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想起來寫寫元認知了?
在早期的文章中已經多次提到過陽志平其人,今天再次翻閱他寫的「工作談第一季高階思維」時候,關于元認知部分頗有感觸,所以拿出來梳理梳理。
這句話寫得很好
人們經常思考,我思考人們怎么思考;科學家制造概念,我探討概念之間的聯結;智者創造智慧,我思考智慧背后的智慧。——陽志平
2
第一次對元認知這個概念又深刻印象是什么時候?
最開始是在李笑來的得到專欄,有一周專門講元認知能力
他是這樣定義的,元認知能力:
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
陽志平在「工作談」中對「元認知」沒有自己的定義,而是引用了元認知理論提出者Flavell提出給的定義,元認知:
- 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者認知活動
- 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的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和協調
很明顯,李笑來給出的定義更加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基本上看完之后就明白什么是元認知能力了,雖然二者表達的基本上是同一個意思。
后來陽志平在「工作談」中又說到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寫得很好:
關于思維的思維、關于學習的學習、關于認知的認知,為什么如此重要?因為,你對它的學習更容易遷移到具體領域的知識上。如果我們將一生的學習看作一場旅程,那么,元認知就是高鐵。具體的領域知識則是你的人生旅程經歷的一站又一站。
這段話也側面反映了思維的思維、學習的學習、認知的認知就是陽志平理解的「元認知」
3
關于「元認知」有什么新的理解和體會?
陽志平的理解和分類
- 元認知知識:認知那些影響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的因素,如知道人與人學習方式的差異,知道刻意練習,知道如何選擇更合適的學習材料等;
- 元認知技能:主要包括計劃、監測與調整等技能,如制定寫作計劃,發現寫作計劃執行不利,采取補救措施等;
- 元認知體驗:察覺和了解你的認知活動,更多側重學習、認知過程中的情緒體驗
李笑來講元認知主要就是講的元認知能力,而陽志平卻將「元認知」拆分成:元認知知識、元認知技能、元認知體驗
我的理解是兩人講的沒有本質區別,元認知能力足夠強的人,是有足夠的元認知知識的,知道那些因素會影響人的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元認知技能和元認知體驗是擁有元認知能力之后的自然結果。
4
怎樣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李笑來在專欄里是這樣說的,通過刻意練習可以提高元認知能力,主要方法有三種:
- 坐享:可以認為是打坐、冥想,具體就不展開了
- 興趣:自己主動的全神貫注的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彈吉他
- 反思:比如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寫作就屬于第三種,通過反思來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而陽志平在「工作談」主要關于提高元認知主要談了這些(他在文章中雖然沒有明說,我理解下來是這些內容):
首先,得認知道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然后,用下面三種方法開展元認知學習:
- 主題學習:在學習做什么上,用模式說話,一堆書大于一本書;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經典大于碎片;承載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 深度學習:在學習如何做上,用深度說話,偏見大于平庸
- 行動學習:在學習期盼什么上,用作品說話,輸出大于輸入;用行動說話,實踐大于圍觀
無論在學習的那個階段,都應該采取行動學習,堅持輸出大于輸入
別看上面簡短的幾句話,實則包含很多復雜的概念,甚至上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寫成一篇文章,這里就不深入展開了
其實,刻意練習我們就可以在某種意義上將它看成是持續學習,通過主題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樣的水平才是主流和頂尖,通過深度學習,我們有了深度,可以說是邁入了頂尖的行列,而行動學習是貫穿于始終的。
同樣是講元認知,李笑來將一些道理講的很清楚,淺顯易懂,不過有時候會顯得過于寬泛;陽志平將這些定義進行了一些擴展,新增了很多高大上的概念,寫得更加有文采,也提出了不少實際具體的方法,不過對于讀者來說不太容易弄懂。
我發現自己還是更喜歡李笑來的寫作、講話方式,不太在意文采和修辭,卻簡單易懂,一次把一個點講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