自己覺得,這是一部懸疑驚悚片,然而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卻有些像文藝片。
沒有大篇幅的戰爭場面,所謂的敵人也只是貢獻了槍彈聲。甚至影片的開頭,沒有人說話,像是默片的效果。更多的是沉寂,沉寂,然而就是在這安靜之下總隱藏著危險,也許下一秒就會有槍彈飛過來。無聲中是壓抑,甚至是絕望。
影片中滴滴答答地走表聲,導演大概是想體現爭分奪秒,然而卻像是定時炸彈的讀秒,給人一種窒息感,讓人迫切地想要掙脫這一切。
整部電影平鋪直敘,并沒有傳統意義起承轉合的高潮,只是隨著故事發展出現的一個又一個的緊張點。
就像是影片的男主角平淡地說:“來,給你講個關于回家的故事?!?/p>
戰爭,本就是人禍。
我們所有人都害怕戰爭,手握武器的士兵或許更害怕戰爭,只是他們要比別人更堅強,才能讓自己看起來勢不可擋。
《敦刻爾克》里他們也不過是形同螻蟻的小人物,倉皇地求生,拼命地呼吸,努力地抓住每個生的希望。
他們的性命是屬于戰場的。戰場博弈,沒有輸贏,只有向前,向前,在向前??僧斍胺綗o路時,是否還有退路。
有的,回家的路就在那里。
男主角和他的同伴們,從一個船艙到另一個船艙,抓住每一塊浮木,只要活著,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能回家,就能回到母親身旁。
從英國出發前去救援的船長,盡全力去救助每一個無助的士兵。那些人曾為祖國而戰,為人民而戰,他要帶他們回家,要給他們活的希望。
這些灰頭土臉的士兵,不敢面對歡迎回家的隊伍,他們覺得“我們只是活著逃回來了而已”,然而這就足夠了。
不是撤退了就是失敗,戰爭的意義也不在于死亡。不要覺得無顏面對,活著回來就夠了。沒有哪個母親會拒絕孩子回家。
回家,回到屬于自己的地方,不用再提心吊膽,不用時刻擔心自己的后背,不用提防隨時襲來的炮彈,不用在下一秒,就成了冰冷的尸體。哪怕,還要奔赴下一個戰場,我也愿意暫時回到家鄉,享受一刻鐘的溫存。
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附上丘吉爾發表在報紙上的演講:
“Even though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shall never surrender.”
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饑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