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關于“元認知”,李笑來老師已經分別圍繞其概念(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以及提升相關能力的方法(坐享、興趣和反思),各用一周時間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作為花了一頓飯錢買下加速升級未來的幸運者之一,這兩周的確獲益匪淺,思維方式獲得了一次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升級。
? ? ? ? ?李笑來老師說過,各概念之間要建立起清晰、正確、準確的連接,我也體會到這一點對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十分重要。于是,我這段時間逐漸養成了習慣,就是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搜索一下自己腦子里的知識庫,是不是有相同、相關和互為因果的東西,盡量給新學的知識在個人的知識網中找到一個位置合適的結點。
? ? ? ? 在學習“元認知”的過程中,我也用了這個方法。首先意識到的是,自己之前已經接觸過“元認知”相關的知識,也進行過膚淺的訓練,比如一些心理學上講的“抽離”,其實就是一種觀察自己思考過程的方法。但是,由于腦子里一直沒有“元認知”的概念,也不知道清晰概念的重要,更不知道“元認知”的運行機制和巨大作用,于是很可惜對這些知識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一直以來就算元認知能力有所提升那也是緩慢地,無意識地。所以,要想快速進步,就必須概念清晰,意識跟進,還有就是“刻意練習”。
? ? ? ? 李笑來老師這兩周的授課還讓我想起了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了凡四訓》,講的是明代袁了凡先生年輕時遇到一個算命先生,把他人生的每一步都算得十分準確,于是他就不思進取,渾噩度日。后來他遇到云谷禪師開示,通過積德、改過、行善突破了命運的束縛,命中無子最后也生了兩個兒子,命中五十三歲去世結果活到了七十多歲。拋開其中有宗教神秘色彩的東西,書中云谷禪師的開示和關于改過之法的論述,個人感覺完全可以作為李笑來老師提升“元認知”能力方法的補充。在這里我整理分享出來,為大家的能力提升提供一些更豐富的選擇。
? ? ? ? 先說云谷禪師開示袁了凡先生持準提神咒,“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神咒,無計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可以看出來,佛家的持咒其實就是變種的坐享,都是要鍛煉控制注意力的能力。還能看出,坐享的功夫到一定程度,對于自己呼吸的關注,可以達到“在不關注中關注,在關注中不關注”,而不僅僅是關注不走神即可。所以,我們坐享的練習,可以有更加深入的層次,甚至是“關注自己有沒有關注自己呼吸”這種無限遞歸的層次。還有就是坐享需要靜止,持念準提咒,按照佛家的說法,行住坐臥哪怕是上廁所都可以,這就為我們控制注意力的練習突破了空間局限,大家不妨嘗試一下這種隨時隨地隨便就可以進行的“坐享”。準提咒咒心是:嗡,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 ? ? ? 再說一下袁了凡先生討論改過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實際上,改過不正是反思過后的行動嗎?然而一旦做到“從心上改”,這個層次的改過就和反思統一了起來。所以,袁了凡先生的總結,為我們的反思功夫,指出了一條增長的路徑。那就是,首先“從事上改”,改變自己不正確的行為;然后“從理上改”,通過觀察行為的改變及其效果,修正自己錯誤的認知,驗證通過新行為形成的新認知;最后“從心上改”,通過觀察認知調整的過程,修正錯誤的思維方式,驗證新形成的思維方式。于是,一個“行為——認知——思維”的清晰反思鏈條就出來了,如此循環往復,元認知能力必然提升。
? ? ? ? 最后還想聊兩件事情,一件是“墨菲定律”,“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這一點反過來是不是也能成立呢?“如果我篤信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我感覺成立!一方面量子力學已經證明了主觀意識可以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元認知”相關的知識告訴我們,大腦可以控制大腦,大腦又控制行為,行為改造世界,所以“篤信”這種大腦控制大腦的行為,其作用最終也會傳導到改造世界的行為上,于是“墨菲定律”的另一面也就呈現出來。再想想,這不正是“吸引力法則”的運行機制嗎?
? ? ? ?另外一件事情是佛家的開悟,代表六祖慧能大師開悟的經文是“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以前我看不懂,學習了元認知,我感覺我懂了,對照前文,掌控元認知能力的,如果正是慧能大師經文中的“心”,是不是一切就這樣豁然開朗了呢?所謂開悟,是否就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