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第一次聽到“元認知力”這個概念是在火車上,一個同樣學心理學的旅客給我介紹的。當時就對這個概念產生了好奇,有探究的愿望。我通常對事物的本源充滿著好奇,對真實的東西充滿著探究的向往。
回來后在對方的建議下訂了笑來老師的專欄,比較全面深入地學習了元認知能力。但由于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又及其重要,所以希望通過整理、寫文章的方式加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元認知能力?
百度百科的解釋:元認知的實質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它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個成分…..
人認知事物過程本來就夠抽象了,這里還要強調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說人的大腦在認識事物時常常有主觀性與局限性,所以認識的事物可能是片面、狹隘與不真實的。所以,需要思考我們思考的方式、思考過程與思考結論是否正確,這是我對元認知能力的粗糙定義。
笑來老師的定義: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夠簡潔吧,簡潔的東西往往更本質也更容易記憶。他把元認知及其能力的強弱比喻為“馬與馬車夫的關系”:認知能力好比是馬,元認知能力是馬車夫。元認知能力弱的人比喻為馬拉著馬車夫到處隨意跑,而不受馬車夫的指令。元認知能力強的人比喻為馬車夫控制著馬,馬聽從它的指令,并為它服務。
他想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元認知能力更本質的東西是:我們是大腦的主人,應該站在更高層次控制大腦,而不應該反過來被大腦所控制。
開啟元認知能力的表現
既然元認知能力是對思考的思考。它的大腦語言常表現為如下形式:
例一:
啊!原來我堅持的想法有可能是錯的、不合理的….
原來自己也是有問題的…..
我怎么一直不覺得我很自我為中心呢…..
我要分析自我為中心的原因,并改正才行……
例二:
哦,原來我是這么想的……
嗯,我這么想難道不對的嗎?
?……
?啊!我應該這么想才對......
其實就是對自己觀念的來源、形成原因與思考方式的反思,使自己的觀念更符合客觀事實,以促進人們關系的和諧。當然,能夠真正有效的思考自己的問題是很不容易的,它甚至是一輩子的。因為我們受到自己的局限性、主觀性的影響,所以必須通過長期的閱讀、長期的實踐才會認識到問題的存在。
元認知能力強弱的表現
笑來老師認為元認知能力的強弱,決定一個人每個方面的強弱,甚至可以一點都不夸張地講:一個人的財富創造能力最終也只與元認知能力有關——其他的都是附屬因素。下面就結合專欄談談元認知能力的強弱都有哪些表現。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比如在閱讀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與思路,并對自己的思考與思路進行“反思”“校驗”….
當然也有些元認知能力強的人,由于其對這個概念沒有深入理解或對自己言行沒有深入覺察,就不會認為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有多強。例如我的一個律師朋友,有追求,努力專注地學習且卓有成效,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把它看成一種積累,一種成長且真的獲得很大成長。我認為,沒有對自己學習方式的思考并改進怎能有好的學習效果呢?(這也提示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元認知能力的開發與提高,對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有重要作用。)沒有對自己工作方式的認識與反思,就不會有工作能力上的進步。所以,這個朋友是強大的不自知正如有些人美的不自知一樣啊!
下面主要談談元認知能力差的表現,我們就更清楚什么是元認知能力強了。這個社會強調情商的重要性,笑來老師認為,情商低的本質是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感受;而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感受其實來自于元認知能力的欠缺——一個連對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確認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確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
再來一次,慢慢讀“一個連對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確認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確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細細品。一個元認知能力差的人,一定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思考結論等沒有清晰認識的人,即對自己的感受沒有正確深入理解的人。那么我們在與別人交往時,就不能切身體會到別人的心情與需要,因為我們在理解別人時實際上是自己情感需求在別人身上的投射。
“將心比心”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原因并不是心與心的不一樣,而是因為大多數人并不真切了解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思考方式,即元認知能力差,所以沒能了解自己的心怎能了解別人的心呢?
再者,一個容易發脾氣或容易被情緒左右的人也是一個元認知能力低的人。因為如果她開啟了元認知能力,就會反思自己的情緒,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緒?這種情緒對我思考有沒有幫助?如果沒有,我如何避免?這樣的話,情緒很快就會消失。笑來老師有個觀點——壞脾氣是因為理性不夠。其實,開啟元認知能力的過程就是理性的對話過程啊!
更有甚至,笑來老師認為元認知能力差的人,性生活質量也會很差,因為元認知能力差的人,不可能懂得如何照顧對方的感受。我也是醉了也信了。
簡單概括元認知能力差的表現:無法理解別人感受,情商低;容易被情緒左右,理性思維能力不足。
如何喚醒你的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能力如此重要,幾乎影響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人與人根本的差別在于思維模式的差別,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你的言行、個性和生活的狀態。元認知能力開啟之后,不光有助于你理解自己與他人行為層面的東西,更會讓你了解為什么人們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選擇。那又如何獲得這個能力呢?下面將笑來老師的三種方法大致復制過來以便大家學習。
1、坐享
坐享類似于坐禪或冥想,就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以舒服的姿勢通常像坐禪的姿勢那樣坐著,坐上15分鐘以上,關鍵是注意力要完全集中在你的呼吸上,這樣就能感受到吸氣與呼氣在溫度與時間等方面的差別。它是大腦主動的放松,相當于大腦的保健操。現代腦科學也進一步表明,通過這種刻意的大腦放松訓練可以增加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大腦是用進廢退的!我的理解是通過這種方式會變得更聰明,沒有一個強大的大腦怎能“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這么燒腦的問題呢?
2、興趣
笑來老師認為主動全神貫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并通過刻意訓練提高這個技能。它的好處在于注意力全部用來感受每一個感官的刺激,從而調整自己的每個動作甚至每個意識與理解,最終達到比以前更好的理解狀態。這個過程中,大腦不但處于休息狀態——沒錯,專注于感興趣的事情是種愉快的休息狀態,而且提高了元認知能力。
3、反思
笑來老師認為反思是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找個安靜的時段反思自己的思路與思考結果,琢磨自己的想法有沒有邏輯錯誤?琢磨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為何進入這個思路?自己的思路受到哪方面因素影響?這些因素有沒有根基、道理?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結果?反思是提高元認知能力的刻意訓練方式,這個很難,有時會進入“走火入魔”的狀態,但加以時日,元認知能力定會大增。
結尾
元認知能力如此之重要,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隨便可以獲得的,這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長期的刻意訓練,但很誘人的是正如笑來老師說的“元認知能力一旦被喚醒就不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