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深信興趣廣泛是個極好的特質,讓人豐富內心,陶冶情操。除此之外,也常聽到一種說法,即興趣越廣,財源越廣。因為如果有很多興趣愛好,即使主動or被動地丟掉了工作也沒關系,因為那些興趣愛好能讓人換個方式過活,成為空檔期的經濟來源,避免財政狀況失控。
朝九晚五的辦公族下班后可能是網球教練、兼職攝影師、甚至駐唱歌手,五光十色地過著雙面人生。
可是最近,我開始懷疑,追求興趣廣泛真的百利無害嗎,會不會反而導致一事無成?
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也并非每一種興趣都配稱為一技之長。
比如隨隨便便寫到簡歷上的那些興趣愛好,大概十有八九真的只是隨手一寫,更不可能成為什么經濟支柱。曾經遇到過一個說自己掌握粵語的應聘者,一問之下,其實只是會說個早上好……還有評價自己愛讀書的,最常看的不過是雜志里的八卦情感專區。
有多少自詡愛好英語的人,可以拍著胸脯說能勝任公司里的口譯筆譯工作?有多少說愛好畫畫的人,會真的把拿起畫筆作為日課?真正的興趣,是有品有格的,就連吃吃吃,真的鉆進去研究,也能翻出花來,否則不過是胡吃海塞,也不能稱之為合格的吃貨。
只是一味給各種興趣開個頭,使自己處在無時不刻的忙碌狀態之中,好像很有效率,很充實,但不過是自我安慰而已。提起哪樣東西,好像都懂一點,卻又沒有哪樣真正精通。
日語里有個詞叫“中途半端”,除了半途而廢的含義外,還有不徹底、不完善之義。這真的是一種很可怕的狀態,因為如果真的只是半途而廢,廢了也就廢了罷了,也就拋過腦后不再去想它。但是如果心里還放不下,倒是反受其害——我明明有那么多特長,為什么就是明珠蒙塵?于是自怨自艾,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
培養興趣要花時間,而專注力的缺失似乎已成為普遍現象,對自己的興趣,我們都吝于投入時間。一篇稍長的文章就沒有耐心讀下去,各種熱點隨風而至又隨風而去,每天都是在無用的忙碌中度過。
新年開始時,我覺得30天計劃這個主意不錯,就是說要每個月學一樣新東西,而我也確實在第一個季度實施了三次。臨近3月底的時候,卻沒能想出4月份的計劃。倒也好,給我一點反思時間。如果為了培養興趣而培養興趣,恐怕是本末倒置了吧。我現在更需要的,是把某種興趣,好好打磨成一技之長。否則,就要陷入到上面的誤區里去了。
把一件事做好,比做了很多事強。所以興趣廣泛沒錯,錯的是對待興趣的態度。千萬不要好事變壞,一事無成。